在德國分類丟垃圾,「別給中國人丟臉」
文/徐荔媛,曾經媒體從業者,旅德工作十餘載,現為藝術經紀人。
敲黑板:
玻璃瓶蓋兒是不可以跟玻璃瓶一起扔的。
兩隻鞋子的鞋帶一定要綁一起了再扔。
一、丟垃圾,「別給中國人丟臉」
初到德國卡塞爾留學時,有老留學生遞給我兩頁紙,鄭重其事地交待:「這是德國生活的第一課:扔垃圾。千萬別不及格,給中國人丟臉。」
我接過一看,《垃圾分類寶典》(涉及家用垃圾分類的9大類):
1)生物垃圾(棕桶,廚餘垃圾/花草樹葉;可降解制肥,免費回收)
2)舊紙(舊紙箱,報紙雜誌複印紙/紙箱;可回收造紙,免費回收)
3)舊玻璃(分棕色、綠色和無色三種玻璃回收箱,玻璃瓶倒乾淨去瓶蓋,再分顏色扔;可回收再造玻璃;免費回收)
4)包裝物(黃袋或黃箱,取出可吃可用部分後的各種含紙、塑料、金屬等的包裝物,如牛奶盒/罐頭盒/塑料袋;可部分回收再做原料,其餘焚燒或填埋;免費回收)
5)舊衣物(教會或公益組織提供垃圾箱,還可以用的、破的不要/兩隻鞋用鞋帶綁一起;可捐給貧困地區;免費回收)
6)舊傢具、家電(查市政發的該地區收舊傢具日曆表,當天擺到街邊;可回收木料、塑料、金屬等;一般免費回收/預定回收需付費)
7)剩餘垃圾(不屬於以上幾類的垃圾如狗屎/貓砂/衛生巾/爐灰等;不可回收、最終焚燒或填埋;付費處理)
8)特殊垃圾(包括有害物質需特殊處理,如油漆/燈泡/酸劑;需無害化處理;付費處理)
9)建築垃圾(付費預定建築垃圾箱;不可回收,填埋;付費處理)
入鄉隨俗,許多規則都是全新的,即使不明白,虛心如我,先學會了再說。生活垃圾分類,是每天都要重複做的功課。好在有老生帶新生,也有同宿舍的德國學生不厭其煩地當「糾察官」,很快,外國學生們紛紛同化為垃圾分類的合格市民。
在學生宿舍樓里,一套幾居室的公寓為一個小單位,備齊生物垃圾、包裝物、剩餘垃圾等各種垃圾桶,瓶瓶罐罐放一起,紙張舊報紙用紙盒裝著。每家每戶都備著七八個垃圾堆,對應著垃圾分類寶典的幾條。等滿了,輪值倒垃圾的同學就去跑幾趟。
一個樓(群)又是一個獨立的垃圾核算單位,可以按住戶數量,向市政申請提供各種垃圾桶/箱,每月垃圾回收和處理產生的費用,也記到該樓(群)的物業管理費里,最後平攤到每一個房間的房租里。遵循的規則很簡單:誰製造垃圾,誰為垃圾處理埋單。
留學生前輩給的第二頁是本街區的垃圾日曆。
須知:垃圾車不是天天都來的。因為垃圾車有限,環衛工人更有限,每天只能輪流到不同的街區清理垃圾桶。按樓房地址,每家每戶都可以在市政網頁查到今年的垃圾日曆表。
上圖是慕尼黑某街區的垃圾日曆:R指剩餘垃圾桶;P代表舊紙桶;B代表生物垃圾桶。(紅色表示聖誕新年假期期間,垃圾車行蹤不定。)
我第一眼看到垃圾日曆,有點石化。計劃地扔垃圾,這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嗎?隔一個星期才倒一次剩餘垃圾,兩星期才倒一次廚餘垃圾,不會臭嗎?留心觀察了德國的垃圾桶,發現除了廚餘垃圾桶容量與國內的差不多大小,其他垃圾箱都是巨無霸,的確是夠一個大院居民兩星期的垃圾量。此外垃圾箱有抓手、有輪子,方便移動,也方便全程機械化的垃圾車機械操作。至於臭的問題,廚餘垃圾與包裝物分類之後,嚴絲合縫,即使放在底層住戶的門前,竟也沒有異味,讓我暗暗稱奇。
德國垃圾分類的規則雖然繁多,但分類邏輯較為清晰,而且學生宿舍附近很容易找到各種相應的垃圾桶,很少給我帶來困惑。如果有困惑,也可以上網查詢,「怎麼正確垃圾分類」。YouTube上有數千條相關視頻,夾雜不少搞笑段子,讓人啼笑皆非。
比如某環保組織的一個熱播視頻:「最正確的做法是不做」,網紅主持人Uke建議說,「比如去超市買黃瓜,你單買一個就不需要包裝」。超市裡通常是2個黃瓜一包裝,用紙盒裝著,塑料膜包著。「想喝水,可以喝水龍頭的直飲水(德國的水管水達到直飲水標準),誰讓你去超市買瓶裝水。」最後,他建議人們少過性生活,「這樣就可以不用避孕套」。
視頻下面一條觀眾評論被頂到最高:「雖然少用了一個避孕套,但多生了一個孩子。然後,你知道的,各種垃圾只會成倍增加。結論是:避孕套拯救了環境?」點贊者無數。
彼時,我學德語熱情高漲,藉機見識了垃圾分類的各種德語單詞和歡樂小段子,收穫頗豐;也通過垃圾分類,對德國環境的秩(勞)序(民)井(傷)然(財),有了更深的體會。
二、上了鎖的垃圾箱
有一個周末,見一留學生氣喘吁吁的扛著個大書架進樓。
他廣而告之,今天遇大發了,滿大街都是舊傢具、家電,很多都好著呢,快去撿呀。
我出門一看,驚到了,平時乾淨整潔的居民區街道,一下子冒出成堆的老沙發、床架、書架,還有大冰箱、大電視。原來,今天是這片街區半年一次的「收傢具日」。只有這一天,不用的舊傢具才可以擺到路邊,到晚上,垃圾車統一過來拉走。
說是舊傢具,其實多數舊而不破。德國製造的老傢具尤其耐用。在十幾年前,許多窮學生就是靠撿舊傢具,湊齊了一屋子家當。然而,撿時容易扔時難。搬家時,不想要的、帶不走的大傢具、大冰箱,怎麼扔呢?
在互聯網還不發達時,居民區的超市一般會在牆上掛一塊小廣告板,供附近居民們互通有無,比如出租求租信息、保潔園丁自薦,也有不少「舊傢具/家電自取」的手寫條兒。互聯網普及後,在ebay上低價或免費轉讓也屢見不鮮,類似同城二手交易。
在我幾次德國內異地搬家的時候,都是通過校園論壇發小廣告,大到床架、冰箱、自行車,小到檯燈、鍋碗瓢盆,幾個歐元或者免費自取,很快就出手了。最後一次從科隆搬慕尼黑前,我在校園論壇上5歐元賣掉了經典的Compaq台式電腦顯示器。幾天後,又在慕尼黑用5歐元買到一台同款的,然後用IKEA的編織袋拎著它,搭公交穿城回家。
如果實在是時間緊,沒有找到接盤俠,那麼就得自己找車,拉到指定的垃圾場扔。如果也沒有車,就得花錢了。打電話向市政指定的傢具回收垃圾場預約時間,讓垃圾車專門來收一趟。但這一趟,賬單就是100-200歐元。
可是窮人哪捨得花這個錢?不時,能看到街邊突然增加了一堆偷偷丟棄的殘破傢具,幾天了也不見收拾。出現這種情況,一定會有秩序感爆棚的德國人打市政舉報電話,然後垃圾車特地來收拾了。沒兩天,這個樓的物業準會收到一張罰單。罰金嘛,既然沒有證據證明誰扔的,那就所有住戶平攤——算到物業費中的垃圾處理費。
所以,經驗豐富的老留學生們說:如果你看到房子前有上了鎖的垃圾箱,別詫異。自掃門前雪,垃圾也別扔我家。因為收垃圾是稱斤要錢的呀。也所以,如果你看到鄰居搬家預定了垃圾車,千載難逢,趕緊偷偷搭便車,扔掉棘手的大傢具家電,也是賺到了。
這些巧扔垃圾的經驗都特別鮮活,令人印象深刻。
三、多少人在抵制垃圾分類
後來,我離開守規蹈矩的小城卡塞爾,轉學到科隆大學。科隆是老牌的市民城市,魚龍混雜。果然,我在這裡遇到了公然抵制垃圾分類的德國室友。
這位C君其實非常熱心社會公益,但他對垃圾分類這事深表懷疑。「垃圾分類只是個宣傳口號。我們辛辛苦苦的分類,他們最後還是混一起拉走了。我們不白分了嗎?」
持C君這樣觀點的大學生鄰居們也大有人在。於是所住的學生城,經常因為垃圾混淆被開罰單。學生城中央的垃圾堆旁,常年是偷偷丟棄的各種破舊傢具和壞電器,十分影響美觀。
物業管理人員為此傷透了腦筋,不時貼公告說:「因為租客中部分人垃圾不分類,導致垃圾處理費用高漲,物業費增加,也終將在房租里體現。請記住:自作必自受!」可不是,學生公寓的房租每年見漲。但這也是住集體宿舍大鍋飯的後果。
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涉及全民的垃圾分類運動,德國國內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批評者如前某縣級議員Ihmels認為,基於現有垃圾分類的技術能力,讓全民8000多萬人天天徒手分類垃圾,不僅是巨大的人力浪費和低效率,也純屬無謂之功。他的論據是:一半以上黃袋的包裝物垃圾,並非被循環,而是被焚燒。
有數據表明,至今德國居民垃圾中有40%是扔錯的。一個經典的測試:牙刷應該扔哪一個垃圾桶?測試結果表明,幾乎90%的德國人搞錯。正確答案是,牙刷是混合材料做的,不可循環,只能扔剩餘垃圾燒了了事。
漢堡的國際環境研究所EPEA所長Braungart也認為,人們對垃圾分類或不分類,「完全不是重點」,從而掩蓋了工業與政府的失職。太多的產品和包裝物是混合材料製成,幾乎無法分類和回收再利用。比如上面的例子牙刷。
據稱,甚至有很多城市已發起停止垃圾分類的運動。
然而,在微弱的民間雜音之上,是官方越來越高調的循環經濟成績單,強勢地證明著,垃圾分類是生態與環保的絕對政治正確。在德國環境部網站上,第一個指標是垃圾總量的控制。據聯邦統計局數據,從2002年到2016年,德國居民每年生活垃圾總量一直控制在5000萬噸左右,並沒有隨經濟增長而增長。這也側面反映了,至少在控制垃圾產生的源頭上,德國人的自覺意識超乎強大。
從2002年到2016年,德國居民每年生活垃圾總量一直控制在5000萬噸左右
第二個指標是,2016年德國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佔到67.1%,提前完成2020年達到65%的目標。毫無疑問,這是一份炫目的成績單。
2016年德國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佔到67.1%
追溯德國的垃圾回收與環保歷程,幾乎是垃圾入法的半個世紀。
從1960年代初起,(聯邦)德國開始呼籲對垃圾回收進行立法。1972年,聯邦德國提出了《聯邦廢物利用法》,提出設立循環利用場和填埋場的國家標準,目的是避免對人和自然造成直接損害。1986年,聯邦德國提出《廢物避免與清理法規》,首次提出「垃圾作為原材料以獲得生產與能源」理念。
1991年,德國出台了《包裝法規》。這部法規的精神是:誰使用了包裝物,誰就必須為它的循環處理付費,哪怕你只用鋁箔紙包了一個土耳其雞肉卷餅。該法規的目的是減少包裝物的使用,特別是針對逐漸增長的「一次性包裝物」的消費趨勢。
《包裝法規》的頒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第一次提出了包裝物的回收,也是生產企業與商家的義務——而那之前,處理垃圾只是居民社區的義務。
1993年起,生產企業必須為包裝物的處理付費;同年,德國提出了「雙軌系統」(das Duale System Deutschland ),出現了「綠點」(Gruener Punkt)回收機構,即德國最大的為企業與消費者做包裝物回收與處理企業。也就是,包裝物上如果印有「綠點」,表明該包裝物應扔到黃袋或黃垃圾桶里,由「綠點」公司來接手包裝物的回收再利用與殘餘處理。
綠點的Logo,據稱是受中國的陰陽八卦圖啟發
2003年之後,德國出現了其他八家類似「綠點」的「雙軌系統」回收機構。2009年,所有消費品生產企業都必須加入「雙軌系統」,支持包裝物的回收。據德國統計局數據,2016年,德國人均每年回收包裝物22公斤,97.2%的包裝物垃圾被回收再利用,70.7%進入循環經濟。而所有參與包裝物註冊的企業與商家,則為這些包裝物的回收、再分類、循環利用和殘餘銷毀(通常是焚燒與掩埋),付出了9億歐元。
2012年,德國頒布《循環經濟法》,核心是五個步驟:1.避免垃圾產生;2.為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做好準備;3.垃圾回收;4.其他的垃圾再利用(能源利用、填埋和降解等);5.銷毀垃圾。
最新的法規是2015年《舊電子設備和電器法》。此後,舊電子設備、舊電器可以送回電器商店,由生產廠家負責銷毀。再一個就是對飲料的瓶子回收。2003年起,德國全面對一次性塑料飲料瓶子(比如可樂瓶)實行押金制,每瓶押金高達0.25歐元;對可多次使用的瓶子,押金則是0.08歐元。押金制目的是對抗「用完即拋」的快餐消費主義。同時要求售賣飲料的超市裡必須安裝自動回收機,方便有押金的瓶子回收。
印有押金標識的飲料瓶、飲料罐
而沒有押金的瓶子,仍需要扔到玻璃垃圾桶去。
有一次,我正拎了一大袋瓶子往垃圾桶里扔,路過一個老太太,對我搖搖頭。
我自檢了一遍:沒錯呀,瓶蓋兒摘掉了,瓶子里清乾淨了,瓶子也按不同顏色投到不同的箱子里呢。
於是疑惑不解地問老太太:「我這麼扔瓶子哪裡不對呢?」
老太太指了指遠處的教堂尖:「今天是休息日。」
原來,扔瓶子會發出「噼啪」的清脆聲響,影響居民休息。這條雖不屬於垃圾分類法,但卻是「潛規則」:晚上10點到早上8點,以及周末和節假日,不能扔瓶子!不能扔瓶子!不能扔瓶子!尤其是擺放在居民區的玻璃垃圾箱。如果非要扔,去找遠離居民區的。
果然,走了半公里,看到樹叢深處隱匿著三個玻璃垃圾箱。這個發現讓我欣喜若狂。(完)
※胭脂紅街吉他,講述每一把琴都有自己的手作故事
※分手體面,是明星的必修課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