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實秋:發怒的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涵養

梁實秋:發怒的時候,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涵養

文丨梁實秋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縱然他平素麵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眥裂髮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

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

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並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鬍瞪眼,破口大罵。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不看不行,看了慪氣,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

詩云:「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這是說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撥亂反正之效。一般人還是以少發脾氣少惹麻煩為上。盛怒之下,體內血球不知道要傷損多少,血壓不知道要升高几許,總之是不衛生。

而且血氣沸騰之際,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於人於己都不相宜。希臘哲學家哀皮克蒂特斯說:「計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氣。在從前,我每天生氣;有時每隔一天生氣一次;後來每隔三四天生氣一次;如果你一連三十天沒有生氣,就應該向上帝獻祭表示感謝。」減少生氣的次數便是修養的結果。修養的方法,說起來好難。

另一位同屬於斯多亞派的哲學家瑪可斯·奧瑞利阿斯這樣說:「你因為一個人的無恥而憤怒的時候,要這樣的問你自己:『那個無恥的人能不在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壞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們不必憤怒。如果非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憤怒,使發而中節。

佛家把「嗔」列為三毒之一,「 嗔心甚於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我想那神勇是從苦行修鍊中得來的。生而喜怒不形於色,那天賦實在太厚了。

清朝初葉有一位李紱,著《穆堂類稿》,內有一篇《無怒軒記》,他說:「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於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謹恐懼之情溢於言表,不失讀書人的本色。

本文摘自梁實秋《人生不過如此》,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呂坤兩封家書訓子:應知恥,善擇交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