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寫了一封信,虛構了4個字,學者:原來勾踐沒有卧薪嘗膽

蘇軾寫了一封信,虛構了4個字,學者:原來勾踐沒有卧薪嘗膽

清朝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年輕的時候,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聊齋」,為了激勵自己發奮讀書,蒲松齡在書房的兩側寫了一副楹聯,十分出名:

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裡引用了「破釜沉舟」和「卧薪嘗膽」歷史典故,十分精妙。包括蒲松齡在內,明清文學家都以為「卧薪嘗膽」說的以越王勾踐,實際上,這並不準確,因為有學者分析:勾踐根本沒有卧薪嘗膽。那「卧薪嘗膽」這4個字,出自何處呢?這個成語,出自蘇軾的一封信。

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命阮瑀(建安七子之一)代寫一封信給孫權,建議孫權尊漢室為正宗,讓孫權殺掉張昭,並且設計擒獲劉備,孫權並未回應。到了宋朝,大文豪蘇軾讀這一段歷史,十分感慨。蘇軾模仿孫權的口吻,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擬孫權答曹操書》,文章對曹操的種種論點進行駁斥,十分精彩。其中,「孫權」提到:

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這就是「卧薪嘗膽」的最早出處,蘇軾原文的意思是:孫權認為自己接受父、兄的基業,兢兢業業,不敢有半分怠慢,「卧薪嘗膽」只是一種比喻,並非說孫權真的卧薪嘗膽了。在蘇軾之前,史書上只有「嘗膽」而沒有「卧薪」,「卧薪」兩個字,是蘇軾借題發揮出來的。

根據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

根據《史記》的記載,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最終兵敗去世。3年後,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厲兵秣馬,為父報仇,最終打敗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在吳國為奴3年,最終被放回越國。為了不忘過去之恥,勾踐在自己的座位上面掛一個苦膽,每當在休息、睡覺的時候,都要嘗一下苦膽,並且對自己說:「你忘了過去的恥辱嗎?」以此來激勵自己。

注意,《史記》中只寫了「嘗膽」,並沒有寫「卧薪」之事。卧薪,即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為了讓自己睡的不要太舒適。有人說,會不會是司馬遷記漏了?無獨有偶,比《史記》更早的書籍,如《國語》和《左傳》中,都沒有記載勾踐卧薪之事。在司馬遷之後,如東漢時期的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記載曰:

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外,出入品嘗,不絕於口。

也沒有寫「卧薪」,也就是說,在宋朝蘇軾之前,不管是春秋時期的《左傳》,還是西漢的《史記》,或是東漢的《吳越春秋》,最多只提了勾踐「嘗膽」,對「卧薪」之事都未提及。足可以說明,勾踐並沒有卧薪。

所以說,所謂的卧薪嘗膽,壓根就是大文豪蘇軾的杜撰,蘇軾說「卧薪嘗膽」的時候,並未提到勾踐,他只是想藉此來表達孫權勵精圖治,肩負特殊的使命而已。宋朝及以後的文人們,把「卧薪嘗膽」和勾踐的「嘗膽」混為一談,才有了勾踐「卧薪嘗膽」一說。

明朝的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多次提及勾踐卧薪嘗膽,實際上,這是對蘇軾文章的一種誤讀。蒲松齡在「聊齋」里的這幅對聯,雖然十分精妙,但若是勾踐知道了這幅對聯,肯定會說:「嘗膽」這事兒我認,「卧薪」和我無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康熙圈禁了胤祥,雍正為何圈禁了胤祥的兒子?學者:胤祥煞費苦心
朱元璋在野外睡覺,獨留一人守在旁邊,500敵軍表示:我們投降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