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控制天下諸侯。
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霸天下,開啟了激烈戰爭,相互之間東征西討,前後出現了數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認,春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越國,勾踐是那段時期的霸主。
公元前473年,經過二十年的卧薪嘗膽,勾踐消滅吳國,北上渡過淮河,在徐州和齊國、晉國會盟。
勢力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既然如此,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史記》有記載,「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主。」
是因為越國的實力變弱?並非如此。
自從越王勾踐去世後,越國的實力並非減弱,反而一直在上升,直到越王朱勾時期實力達到頂峰。
《墨子·非攻下》有記載,「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當時,晉國陷入內亂,幾個豪族相互征伐;齊國也不弱於晉國,姜氏有被田氏取代的危險;而近鄰楚國自從被吳國揍一次後,還處於恢復階段。
越王翳之後,越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國力持續衰弱,從國都不斷南遷就可以看出。
從勾踐時期的琅鋣(如今的青島附近)到吳地(如今的蘇州)再到會稽(如今的紹興),越國中心的南遷表示再也無力參與中原的戰爭。
越國退出中原,偏安東南一角享受七十年的安逸,齊國和楚國卻趁機崛起,壓縮越國的生存空間。
直到越王無疆時期,他雖然有一番志向,希望重振昔日光輝,參與到中原之戰,但已經來不及。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指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國家,但是這個概念並非出自當時,而是後世的概括。
從某種角度說,戰國七雄是指戰國時期活到最後的七位諸侯國,僅從實力來看,宋、魯、中山、越等諸侯國都有機會名列榜單,至少不比東北角落的燕國弱。
顯然易見,越國之所以沒能躋身戰國七雄,並非它的實力不強,而是沒有活到最後。
春秋時期,吳國所在的蘇南是沼澤,越國所在的浙江是山區,這些地方並非肥沃之地,不利於產量,所以無法與中原諸國爭霸。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所以能成為霸主,自身強大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晉、齊等傳奇強國發生內亂。
另一方面,越國吞併吳國後實力大增,吸收了大量吳國貴族,雖然有好處,但也形成了黨派之爭。
如此一來,加劇了越國內部的權力鬥爭,連續幾代都出現了弒君,實力自然逐漸衰弱。
戰國七雄與其他諸侯國的區別,並不只是被秦國最後滅掉,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變法,在軍事和經濟上都有增強。
越國地處東南,在當時而言,是蠻夷中的蠻夷,與西部的秦國極為相似,從這一點來說,如果越王英明,商鞅也會在這裡取得成功。
唯一不同的是,越國沒有秦國的地理優勢。如果越國不能吸取人才推行變法,遲早也會被齊國和楚國吞併,不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參考文獻:《史記》)
※魏忠賢權傾一時,為什麼崇禎皇帝滅他易如反掌?
※三國時期,為何人名大多為兩個字,這個皇帝功不可沒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