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青青柳色新:古詩詞為何愛用「楊柳」意象?
意象是中國美學的基本範疇,中國美學的範疇體系可以說是以此為中心來展開的。楊柳則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意象,在詩詞審美中有重要地位。
西方符號學認為,當一個符號在它的傳統文化中使用很久之後,它就成為了一個語碼,令人一看到它就會產生某些固定聯想。
楊柳就是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不僅出現頻律高,且意蘊獨特,具有多種意象性,而這多種意象又都能被國人普遍接受,在不同的詩詞中出現,傳遞出來的不同聯想,都被做為同一物象不同載體形式的語碼傳承下來,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為什麼楊柳這麼受中國文人青睞呢?
柳文化起源
首先,中國早期的人類臨水而居,柳性喜濕,生命力極強,分布廣,易種植。因而柳很早就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至漢代時,宮廷民間,宅院堤岸,種柳已蔚然成風。種柳不僅美化環境,也有其實用目的,據宋代《開河記》載,隋煬帝開大運河時,時值盛夏,唯恐天氣太熱,翰林學士虞世獻計,用垂柳植於汴渠兩岸,一來樹根可護河堤;二來可護停泊船隻的人陰涼;三來牽舟之羊可食其葉。隋煬帝大喜,御筆寫賜垂柳姓楊,這就是「楊柳」名字的來歷。
由於柳在方方面面為人們帶來的便利,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在與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人們對柳越來越熟悉,漸漸把柳融入了精神生活。秦漢時期地質書《三輔黃圖》記載,漢人送客至灞橋,折柳送別。「柳者,留也。」從此,柳與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人對柳有了感情,對柳的外形特性也體察得更深入,有了對柳的審美需求,柳的實用價值也逐漸上升為審美價值。
其次,由於柳的廣泛種植,先秦時就有墓地栽楊柳和松柏的習俗。班固《白虎通義》卷十一引《春秋含文嘉》:
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在禮法初確立的周代,庶人地位很低,不僅沒有墳墓高低的區剛,死後僅在埋葬地種植楊柳作為標誌。這也就成為楊柳。最初悼亡意蘊產生的原因。《古詩十九首》有「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的詩句。
楊柳的外形特質
01、視覺感知的色彩意象。
顏色是詩人對外在世界的一種直觀感受,詩歌創作抓住物象的色彩特徵,更好地渲染出詩的意境。現代抽象藝術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指出:色彩直接影響精神。
在中國五行學說中,綠色對應木,有萬物生機生長之意。易使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和諧寧靜之感。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從「柳色新」和「客舍青」兩個色彩層面著筆,寫出了一種清新和諧的氛圍,與下聯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形成了一種情與理的微妙衝突,是一種團圓和樂感受與不得不遠行之間的矛盾衝突,從而使詩歌有了一種藝術上的張力。
02、感物起興的外形意象。
柳枝是揚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修長的,讓人們聯想到情意長久,永久平安。產生了「異質同構」的對應效果。加上柳枝「倒插枝栽無不可活」的特點,這種超強適應力,對於離別之人有祝福之意,因而折柳送別成為離別詩常用的意象。」如周邦彥《蘭陵王》:「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柳枝還有柔軟纖細的特點,因此也常用來形容美女的身材。白居易有個歌妓,原名樊素,擅歌《楊柳枝》,加上腰肢纖細,被人叫「楊柳枝」,白居易曾為她寫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柳葉也是詩詞中常用到的意象。柳葉纖小,剛開始不受重視,自梁陳以來,才逐漸走入人們審美視野。梁簡文帝《戲作謝惠連體十三韻詩》:「桃花紅若點,柳葉亂如絲」。正是抓住了柳葉細長的特點來寫的。
因柳葉纖長的特點,狀似女子的秀眉,也常用於寫女子面容的詩詞中。如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梁元帝《樹名詩》:「柳葉生眉上」。
柳絮也是重要的情感意象。在文學作品中,柳絮,也叫楊花、柳花。柳絮是白色的,隨風起舞,姿態若飛雪飄揚。《晉書》中就記載了才女謝道韞以柳絮擬雪的逸事:「俄而雪驟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樣的比擬非常形象,且恰到好處。
柳絮飄飛,朝去暮離的形象也常用來隱喻女子的身世飄泊。柳如是《楊白花歌》:「可憐楊柳花,忍思入南家」,暗指她被賣入周相國府一事。
成片的柳絮遮天蔽日,上下飛舞之態,也顯得狂妄。于謙《殘春漫書》:「楊花不解留春住,空逐東風上下狂」,則寫出了其狂態,後也引申來形容人之狂妄。
楊柳的外形特徵,是最早被留意到的形象,詩人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找到了與人類微妙的聯繫,化作最初的詩詞意象。
情感意蘊及人格象徵
01廣義的相思之情,這裡說的想思是一種寬泛的相思。不僅指男女之情,也包括思鄉、思念親人等的感情。由於廣泛種植楊柳,對楊柳的觀察也漸漸由外觀體察,轉到對內在意蘊的延伸。
最早在詩經中《小雅.採薇》以楊柳傳遞士兵的思鄉之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楊柳的茂盛春景,來反襯士兵遠在異鄉的漂泊孤寂之感。樂景寫哀的手法也由此發端。
隋朝無名氏《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借楊柳將惜別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從地域原因來說,古代交通不便,親友離別時最主要關注距離遠近,並通過物候差異來區別於家鄉。中原地區一般都廣植柳樹,到了關外就很難看到類似的景物了。
「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秀麗景緻,與邊關戰火頻繁,血沙漫天的情景形成對比。旅人的思鄉之情更濃烈。因此,柳樹也成為家園的象徵。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春天是撩人情思的季節,所謂「春風動春心」。極易由傷春思春的情懷,引發相思之情。唐代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就生動地寫出了一個少婦,被春日楊柳觸發的相思情愫。
02人格化的象徵
自魏晉以來,文人喜歡以柳來象徵男性的瀟洒氣度與陽剛之美。
柳絲柔軟低垂,微風吹拂時,秀美疏朗,符合魏晉人士追求清瘦外貌下脫俗內在品格的審美理想,因而得到當時士人的喜歡。
除了柳本身的姿態外,還跟文學傳統和社會背景有關。先秦時期,魯國柳下惠因品行高潔被尊為聖人。孟子讚揚柳下惠為人進退有度,處窮不自憐。後人便以愛柳表達對柳下惠的尊崇。
晉未陶淵明在門前種植五柳,而獲得「五柳先生」的美譽,代表了古代士大夫不慕虛榮,高潔隱逸的品格。
楊柳因此成魏晉男性角色的代表,是魏晉名士及隱士的象徵。
中唐白居易,大力創作詠柳詩,進一步拓寬了柳的意象範圍。
由於白居易極喜種柳,居住庭院的房前屋後都種滿了柳,對柳的體物更加深入細緻。
首先,白居易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精神和《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以花木譏諷現實,瘋刺當權者。因為楊柳華而不實,徒有其表而無太大實用價值的特點,就成為批判對象。白居易借柳諷刺「外狀恢弘,中無實用者」,即華而不實之人。
其次,在唐玄宗開元年建造的勤政樓西有一株老柳,至穆宗長慶二年,近百年時間,老柳歷經滄桑,目睹了大唐由盛轉衰,自己而依然屹立不倒,柳枝搖曳。白居易由此想到自己曲折仕途,因而與老柳惺惺相惜。自己的官場經歷與「睹柳興嘆」的歷史傳統,使白居易自然地以楊柳寓世事變遷和宦海沉浮。
最後,白居易有一首詠柳詩《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這首詩寫了洛陽永豐坊的一株柳樹,這株柳樹搖曳多姿,充滿生機,卻長在人跡罕至的荒園裡,無人欣賞。這就好比有才之人,無人賞識,令人痛心。因此楊柳也就多了懷才不遇的意象。
綜上所述,楊柳因自身外形及生命特質,加之文化內涵的延伸,得到了中國文人的廣泛喜歡,意象意蘊非常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中,中國第一位女詩人寫的這首詩,為何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
TAG:纓子讀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