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溫庭筠的一首禪詩,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溫庭筠的一首禪詩,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禪悟的目的在於破俗見、求解脫,同時促使我們去深入思考。唐代大文豪韓愈曾經去拜訪一位禪師,見面後就客氣地問他春秋多少。禪師卻不停地數著念珠,然後答非所問地說,你會這個嗎?韓愈回答不會,便知趣地回去了。

第二天大文豪又去拜訪首座僧人,將昨天的遭遇敘述了一番,首座也不回答,卻扣齒三下。韓愈再次來到昨天的禪師面前,獲悉這些事情後,禪師也口齒三下。叩齒其實是一個信號,他們想讓韓愈找到悟入的途徑。當時韓愈正在極力地反對佛教,所以無法明白禪師的用意。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卻在一次游訪禪院過程中,懂得了這個道理。

宿雲際寺

唐代:溫庭筠

白蓋微雲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

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干鹿在林。

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自從紫桂岩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

溫庭筠,字飛卿,他文思敏捷,有「溫八叉」之稱。只是他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取憎於時,終生不得志。溫飛卿一生仕途不順,便喜與禪僧來往,他曾任襄陽巡官,並曾在江淮一帶的寺院長期游處,以此而頗受南宗禪的影響。廣東羅定縣西南有一座雲際山,這首詩中提到的雲際寺就坐落於這座山上。

詩人有一次外出遊賞,路遇一位高僧,倆人談得投機,便成為朋友。溫庭筠雖然是儒家弟子,但他博學廣聞,對佛教也了解頗深,高僧幾句話一問,就知道了這位才子的根底深淺。不過一場萍聚總要分手,倆人約定有緣再會。時隔不久,溫庭筠恰好去廣東有事,於是便念起當初偶遇的這位高僧,便打算順便拜訪。

詩人邊走邊問,很快地來到了雲際山的腳下,遠遠望去,山林茂密、群峰突起,白雲在山頂自由地飄蕩,溪水在林間歡快地流淌,詩人心情舒暢,真想對著藍天高唱,「白蓋微雲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東峰弟子,即禪門弟子,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黃梅東山,引接學人,故稱東山法門。

面對眼前淡雅而又深遠的美景,詩人心情振奮,不顧一路疲勞,繼續開始攀登。大山高聳入雲,山腰下被厚重的雲層遮住,隱隱約約只見山頂的輪廓,彷彿浮在天穹的空島,讓人無比嚮往。山路崎嶇,野獸出沒,詩人不顧蒼苔濕滑,一路聆聽著鳥兒的歡鳴,跟著僧人們過去爬山的足跡,慢慢攀登。「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干鹿在林」,蒼苔無路,詩人想像寺僧踏著蒼苔歸去;落葉無聲,小鹿踏葉成歌,更顯山林靜謐。

詩人費儘力氣,終於看到寺院的輪廓了,遠遠地便聞到了一陣清香,還聽見了寺廟裡傳來的疏磬身。「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頸聯展現了僧侶生活的寧靜和恬淡,詩人也頓時感到了一份安詳融洽和濃濃的禪意。雖然只能暫時住在這裡,但聞禪心靜,詩人不虛此行。

才子發出感嘆,「自從紫桂岩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南能,指禪宗的惠能六祖,見到這一切清凈的景象,作者將久不見面的高僧比作惠能。禪的妙境在破執傳心,而執念往往來自語言文字,因此破執首先就要取消語言文字的功用。詩文中雖隻字不提禪意,但字裡行間卻散發著濃濃的禪意,頸聯「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更是啟迪人們,禪是揚眉瞬目,既是行不言之教,也是強調內心直覺領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靜待冬雷夏雨,春華秋實,席慕容的一首詩,似夢如幻
詩人只活了26歲,卻如流星閃耀著光芒,這首詩熱情奔放,胸懷坦蕩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