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小霸王」欺負、社交能力差?父母不妨試試這些有效小方法
一位寶媽留言說,最近發現孩子不願意和別人說話,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非常的拘謹害羞,在公眾場合也不太敢去表現,更不會主動去交朋友。提起孩子這個樣子,這位寶媽就有些發愁:孩子社交能力差,應該怎麼辦?
孩子們通常遇到這樣一些狀況:常常抱怨自己沒有朋友,欺負同學或者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心理藏著大秘密不想說,和夥伴們有了矛盾不知道如何解決等等,在這個時候,父母們又如何幫他們度過夥伴危機,成為「小萬人迷」呢?不如試試這些有效的小方法吧!
孩子無法融入夥伴圈裡,教孩子一些聊天技巧
現在社交能力有多重要,相信不用多說,父母們肯定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深有體會。現在,很多的爸爸媽媽們也會很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畢竟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
1.了解孩子的個性,不施加壓力
有的父母看到別的孩子很出眾,見誰都熱情,也希望自家的孩子能這樣,但是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是不太一樣的,有些寶寶能「自來熟」,有些則會相對比較慢熱一些,他會先用自己的小眼睛去認識這個世界及周圍的人,這是他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認知水平提高的一個表現。
所以,父母不要急於給他施加壓力,不顧孩子的感受硬是讓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這樣反而會讓他更加害怕再接觸這種場合,父母需要做的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穩定、舒適的社交環境,給他一些時間來緩衝,當他感覺這種社交場合是安全、沒有壓力時,他就會很樂意地表現自己。
2,給孩子多一些鼓勵,不要給他「貼標籤」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人前表現得比較內斂時,就會當著客人的面說:「這孩子在生人面前就是這樣,比較怕羞。」這表面上是給孩子解圍了,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讓他更加不喜歡在生人面前說話了,所以要切忌給孩子「貼標籤」。
記得去年跟幾個朋友帶孩子一起去郊遊時,在孩子們一起玩耍中,注意到有個女孩子始終一言不發,有點怯怯的樣子。大家一起回去的時候,小女孩和她媽媽正好挨著我們坐下。女孩的媽媽便說起了自家女兒是如何的內向。在學校至今一個朋友都沒有。我注意到旁邊的小女孩臉蛋紅紅的,低著頭,一言不發。她媽媽越說越離譜,不自覺地就開始嘮叨批評女孩。這時候,我悄悄觀察小女孩,發現她那長長的眼睫毛,像濕了翅膀的蝴蝶般,忽閃忽閃的。她背過臉去,用袖子小心謹慎地擦去臉上的淚水。
我故意將話題扯開,想和小女孩聊一聊。「阿姨發現你頭上的蝴蝶結很特別,是從哪裡買的呢?」她臉上泛著紅暈,有點羞怯地小聲說:「阿姨,這是我自己做的。」「哇,你竟然會做手工?阿姨小時候也做過一些手工,不過和現在不太一樣。能告訴我你這手工材料是從哪裡買的嗎?」我裝作對這個蝴蝶結相當感興趣,就是想讓她多說一些,想多了解一些她的事情,也好對她有所幫助。小女孩果真「中計」,從頭上摘下蝴蝶結讓我看,告訴我關於這個蝴蝶結的製作過程。我耐心傾聽,並時不時地給予回應:「嗯,你很細心呢!」「這樣多打一個結,就顯得特別別緻。」……小女孩的嘴角上揚,有淡淡的笑蕩漾開來。
我這時候就告訴她:「你都能跟第一次見面的阿姨聊得這麼好,可見其實是個很能聊天,又很開朗的小女孩呢!」她的小臉又嗖地變紅了。我又建議她:「以後教給你的女同學們做手工唄,她們一定覺得很有趣!我和你聊天發現你還懂很多關於繪畫的知識,想必也有很多孩子想知道,不妨和他們聊聊。」
一個月後,這個女孩的媽媽說小女孩有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對於無法融入夥伴圈的孩子,父母不妨多說一些鼓勵的話,不健談的孩子很難融入夥伴的圈子裡,難以和大家打成一片。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必強迫他必須同夥伴交流溝通,父母需要做的是多給予鼓勵,讓他勇敢地跟人打招呼、說說話,只要他在生人面前表現得稍微有一些進步了,都要及時地表揚他,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3,教給孩子一些技巧,能讓孩子順利融入圈子裡
大人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要想和大家處理好關係,並不是只要「品格好」就可以的,會說話也是加分的一大要項。成人世界的交往法則同樣也適用於孩子們的小世界。父母可以多教給孩子一些交談方面的技巧,孩子掌握了這些,就更容易融入夥伴們的談話中。比如下面這些簡單的說話技巧:
- 當朋友尋找幫助時:我很樂意幫忙,我立即幫你去辦!
- 當朋友有解題妙招時:你的主意真不錯!
- 當朋友想插話時:我很想聽聽你的想法!
- 當說服同學做某事時:這件事沒你辦不成啊!
- 當朋友說話傷害你時:謝謝你這麼告訴我,我會考慮你的建議!
4,豐富孩子的辭彙量和見識
社交能力更多地體現在溝通能力,而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溝通能力,豐富孩子的辭彙量和見識必不可少。
讓孩子有更多的辭彙量,方法之一就是閱讀。培養孩子愛好閱讀的習慣,能讓孩子在閱讀中豐富自己,在閱讀中懂得更多的自己沒有了解到或者是看到的東西,豐富自己的辭彙量。
在平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和社會,這些見識可以豐富孩子語言系統,為孩子語言表達提供豐富的內容和素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說見過世面的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更自信。
遇到「小霸王」教給孩子保護自己的本領
孩子在外面玩, 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 一旦孩子被「欺負」了, 這個時候,重要的不是孩子會怎樣, 而是父母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 如果處理不好, 不僅會傷害孩子們的友誼, 還會影響家庭之間的關係,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1,不要追問孩子「你是不是被欺負了」,先試著和孩子一起去散散心
很多受欺負的孩子並不是特別願意告訴父母,因為一旦父母知道了,也等於老師知道了,同學們都知道了。
父母不妨感同身受地給孩子傳達出「我知道你很痛苦,你現在不想說沒關係,等你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這樣的信號,然後和孩子一起去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比如和孩子一起去爬山,一起去旅遊,即便是父母不說什麼話,孩子也能夠從被欺負的陰影中走出來一點。
2,用心傾聽並給予積極回應,讓孩子心有所依
當孩子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令自己感到痛苦、難過、羞辱的事情時,父母首先要掌握的技巧便是傾聽。傾聽作為一種無形之物,發乎於心,自然是珍貴無比的。既然是傾聽,便不能帶有評判性的感情色彩,比如質疑、責備等。
父母不帶評判的傾聽,是獲取全面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與孩子拉近距離的不二之法。傾聽使父母獲取了全面信息,回應便可使孩子的心有所依。
在孩子受到侵犯時,不管他是否有能力應付,對其心理上的不良影響總是存在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回應,以消除侵犯和衝突帶來的影響。
父母的回應就是孩子不良情緒的宣洩口,有這個宣洩口的存在,事件帶來的影響不會被壓抑到潛意識裡。
源於網路圖
3,給孩子提供一些方法,給予孩子正確引導
一位朋友在回憶自己童年經歷時曾這樣說:
小時候跟村幹部家的兒子打過一架,本以為自己很占理,回家便告訴了父母,哪知得到的是父母的一頓臭罵,責怪自己總是惹事。
我知道他們是害怕這個村支書,看著父母對我指手畫腳的模樣,再想想他們平時所謂的正直善良的教育,我第一次覺得父母不再偉大。
朋友的父母顯然將成年人對權勢的畏懼轉嫁到了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上,不僅沒有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把自己演繹成了「跳樑小丑」的角色。
被欺負的孩子只有在各方面強大起來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些方法:
可以建議孩子去學一些增強體質的項目,比如跆拳道、籃球等,讓孩子變得強壯更強大,更有能力,鼓勵孩子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和同學結伴玩耍,人越多越好,這樣孩子們之間能夠互相關照。
與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學會用高明方法來解決
分享一件遇到的事情,上個月,我帶孩子去一個公共場所玩,有一個地方是兒童多媒體的互動區,孩子可以在那裡的LED互動屏幕上玩遊戲,當時有一個女孩,大約5歲,正在 LED屏幕上壘磚頭,這時有一個大約4歲左右的男孩兒走過來直接撲向了LED 屏幕,5歲女孩說:「我正在玩呢,你不可以這樣。」
接下來的一幕就是這個男孩在遭到拒絕之後的反應,開始他像沒聽到一樣無動於衷,繼續玩,5歲女孩開始動手推開他,護住屏幕強調說:「我在玩呢,你離我遠一點。」男孩坐在地上開始打滾,這時家長才過來干預,男孩的家長說:「人家在玩呢,你去搗亂,活該!」女孩的家長說:「你看弟弟還小,你讓著點弟弟,看他哭得多傷心,還在地上打滾,多鬧啊,那邊還有一個,媽媽和你去玩另一個吧。」這時女孩也開始嚎啕大哭……然後兩個家長就開始了各自哄孩子的過程。
LED屏的事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你是否要哭,你是否不要哭,你是否要鬧,你是否不要鬧,這樣的互動。這也是經常會發生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事,對嗎?
當孩子之間有了矛盾,發生爭吵衝突的時候,父母應該採取更高明的辦法來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
1,幫助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
父母對孩子進行解決衝突進行調解,並不意味著要代替孩子解決矛盾,而是協助、調解,讓孩子聯繫以往經驗,嘗試建構適宜恰當的處理方案。
比如,當我女兒和同伴爭搶同一個玩具時,我會對他們說:
「你倆是不是都想要這個玩具?那現在怎麼辦呢?」
然後,試著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如果你倆都想玩這個玩具,那麼有一個辦法是,你倆可以輪流玩。」
他們倆會贊同我的提議,或者都不肯接受。
這時候可以繼續給他倆統一戰線,並制定新的規則:
「既然你倆都不同意輪流玩,那你們自己想個辦法吧。但你們不能再吵鬧了,否則我就會把玩具拿走。"
接下來,就讓他們倆自行解決問題。在這裡要記住的是,如果他們再度爭搶玩具,提醒他們新的規則;如果繼續違反規則,那就把玩具拿走,讓他們知道違反規則的後果是什麼。
下一次,再碰到這樣的事情,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時,他們就會開動腦筋了。
2,當矛盾不斷升級並且發生危險時,父母要這樣做
如果孩子們之間的爭吵或矛盾已經升級,雙方都無法和平解決,甚至還有危險性,這時,父母就要及時干預他們之間的爭吵與矛盾。
可以遵循這樣的步驟:父母在他們之間扮演的是一個「公平裁判」的角色,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先耐心傾聽雙方的辯解,不要對任何一方做出對或錯的判斷,等他們說完,將你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們:
「如果是我的話,雖然事情會發展成這種地步,但是我會採取這樣的措施來挽回……」
「想聽聽我的想法嗎?我是這樣看待這件事的……」
父母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要具體指示孩子們怎樣做,讓孩子們憑藉自己的判斷,來考慮如何好好解決這件事。
總結:
孩子的社交能力反映著一個孩子的修養、教養。因此,要教育孩子學會稱呼人,學會禮貌,不粗俗,不霸道,不任性、 待人和氣、誠懇、熱情。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他一定能結識許多朋友,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幫助,他的生活一定更加豐富,心理定更加健康。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謹記這些不該對孩子說的話,學會語言溝通藝術,從這3個方面做起
※孩子愛頂嘴,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4個方面學會寬容比打罵有效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