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忠:選擇地層學意味著每天都在「旅行」
沈樹忠獲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
來源:中國科學報
7月5日,一則「中國科學家首獲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來眾多網友點贊評論。
一時間,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樹忠也「網紅」了一把。
據介紹,國際地層學最高金獎設立於2004年,每四年頒發一次,以獎勵科學家在國際地層學領域作出的貢獻。沈樹忠是全球第五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我的工作並不是最突出的,只是有人推薦我,又有幸被選上而已。」剛從義大利米蘭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歸國的沈樹忠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的專訪,他表示,「希望未來大家多關注地層學和古生物學這些傳統『小』學科,關注那些在一線默默無聞的為地層學工作的學者,共同促進學科的發展。」
為地球立下「金釘子」
頒獎詞中介紹,沈樹忠是二疊系兩個「金釘子」落戶中國的主要貢獻者之一,為二疊紀綜合地層學、地層序列的建立和全球對比、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好比朝代的劃分多依據歷代皇帝的登基時間,地球的歷史則是依據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談及「金釘子」,沈樹忠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不過,想要成為「金釘子」剖面並不容易,它對地層剖面有很高的要求,且需有代表性。
研究人員對化石和地層進行研究後,可以向國際地層委員會提出「金釘子」的申請,經過多輪投票後,再報送國際地科聯批准。
沈樹忠介紹,國際上有102顆「金釘子」,目前已經確定了72顆。
其中11顆在中國,分別位於浙江常山、浙江長興(2顆)、湖南花垣、廣西來賓、湖北宜昌(2顆)、湖南古丈、廣西柳州、浙江江山和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
為何我國擁有超過全球1/10的金釘子?「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地層類型多樣,另一方面離不開中國地層學和古生物學領域研究人員的刻苦努力。」沈樹忠說。
記者了解到,此次獲獎源於沈樹忠參與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已故院士金玉玕領導的浙江長興和廣西來賓兩顆「金釘子」的研究,而這離不開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努力。
「我從1992年開始在這一地區開展野外研究,但廣西來賓蓬萊灘『金釘子』直到2005年才被正式批准。高精度的地層劃分是研究的基礎,在數百米長的岩石剖面上,研究人員需要以厘米為單位進行標本採集。有些『金釘子』的確立過程長達幾十年,需要幾代人的工作。二疊紀『金釘子』的研究過程中,中科院院士金玉玕在領導完成這兩顆『金釘子』後於2006年不幸辭世。」沈樹忠說。
「我曾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長期從事地層學研究,剛到南京大學不足一年,這次獲獎的研究也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他說,中國11個「金釘子」中有7個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牽頭研究完成,此次獲獎也是國際地層委員會對中國地層學研究工作的肯定。
「窮人」讀的「富人」專業
同樣進入網友視線的,還有地層學這個小眾的學科。
記者了解到,地層學需考察不同地區的地層,這需要科研人員奔赴全球各地探索,人跡罕至的荒蕪之處也不例外。選擇地層學就意味著每天都在「旅行」。
沈樹忠出生在湖州塘甸的一個小鄉村,原先大學報考化工類專業,後被分配至地質專業。「我有時調侃這是一個窮人從事的富人專業。」他說。
沈樹忠告訴記者,傳統地層學是不被人熟知的小學科。
它不同於其他顯著學科,不容易發表SCI高影響因子的文章,但是它是幾乎所有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地層學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構建地層的時間框架。比如岩石的形成年代、油氣的分布,都需要依靠統一的時間框架才能了解。學科雖小但重要性顯著,沒有時間框架,與地球歷史相關的諸多學科都很難展開。」
在他看來,研究地層學可以天天與一些「瘋狂的石頭」打交道,可謂其樂無窮。
「研究地層學時間框架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依據裡面的化石。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家發現一塊化石,根據研究就能大致判斷它是什麼時代範圍形成的。」沈樹忠解釋道,諸如《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就離不開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對這些時代生物的解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一種生物何時出現、何時消亡,何時生物多、何時生物少,何時環境差、何時環境好。」
學科困境亟須破局
地層學、古生物學研究聽起來有趣,但學科發展和人才儲備現狀卻不容樂觀。
首先是公眾對學科工作內容有「刻板印象」。
「有些人對地層學與古生物學這樣的專業了解不夠,認為選擇了這樣的專業就意味著『流浪地球』,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其實,現在科研環境和配套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白天科研人員開車到野外採集完標本後,晚上回城市、村莊居住,條件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艱苦。」沈樹忠說。
他介紹,過去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均設置了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相關專業,學科力量強勁,人才濟濟。
但隨著社會發展,更多人將目光轉向了一些市場應用性較強的「時髦」專業,導致報考這些冷門專業的學生數量減少。
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相關專業,導致地層古生物學人才匱乏。
同時,地層學作為基礎學科,也不如新型學科受重視,很難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
在現有評價體制下,從事傳統地層學、古生物學研究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一線研究人員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學術氛圍中,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
「希望相關部門增加招生力度,同時制訂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後備人才的培養計劃,加大對地層學的支持,共同提高我國地層學的研究水平。」談及地層學的未來發展,沈樹忠如是說。
※哈佛科學家終於揭開青黴素炸開細菌的50年謎題
※與狗相比狼更善於交際:更無私更關心群體成員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