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進化為何使人類變胖

進化為何使人類變胖

一項新研究解釋了進化為何使人類變胖。科學家對比了人類和其他靈長類肥胖個體DNA差異,並解釋了人類機體處理脂肪的機制。


脂肪為機體儲存能量並且保護內臟器官,促進機體吸收某些營養素並且生成一些重要激素。


膳食脂肪包括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它們都有不同的性質。人們應該避免或僅攝入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因為它們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或者叫「壞的」膽固醇的水平。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

甘油三酯是人體最常見的脂肪。它儲存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額外的能量。在消化過程中,機體將之分解並通過血流轉運至細胞。機體消耗一部分甘油三酯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儲存在細胞內。


脂肪的代謝對人的生存至關重要,其中任何代謝過程的不平衡都可能導致超重、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在2016年,大約有一千八百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人類如何成為「肥胖的」靈長類


現代飲食習慣加上缺乏運動導致肥胖「流行」,但一項新研究強調進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DNA中的一些改變,這些改變阻礙了細胞將「壞的」脂肪轉變成「好的」脂肪。這篇論文發表在基因生物學與進化(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


「我們是肥胖的靈長類動物,」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生物學博士後德維·斯溫-倫茨Devi Swain-Lenz說。


斯溫-倫茨和杜克大學生物學家格里格瑞Greg Wray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ATAC-seq技術比較了人類、黑猩猩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脂肪細胞樣本。分析了脂肪細胞DNA在不同物種間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身體脂肪含量在14%到31%之間,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脂肪含量不到9%。此外,人類的DNA區域更加緊湊,因此限制了參與脂肪代謝的基因的表達。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人類相比,黑猩猩和獼猴的大約780個DNA區域更容易表達。這意味著人體將壞脂肪轉化為好脂肪的能力降低了。

不是所有脂肪都一樣


斯溫-倫茨解釋說,大多數脂肪是由「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細胞」組成的。這種脂肪堆積在腹部和腰部。其他脂肪細胞,稱為棕色脂肪細胞,有助於燃燒卡路里。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人類之所以有更多脂肪是因為能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的DNA區域被抑制了。


斯溫-倫茨補充說:「當人們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仍然可以激活人體有限的棕色脂肪組織,但需要我們採取行動。」


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人類需要儲存脂肪不只是為了保護重要臟器和保暖,同時也為了營養不斷增大的大腦。事實上,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體積增大了三倍,現在大腦比其他器官消耗更多能量。

科學家目前希望了解促進機體將白色脂肪轉變成棕色脂肪是否可以減肥,這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組可以作為轉化開關的基因,但我們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斯溫-倫茨說。


本文譯自 medical news today,由譯者 Mork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我國科學家做出了微型等離子體光劍
緊隨歐盟:加拿大也將發布「禁塑令」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