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會死嗎?」——你選擇直面回答還是編個童話?
胡可兒子:人都會死嗎?
胡可:人都會死啊,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要開心啊!
從來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想去寫一個話題。
2019年6月,39歲的姐夫突然去世,沒有來得及留任何遺言。留下一個16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姐姐,縱使我再難過,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更做不到共情。
事情過去之後,我看著自己一歲半的女兒,那個正在咿呀學語的小人,突然很擔心,如果哪一天,她突然問我:「媽媽,人都會死嗎?」我會怎麼回答。
是選擇直面回答,還是編一個完美的童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01
什麼是死亡?
孩子一般在2-5歲的時候開始對死亡有懵懂的概念。這些「十萬個為什麼」總會追著大人問,「什麼是死亡?」。
白岩松曾經很直接的抨擊道:「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們壓根就對這個問題避而不答。
有臨終關懷醫院志願者做過調查,社會上有高達92.8%的青年人沒有對死亡進行認真的思考,是認為這個話題當下與他們無關。那我們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是不是會更少?
第一次對死亡有印象,是六歲的時候,家裡的狗生了幾隻小狗,但是因為冬天天氣冷,有一隻小狗奄奄一息,爸爸很明確的說,它要死了。我有點不甘心,小心地把不到巴掌大的小狗捧在手裡,跑到暖氣片旁邊抱了一下午,我覺得它還能喘氣,只是冷了。
晚上睡覺,把它擱在我的枕頭邊上,蓋上小被子,企圖明天它能夠站起來陪我玩。可是,第二天一早,它還是沒了,在我的央求下,爸爸把小狗埋在了一顆小樹下,但是他一直沒有跟我說,為什麼小狗會死。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甚至覺得爸爸有點冷酷和不近人情,他也一直不知道,一個小孩會對這個問題有多執著。
死亡很沉重,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談死亡更沉重。一位很欣賞的心理醫生曾說,關於死亡,不要欺騙孩子。當孩子不能充分的理解、消化生活中的不幸時(尤其是至親去世),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一樁意外,而會堅定的認為這是自己的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變得敏感和自卑,甚至在親密關係中會變得很「作」,因為怕失去。
死亡是永久性的、普遍性的。
死亡就是你再也見不到這個人,聽不見他的聲音,觸摸不到他的肌膚,死亡是不可逆的。
02
死亡終會來臨
胡可是一個活的很真實的明星,在一次採訪中,小魚兒仰著臉問她:「人老了的話會不會死?」胡可很直接的告訴他,人都會死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跟孩子談生死,有沒有必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每年全國死亡人口大約890萬人。死亡每天都在發生。但我們身邊的人,卻一直在避諱談論這個話題。龍應台在《天長地久》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死亡這件人生大事,人們噤聲不言,不跟孩子談,不跟長輩談,不跟朋友談,不跟自己談,假裝沒這回事。
所以,某天,當自己的孩子突然問我們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他去了天堂,或者說他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又或者說,他很累了,睡著了。我們用自以為是的保護方式,將死亡從孩子的腦海中直接的屏蔽掉。覺得,死亡壓根就不屬於小孩子思考的範疇。
但,死亡終會來臨。
幾年前的新聞,國外一個小朋友養的金魚TOP去世了,父母讓他們做個告別儀式。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就是死亡的真相,我們無法躲避。直到離開,才看懂了。
03
因為會死,所以才要「用力」的活
沒有死亡,人也不會珍惜選擇。死亡和時間的有限性,才讓選擇變的更重要。
成年人懼怕生死,無法與死亡達成和解;孩子懵懵懂懂,卻很難找到答案。只有大人們從內心深處真正的接納和理解死亡,我們才會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答案。
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因為會「死「,所以才要更」用力「的活。
有綜藝節目聊到死亡教育的話題——如果這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做些什麼?
節目安排嘉賓進行死亡體驗。雖然看起來很滑稽和好笑,但當他們真正躺下去的那一刻,卻很令人動容。說的最多的話是「謝謝你」和「我愛你」。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死亡教育的重點,在於生,不在於死。
身邊的人離開,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04
直面回答,有點殘酷,卻更有意義
死亡這個命題太大了,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或者心理學家。而我們給孩子缺失的那堂「死亡教育課」,該怎麼補?
「人都會死嗎?」
「是的。」
直面回答雖然有點殘酷,卻更有意義。有媒體很直接的問一個10歲的孩子,「談論死亡有意義嗎?」孩子回答「我們談論死亡,是為了我們更珍惜今天。」很簡單的道理,大人們卻一而再的沉默不提。
(圖片來源於網路)
跟孩子簡單直接的解釋死亡
三四歲的孩子很難對這個抽象的詞,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才需要父母用最直接的語言,來告訴他們,死就是我們再也不會相見,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他都做不了了。
紀念逝者,他們沒有被遺忘
死亡也沒有那麼冷冰冰,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談起,那個人曾經最喜歡做的事情,最喜歡吃的東西,最喜歡的人。
我們在緬懷,也在勸慰自己,活著要用力的開心,哪怕再辛苦,其實我們也還有選擇的權利。
不要掩飾悲傷,這才是真相
大人們經常卻在難過痛苦的時候,拼了命的一個人扛。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悲傷,因為這才是死亡的真相。
故事繪本《永遠有多遠》里,小埃貢的爸爸去世了,埃貢和媽媽都很悲傷,所有的人都同情他們,但這世界上卻沒有葯能夠治癒「永遠」。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父母跟孩子談生死,也是自己在參悟的過程。我們解釋不了具象的死亡,但是卻可以帶孩子感受。感受失去一個人的感覺,感受時間給我們帶來的成長。
當悲傷從天而降,大人往往都措手不及,何況孩子們呢?孩子們的生命中不全是陽光和歡笑,也會有悲傷,死亡對孩子來說不是禁忌話題。
敬畏死,才能對生有更高的渴望。直接、誠實的對孩子回答生死的問題,才可以編寫出一首關於生命和愛的溫情詩。
今日話題
你們覺得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
你們是怎麼告訴孩子的?
我們評論區見!
群聊
加入媽咪寶貝社群,和寶媽們一起討論育兒大法
小助手拉你進群
TAG:媽咪寶貝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