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生命密切相關的醫療當然也不例外。

在日前於四川順利舉辦,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芯原微電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三屆青城山中國IC生態高峰論壇上,來自政府、集成電路企業和下游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共聚一堂,分享了他們對智慧醫療電子產業鏈的建設想法。在會議開始之初,工信部電子信息司消費電子處處長楊旭東處長更是分享了政府對打造智慧醫療電子產業的決心和指導。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楊處長指出,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規劃,針對涉及民生需求的醫療、養老等方面明確提出了多個發展方向。這裡面就包括推廣應用,人工智慧進行治療的新模式和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慧醫療體系,探索智慧醫院,建設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能診療助手,研發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監測系統,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能診療方案,實現智能影像識別病理分類和智能多學科會診,加強流行病智能監測防控等方面。

在政策的極力支持下,上下游的企業也鼓足幹勁,力求在這個市場迸發出最耀眼的火花。

中醫的脈診儀的智慧化和中醫的標準化

在某些人看來,中醫是一個很依賴經驗,且沒有太多根據的學科,但北京太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解渤則指出,他們可以通過中醫和西醫的雙方檢索學用在一起,然後用脈學把它串起來,然後用人工智慧改變人們對中醫的看法和體驗。其推出的智能脈診儀就是他們實現目標的一個重要「武器」。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據解渤先生介紹,他們在這個脈診儀裡面植入了很多性能表現優越的晶元和感測器,病人在使用他們的這個脈診儀之後,可以獲得一個脈學的3D圖,中醫醫生就可以通過這個圖,獲取患者的身體真實情況。因為這個脈診儀的存在,醫生就可以不需要跟患者面對面,就能直接實現遠程「把脈」。

「這個產品甚至可以實現家庭化的方案,具體就是患者將產品將布置到家裡,然後可以隨時測試自己的脈學3D圖,並將其傳輸到雲端。醫生就可以透過雲端看到病人的真正狀況,並對症下藥。再將藥方發送到病人附近的智慧藥房,最後將葯配送到病人面前,實現整個診治流程",解渤強調。

解渤進一步指出,他們通過這個智能脈診儀收集到了關於高血壓的預測、診斷和治療非常好的方法,這就讓其可以幫助患者去預測自己高血壓,同時也可以藉助脈診儀的結果獲取用藥的準確度。

「這個脈診儀獲得的結果甚至可以被西醫所參考」,解渤先生強調。

光學相干成像在眼科和心腦血管的應用

正如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OCT Medical Imaging 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陳忠平教授所說,現在的醫學正在進行一個比較深刻的變革。那就是隨著基因技術和其他檢測技術的發展,醫生對病人的診斷方式從過去的「對診」變成了「對人」。換句話說,那就是「精準醫療」會是未來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甚至利用大數據去預測病人是否會發病,也將成為可能。

「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要大量的數據,而醫學成像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陳教授強調。但他也進一步指出,核磁、超聲和CT這些傳統的醫學成像手段對於早期診斷的作用還是有限,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光學相干成像。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據介紹,這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發展的技術,能通過橫成像幫助醫生實現診斷和預測。而技術本身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也已經逐漸被應用到多個領域:

例如在眼科,就可以利用這個技術來看視網膜的切面,去幫助醫生診斷黃斑變性、青光眼和糖尿病視網膜等疾病;在心血管科,就可以利用OCT Medical Imaging開發的探頭去幫助確認引起心肌梗塞的「斑塊」。

陳教授告訴記者,因為他們的探頭創新性地將心腦血管探頭和OCT探頭結合到一起,且體積做得比較小,這就讓他們可以在進行檢測的時候同時獲得OCT和超聲的圖像。其高準確性可以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辨別「斑塊」。

此外,他們的探頭還可以被用到如直腸癌和胃癌等癌症的探測、打呼嚕檢測和早產兒檢測等多個方面。

骨盆骨折後的計算機輔助治療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科副主任,華西醫院創傷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骨科教授,主任醫師項舟教授在論壇上表示,在他研究過程中碰到了一些瓶頸,那就是如何給骨盆骨折的病人做打釘定位。因為這是關乎一個病人後續恢復的關鍵。

據項教授介紹,要做到準確定位,就首先要找到一個坐標。但因為人的骨盆的大小、寬窄和厚度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去做一個均值骨盆,才能找到一個普遍通過的骨盤中心。而為了獲取這個骨盆數據,就需要CT與數字的融合。有了原點後,就需要進一步去建設一個立體的三維坐標系,去確定骨盆的各個部位的位置,然後打釘復原。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雖然這樣做我們不一定做到100%,但做到了90%到95%也都是極好的」,項教授指出。

但項教授進一步指出,現在這些打釘都是他們通過手工實現的,在效果控制上,可能會有偏差。但是如果我們有機器人,把我們定位好的數據輸入到其中,然後通過機器臂來執行相關操作,那麼整個準確度和二次傷害都會小很多,這對於患者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也能節省醫生的很多工作。

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

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總經理兼CEO丁輝文先生則從生物科學和信息技術兩方面去探討如何幫助生命科學升級。

首先,他談到了生物光電子技術;

丁輝文先生指出,我們今天看到的醫療設備解剖下來看是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微流控晶元來處理它的樣片以及後面的整個光學分析系統。如果我們把這個系統小型化變成設備的晶元化,就做成了我們的Microscope一些晶元;如果再矩陣化、高通量化,最後就變成了高度集成的BPU,這就是我們講的生物晶元整個過程。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生物光電子,這個當中既有微流控、光電等子一些我們所看到IT的技術,也有生物方面的技術以及成像、感測器技術,我們把它做成融合,就可以獲得了精準醫療和生物製藥當中核心底層技術。

其次,工研院同時也在醫用級感測器方面投入了比較多;

據介紹,通過將醫用3D列印技術以及MEMS整個集成工藝平台結合到一起,就可以非常精確打出各種活體細胞等等。這能給被應用到POCT檢驗和監測工具的開發中去。另外,把微生量級上液體做一個數字化,把它作為通過一個點做成平面立體矩陣打出來,就可以實現我們細胞血液當中分類、篩選、追蹤以及蛋白分析、蛋白測序、基因測序等等。

總結來說,生命科學產業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也採用了新的模式。原來我們的模式當中是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然後到後面漸漸開放出來做研發外包、技術授權、協助研發。而到了現在,我們需要漸漸進入到開源、共享研發這樣的環境,而SITRI就在當中扮演了一個很好的輔助者角色。

SITRI建立了非常好基礎設施和公共研發平台,也摸索出一套合適的合作模式,對於公司有強大吸引力。SITRI甚至還建立了8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以及化合物半導體研發中試線,幫助研發人員成就更多可能。

先進的醫療影像設備的助攻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影像設備對於醫療的重要性。國內醫療設備獨角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X射線事業部CEO向軍也從他的角度出發講述聯影是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醫療影像的體驗。

向軍在會上表示,醫療影像方面,國內存在醫生和設備不足的問題。

「統計我們的放射科醫師人數,每百萬人對應的放射科醫師數量中國是61人,但美國每百萬人口是112人,差不多是我們的兩倍;如果統計設備,首先看數字拍片機方面,我們是每百萬人九台,而美國則是每百萬人131台。在CT方面,美國是每百萬人32.2台,國內則是每百萬人9.4台,這個差距也是明顯。MRI方面,國內是每百萬人4.9台,美國則為36.7台,差距同樣明顯」,向軍進一步指出。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在向軍看來,為了扭轉這個局面,除了提高醫生和設備數量外,提升設備的便利性、精準度和效率則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手段。他認為AI的發展可以幫助處理大多數的簡單重複工作,而讓醫生能把精力放在一些疑難雜症方面。

作為國內領先的醫療設備供應商,聯影正在推動設備「傻瓜化」。例如他們正在推動一個代號為「自動駕駛DR」的項目,在患者走進檢查室的時候,設備就能夠把患者的三維模型重建起來,然後把檢查的位置系統自動定位,在設備正確的位置把患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姿勢投影出來,患者需要做的只是走過去和一個虛擬的自己「重疊」,而醫生所要做的所有操作可能就是按一個鍵,然後就可以生成圖像。

「如果再搭載上AI在後面的智能診斷,我們可能就只需要按一下掃描按鍵,就能得到診斷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不需要設備的操作人員,甚至不需要診斷醫生」,向軍強調。

用AI去輔助醫生診斷

匯醫慧影創新事業部總監左盼莉女士在論壇上指出,醫學影像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歷了三個周期:剛開始是一些成像的技術,就像X射線;後面是臨床上的應用;到了現在有了這麼多的成像技術和成像手段之後,有了它們在各個科室的深度應用之後,怎麼樣把醫生從繁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這就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契機。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在她看來,如何在拍出來的圖上面快速掃描、找到病灶、把血管和病灶分析以及做篩查診查。然後再在這些圖像信息的基礎上疊加診斷信息,實現精準醫療診斷。後期再做慢性病管理或者療效預測。這就是人工智慧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匯醫慧影則做了一個全周期的平台,基本上實現了在臨床過程中醫生可以去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去做輔助診斷。

據左盼莉女士介紹,現在的人工智慧輔助診斷這邊現在落地比較多主要是DR和CT。除此之外,他們還與301血管外科合作,利用AI去解決血管外科、腫瘤介入科室和放療科室對影像數據標註處理和分割處理的需求。他們甚至還建立了大數據科研平台和深度學習平台,幫助醫生進行研究和發表論文。

智慧醫療的機會在哪裡?

其實在這次論壇上,專家們還就醫療機器人、帕金森診斷和老年人看護等幾個角度入手做了全方位的描述。從另一個角度看,科技改變醫療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

正如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所說,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同時也擁有了眾多需要診斷醫療的人口。在他看來,這些病人不但面對治療的痛苦,同時還要面臨因病返貧的挑戰。為此他認為利用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去督促我們改變生活習慣,防止治病就變得很有必要。而要實現這個,就必須要更好的實現方案、更好的設備,同時也要新興的晶元去支持,這樣就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邦勤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明宇也從投資人的角度,講述了他看好的智慧醫療發展方向。在他看來、慢性病、新技術、新材料、新應用以及醫保和商保的結合,是智慧醫療的機會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000期內容,歡迎關注

現代科技改變醫療現狀的N種方法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華為|晶圓|台積電|國外半導體|IC|AI|紫光|FPGA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三星晶圓廠遇到危機
全球硅晶圓市場里的中國X因素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