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AI安防晶元的悲觀主義者:晶元領域只有第一第二

AI安防晶元的悲觀主義者:晶元領域只有第一第二

AI安防晶元公司混戰,是近幾年常常被談及的話題。

在傳統通用晶元進口額高達萬億的情況下,AI晶元顯然被認為是中國創企「彎道超車」的一個絕好機會。

但實際上,AI晶元也像一座圍城一樣,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進入這個領域做AI晶元的人,很多並不懂晶元。」人人智能創始人兼CEO王海增說道。

AI晶元「熱」了起來

王海增自稱是個AI晶元的悲觀主義者。

2016年底,成立了人人智能,其時,曾就職於華為、華三(H3C)、中星微等知名公司,對AI晶元和安防業務都有所了解的王海增,並未選擇晶元作為創業方向,當時他覺得「不知道」AI晶元的方向在哪。

演算法太通用化,晶元還不夠成熟;To B領域,有海思當道,To C領域,有恩智浦、飛思卡爾等,王海增認為做AI晶元公司生存的機會很小。

於是,成立人人智能後,他拋開單一的晶元和演算法,做了融合晶元、演算法和系統FaceOS,將其鋪到了人證比對等場景。

輾轉三年,卻沒想到AI晶元乘風「飛」了起來。在採訪中,王海增也笑道,沒料到AI晶元有如今的發展。

幾年前還一起吃過飯的朋友們,現在的晶元公司已有幾十億美金的估值,「當時確實沒想到資本的因素」,王海增說道。

據統計,僅2017年,創業投資在晶元創業公司的投資額就超過15億美元,幾乎是兩年前投資的兩倍,其中:深鑒科技分別獲得數千萬美元(A輪)、4千萬美元(A 輪)融資、耐能獲超千萬美元融資(A輪)、ThinkForce宣布完成4.5億元融資(A輪),寒武紀、地平線融資規模達1億多美元。

一系列晶元公司和資本的湧入,讓這個市場頓時「熱」了起來。

晶元領域的二元法則

不過,「熱」的同時,也讓市場更為浮躁,僅去年一年,業內就推出了十幾款AI晶元。

「但實際,市場上可能只需要一款主流產品。」王海增說道。

「有很多做AI晶元的,以及做安防行業晶元的,不是專門從事晶元行業的人,更多是從安防或人工智慧相關行業轉過來的。」

那麼如何看待AI晶元領域的「熱鬧」,或者說「混戰」?

王海增的答案很直接。

他認為,晶元行業高度集中,其競爭是全球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二元法則:晶元的每一個細分領域只有前兩名能夠「健康」生存,第三、第四名就只能夾縫求生。而在人臉識別晶元領域,最終也只能存活一兩家。

「晶元行業是很殘酷的,有個數一數二法則,就是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老四可能找不到名字。」

而誰能打敗晶元領域的老大呢?

去年,深鑒科技的創始人姚頌在接受機器之能採訪時就回答道,「可能是十家或者幾十家像深鑒科技這樣的公司,在不同垂直領域裡分別發力,才能擊敗英偉達。」

在國內的視覺晶元領域,王海增認為,佔據這個位子的大概率是華為海思。

王海增坦言,在安防視頻晶元的領域裡,有海思這樣的對手存在,做視覺智能晶元幾乎沒有太多機會,這一事實很難改變。

當很多廠家還在致力於1080P解析度智能晶元時候,海思已經從2K到4K、8K、多目、雙目等全系列、全算力、全覆蓋,而且海思還有虎視眈眈的伺服器晶元系列,這比國外,及國內的初創晶元創業,要高出許多。

海思在視覺領域,甚至強於英偉達。王海增分析道,在AI晶元上,海康最初的智能攝像機第一代採用了英偉達平台,但晶元帶來的高達十幾瓦的功耗所帶來的散熱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所以最終沒有實現規模化量產。而海康第三代AI攝像機晶元,則選用了海思的方案,包括典型的Hi3559A晶元,這說明其實力已經不輸英偉達。

「我們反覆對比過晶元,發覺晶元從高端到低端系列,海思的晶元布局非常完整,渠道健全,而且功能幾乎比現有的幾個AI晶元廠商都更加領先,優勢很明顯。兩三年前,我們能看到這個市場很大,但不知道誰能跑出來,現在回過頭來再看,我們依然覺得海思跑的更靠前了。」

王海增說道。

差距不只在單點,更大的難題在生態上。

如果說一塊晶元是一個技術難點,做生態的話就是一系列的難點。

一個行業公司需要知道這個系統長什麼樣,它不僅僅是一顆晶元,還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工程。如考慮到晶元,?還有整個軟體環境、網路錄像機、伺服器、視頻管理軟體等。

在這個系統里,AI?是核心競爭要素,但除此之外,99%的工作量是傳統的東西。

真正的AI晶元獨角獸在哪裡?

如果只有一兩個機會,那麼巨頭的夾縫中,最終能跑出來的是誰?

與AI晶元的業內人士打過不少交道,王海增坦言,「各有優劣」。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看公司本身是否是「做晶元」的。

「我覺得晶元行業,最重要的門檻是這個主體是不是做晶元的,再來看它做的是AI晶元還是做非AI晶元。」王海增說道。

晶元行業是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但事實上,國內普遍情況最緊缺的就是晶元的研發人員。

國內很多AI晶元廠商,其實最開始專攻演算法方面,缺乏晶元製造的經驗,後來依靠招攬的做晶元的人才,才能正式推出可用的晶元。

而演算法公司,轉型做晶元,到底是業務升級,還是資本驅動?

王海增的答案,顯然更趨向於後者。

部分演算法公司剛起步時,也並沒太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但做演算法授權利潤太少,於是就開始做晶元,做軟硬一體,這樣也更符合資本方的期望。

另外,對於晶元領域的「學院派」。王海增認為科研和產業領域確實存在差距,所謂的「演算法很厲害」、「產業很厲害」和「實際厲害」之間還存在差別。科研領域的人員創業,可能具備局部的、點的先進性,但晶元更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而相對,一些從礦機晶元轉向AI晶元研發的企業,反而是王海增看好的,「至少他們量產過成熟的晶元,這樣的經驗很重要」。但其依然面臨著礦機晶元向AI晶元轉型,如何更好應用到邊緣端的問題。

AI晶元領域不僅有創新公司,還有巨頭的跨界,如BAT等也在入局做晶元。而對此,王海增認為,BAT等做晶元多還是自用,互聯網巨頭追求硬體能實現極致的性能以實現差異化用戶體驗,也在打造自己更完整的生態。

BAT的優勢在於自身的數據類型較多,更能實現差異化服務,但如果想改變行業,要麼自身渠道足夠多,要麼基礎理論突破足夠大,這兩點其實都難以實現。

另外,AI晶元領域雖然一直在談創新,但實際上,真正的創新還尚未到來。

王海增認為,國內目前還不算有真正的「演算法」企業。

演算法的底層架構,如TensorFlow、Caffee等方面幾乎都是採用國外的架構,因此,離開這個條件,考慮是做演算法加算力,還是單純做算力,意義並不大。

底層的演算法上面,國內幾乎還處於空白。這涉及很多基礎數學的問題。就像谷歌談張量計算晶元,是發覺了卷積使用的張量計算的模型和傳統模型不同,所以需要設計晶元設備,適應它的模型,這是演算法型的創新。而且谷歌還發明了TensorFlow這樣的主要架構。

這些在國內還都是空白。

有時候產業程度還不成熟,很多問題都是妄談。就如同離開劑量談毒性。

被問及AI演算法的更新速度很快,晶元廠商怎麼平衡量產和演算法變化之間的關係。

王海增笑道,「不太用平衡」。

為什麼?

很多AI公司的晶元其實還沒到大規模量產的程度,是小規模量產,賣不夠1萬顆或者10萬顆晶元,處於試驗期。演算法更新了,再重新根據最新的演算法,再量產就好。

對於還不成熟的產業而言,這似乎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AI晶元的場景應用在哪裡?

就像AI將安防作為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AI晶元公司們也將安防作為最先發力的一個點。

而對安防攝像機來說,AI晶元的最終命運可能是被集成。

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趨勢是系統級晶元得天下,而不是功能級的晶元得天下,AI晶元一定會被集成,而如華為海思等攝像頭主控晶元廠商,未來必然會集成適合安防場景的專屬AI模塊至主晶元中。

實際上,就安防攝像機而言,AI晶元做的只是AI加速部分,攝像頭中不僅包含AI晶元,還需要編解碼晶元、ISP(圖像信號處理)等,因而AI晶元公司總免不了「被集成」。而高集成度的SoC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王海增認為,「這和手機很像」。

此前就有某晶元公司曾為筆記本上提供單獨的視覺晶元,但後來將晶元放到手機上,便很快面臨了失敗。原因就在於,電腦上體積大,功耗多,可以容納單獨的視覺晶元,但手機上,除感測器外,大部分功能都集成到一顆晶元中,形成了單晶元解決方案。設備越來越走向小型化,集成度也越來越高。

攝像機也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海思在安防攝像頭及AI晶元領域,都顯得尤為強勢。

而更多AI晶元的機會,其實可能在細分領域。

專業視覺晶元,海思的優勢較大。而在消費電子、專業電子等細分市場,王海增認為可能還有更多市場可以開拓。

如某晶元廠商專註消費場景,AI晶元與解決方案在智能門鎖、門禁系統、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電等方面都有落地。

在王海增看來,該廠商在一眾晶元公司中,顯得十分低調。並且,在消費電子領域,顯然巧妙的繞開了海思等大鱷,主打超低功耗,算是另闢蹊徑,找到了市場的空白點。

無獨有偶,姚頌此前接受機器之能採訪時也表示,「真要掙錢活下去、活得好,必須變成一個行業公司」。一個行業的晶元公司,才能更了解真正對於晶元及工具鏈的需求是什麼,打造一個好的生態。

不過,目前多數AI晶元公司喊出的場景還是「安防」,賽道已經過於擁擠。

王海增認為,很多AI晶元公司可能是在喊「安防」的口號,這樣更便於融資,但至於能做多久,可能並沒有考慮清楚,「先把融資下拿下來,過了今年,說不定明年還有新的想法。」

AI晶元業會重新洗牌?

在完成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之前,在彎道超車之前,更多AI晶元公司首先面臨的是轉型,或者死掉。

死亡線在哪裡?可能就在近兩年。

這與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去年在智東西AI晶元峰會上的說法不謀而合。

「在未來2到3年內,(AI晶元行業)一定會碰到一個低潮,今天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創業者將會成為技術變革的『先烈』。」

AI晶元的加入,讓晶元行業目前正處於變革和動蕩期。AI晶元可能會層出不窮,但實際上,業內可能只需要一款主流產品,很多AI晶元明星企業也會面臨這個問題。

而從VC的角度來說,他們有錢、有資本去投項目,也希望看到百花齊放,但實際上,可能存在的機會就那麼多。

「明年、後年,90%的公司死掉也是很正常的,死掉不是公司不行了,可能會是公司的品牌逐漸火起來,但它的主體已經不再做AI晶元。因為AI晶元行業要完成洗牌,這個市場不會容納這麼多晶元。」王海增說道。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對話TensorLayer項目發起者董豪
多接入邊緣計算MEC:5G、IoT應用落地的關鍵丨CCF-GAIR 2019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