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鬥機、發動機!烏克蘭給了我們太多,我們的回禮也很豐厚
如今,我國在航空飛行器領域已經擁有了世界第一流的「20」系列,例如著名的殲20、運-20和直-20;同時,航空發動機領域也開始擁有了自主創新的優質成果,例如「太行」、「峨眉」發動機。而這一成績的背後,少不了烏克蘭技術的支持,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是蘇聯知名的動力設備生產商。
西方軍事專家曾說:有了烏克蘭,俄羅斯就會自動變成一個帝國,這其實就是在強調烏克蘭的重要性。由於氣候相對溫暖,又扼守黑海的北部沿岸,烏克蘭自然成為地緣政治上的「軍事重鎮」,相比冰冷的波羅的海和北冰洋,守著黑海的烏克蘭更適合建設重工業。烏克蘭在蘇聯時代就受到特別照顧,許多武器研發中心在烏克蘭拔地而起,在蘇聯的大力扶持下,烏克蘭一度十分興盛。可是花無百日紅,強大的蘇聯雖然在軍工領域進步神速,卻忽視了工業體系的平衡,忽視了輕工業、手工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導致嚴重的經濟問題。
烏克蘭坦克生產車間
久而久之,這些經濟問題開始影響到了每一個蘇聯加盟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由於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蘇聯這座摩天大廈轟然崩塌。烏克蘭在分家的過程中並沒有吃虧,除了很大一部分的原蘇聯軍事力量之外,烏克蘭還繼承了其境內的眾多軍工企業,比如遼寧號的老家黑海造船廠(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馬達西奇公司等等。
瓦良格號被拖出黑海造船廠
但即便如此,蘇聯解體帶來的影響,還是沉重地壓在了烏克蘭的肩膀上。烏克蘭擁有的許多重要工業部門,如今缺乏足夠的資金流入,開始無力維持。沒有以前的武器訂單,烏克蘭大大小小的軍工廠就無法展開生產;無法生產武器,工廠就無法經營;無法經營,工人們就沒有工資可發。除此以外,大量的流水線設備也缺乏資金進行維持、保養和更新。長此已久,軍工企業就會告「廢」。而那些蘇聯時代培養出來的軍工業專家,也因此失去了工作,一身學識無處可用,生活陷入窘境。
好在烏克蘭的軍工業聞名世界,許多國家知道烏克蘭的經濟窘境,於是紛紛前往烏克蘭,購買武器、技術、聘請軍事科技人才,這其中的一大客戶就是我們。我國現代軍事工業發展緩慢、起步晚,因此在建國後始終處在追趕的路上,在許多領域落後於國際水平。
因此我們將烏克蘭視為一座寶庫,它的技術儲備和人才隊伍,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於是在1991年,成立了招攬烏克蘭軍事科技人才的「雙引工程」,並設立友誼獎,表彰那些受到聘請的、為我國科技發展做出優秀貢獻的烏克蘭專家。此後,每一年都有烏克蘭專家到來,加入工業建設事業,甚至還有落戶中國的。據了解,僅在2006年,烏克蘭科技人才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參與工作的就有兩千餘人。
科技人才的引入之餘,烏克蘭的頂尖軍事武器也被我國引入。除了我們熟知的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之外,還有國產盾艦所用的UGT-25000燃氣輪機、國產重型直升機的D-136型發動機等等。此前,我國的國產驅逐艦依賴歐美動力設備,但由於歐美不願提供馬力強大的LM-2500燃氣輪機,唯有轉向烏克蘭,才得到了驅逐艦重要的「心臟」。
這些年來,通過引進烏克蘭的技術和人才,我國的軍工業發展成果十分可喜,趕上了世界第一流水平,就此擁有了一個大國該有的實力。當然,中烏合作是雙向的,對於烏克蘭而言,國內的經濟困難得以緩解、軍事工業得以延續、科技人才沒有浪費。可以說,中烏合作是雙贏的典範。
對此,烏克蘭著名的發動機研發公司,馬達西奇的總裁曾對人說過:要是沒有和中國合作,沒有來自中國的訂單和合同,他就得解僱上萬名員工。換句話說,中烏合作,保住了上萬名烏克蘭技術人才的飯碗!
※韓國造船技術亞洲一強,3年造成兩棲攻擊艦,為什麼不造航母?
※國產航母被官媒首次公開,內部成焦點,但甲板的變化最有意義
TAG:圖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