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雙方打了116年,最後沒有一個贏家
戰爭,一個多麼沉重的詞語,是組成和貫穿人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征、伐、兵等。戰國時期的兵書《吳子》中已有「戰爭」一詞。在現在的人們眼中,戰爭是矛盾鬥爭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它能夠體現出統治階級的意志。戰爭是一種極端的行為,與政治的理性化相對,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是流血於暴力的政治。
而在歷史裡數不清的戰爭中,有這麼一場戰爭,被成為史上最長的戰爭,它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發生於1337年到1553年間,主要參戰國就是在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法兩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百年戰爭的起因也是錯綜複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等各種因素。同時,這場大戰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歐洲的軍事和政治制度。
首先,英國和法國之間積怨已久。早在金雀花王朝時期,因為英國國王也是法國的安茹伯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境內就擁有大量的土地,但這就為法國國王和王室所不喜了。隨著法國國王勢力的不斷增強,法國王室就想把在英國王室—安茹伯爵名下的法國領土從英國人手中奪回了。當然英國國王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他認為這就是屬於自己的領土。這樣,兩位國王都不願在領土上讓步,使得英法兩國矛盾加深。
其次,英法兩國在經濟上也有著極大的矛盾。其中典型的就是「羊毛」事件了,大家都知道,英國是賣羊毛髮家的,而它的主要出口城市就是法國的弗蘭德斯。最重要的是,雖然統治這裡的伯爵是法國國王的忠實擁護者,但是弗蘭德斯的商人們都很支持英國把羊毛賣到這裡。然後他就想方設法地要去損害英國人的經濟利益,於是乎,兩國之間衝突更加劇烈。
最後,王位的繼承是直接的導火索。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與法國之間便一直有著聯姻的關係。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王子,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藉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準備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國國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比如說在國際關係上,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也使得英法兩國之間累積了多年的恩怨。
英法百年戰爭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英國大獲全勝,強迫法國定下了一系列不平等合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黑死病橫掃了整個歐洲。對於這種起源於中亞的鼠疫,歐洲人完全沒有抵抗力。當時,1/3的歐洲人都死於這場黑死病,英國和法國也元氣大傷,宣布停戰十年。之後,英法兩國繼續不斷交戰,在第二,三階段發生了諸多局部戰爭,如蒙鐵兒戰役、阿金庫爾戰役等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戰役。
到第四階段時,由於法國聖女貞德被英軍用酷刑致死,激起法國民憤,再加上之前與英國聯盟的勃艮地叛變,轉而與法國聯盟,英軍節節敗退。1453年,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所有領土,持續了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終於宣告結束。500年後,貞德被梵蒂岡封為聖女。英法百年戰爭雖然是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法國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場戰爭無論對英國還是法國的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正逢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兩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經濟也大受打擊。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之下西方世界陷入了一片動蕩之中,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客觀地來評價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果,英國和法國在這場戰爭中都是輸家。
戰爭一直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是戰爭是矛盾的匯聚點,百年戰爭給英法兩國人民造成的災難我們體會不到,但對戰爭的厭惡我們可以從書籍中感受。《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法蘭西組曲》等都是震撼人心的戰爭於和平方面的著作。
參考文獻: 《吳子》 吳起
《百年戰爭-法國的英國人1337~1453》 戴斯蒙德·蘇厄德
《西線無戰事》 雷馬克
※他的詩句時常被人掛在嘴邊,本人的知名度卻不高
※蘇綉:清代四大名綉之一,珍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TAG:歷史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