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互聯網「隱私悖論」:你真的關心信息安全嗎?

互聯網「隱私悖論」:你真的關心信息安全嗎?

外刊

信息安全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當社交、娛樂、休閑逐漸轉移到網路平台,個人信息安全的保障迫在眉睫。我們對互聯網安全的認知究竟有多少?在網路社交中,我們有沒有泄露個人隱私?2019年6月11日,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發文章《你比想像中更關心個人隱私》,對網路社交安全進行了討論。

原文 :《:警惕互聯網中的「隱私悖論」》

編譯 |毛心怡

圖片 |網路

網路社交平台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社交安全的擔憂也與日俱增。一方面,人們擔心自己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的個人信息、文字、照片或視頻被泄漏;另一方面,不使用網路平台的可能性又微乎其微。這就是所謂的「隱私悖論」。

儘管人們普遍對網路、科技公司所搜集的個人數據和信息表示擔憂和不滿,但很少有人會更改手機或網路個人主業上的默認設置來保護個人數據。有多少人真正關心個人隱私是否泄漏?如果共享一部分個人信息就可以換取一些免費的服務,人們是否願意分享?

為此,哈佛大學的丹·斯維爾斯基(Dan Svirsky)對「隱私悖論」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表明,人們確實關心自己社交平台的信息安全,儘管我們並不總能夠將利益最大化。

斯維爾斯基隨機抽取了一些參與者,要求他們填寫在線調查問卷,並問他們是否願意與調查人員分享自己在臉書上的個人資料以換取獎金。在這樣一個直接的交易場景下,斯維爾斯基發現有64%的參與者拒絕分享個人信息,願意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而犧牲一部分金錢利益。然而,當參與者面對一種「隱蔽交易」——即需要打開一個新網頁來確認該調查是否涉及到個人信息時,拒絕分享的人數下降到40%,而58%的參與者根本沒有打開網頁進行確認。

斯維爾斯基稱,人們的這一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迴避本能,而這種迴避本能很難改變。每當出現重大的數據泄漏新聞時,人們對個人信息安全就會重視起來。然而幾個星期以後,逃避心理就會重新佔據制高點。如果信息安全沒有直接威脅到自身,人們就很容易逃避,甚至忽視這一問題的存在。

個人隱私不應當局限於銀行賬單、信用卡信息,或是其他一些私人信息。當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隱私的安全已經擴大到是否能在網路上記錄生活、發布照片、發布心情等。從信息安全的角度而言,無論你在網上做什麼,都要假設每一張照片、每一封電子郵件、每一次交流都可能有朝一日被公之於眾。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4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維特根斯坦,透露著中國精神的英國哲學家
萬萬沒想到,《老子》中的「朴」還有這層涵義!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