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問:勺子,叉子,筷子,中國人最早使用哪個?

問:勺子,叉子,筷子,中國人最早使用哪個?

八千多年前的上古時期,古人發明了勺子。

過了四千多年,餐桌上出現了叉子。

又過了一千年左右,筷子出現了。

考古人員在河南洛陽戰國墓中曾出土了五十一隻餐叉,可見餐叉在戰國時期仍是餐桌的主要餐具之一。

戰國晚期,餐叉逐漸被淘汰,勺子、筷子成了主要的餐具。

秦朝時期,勺子和筷子分工明確,勺子用來吃飯,而筷子則用來在熱湯中夾菜。

先秦時期,筷子被稱作「梜[jiā]」,漢代稱為「箸」。

《禮記》等古籍記載:「羹之有菜者用梜。」、「『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

關於筷子的起源,史書不見記載,民間傳說卻相對豐富了許多。

第一種說法:

五帝時期,大禹治水,為了節約時間,用樹枝撈取鍋中的熱食,由此發明了筷子。

第二種說法:

西周太師姜尚受到神鳥啟發,發明了絲竹筷。

第三種說法:

認為發明者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紂王吃食物嫌燙,妲己為了取悅紂王,以玉簪為餐具取食,等吹涼了送給紂王吃,後宮紛紛效仿,筷子自此產生。

考古學家曾在河南安陽殷商古墓中出土了「鋼箸」,這些墓葬早於紂王時期,可見,妲己發明筷子是不足為信的。

究竟是誰發明了筷子,已經無法考證,也沒有必要鑽進故紙堆里窮追不捨了。

總而言之,筷子為三千年前古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毋庸置疑的。

「梜」、「箸」是何時改為「筷」的呢?

明代學者陸容在《菽園雜記》一書中記載:「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

古時候,吳中地區的漁民忌諱「箸」,漁船停「住」,意味著漁民沒得生意做。

另外,漁民還忌諱漁船被蟲子「蛀」,漁船被「蛀」了,在水中行駛是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導致滲水、漏水而無法捕魚。

漁民忌諱「箸」,為討口彩,於是就把改為「快兒」、「筷」,後逐漸演繹為吉利的快子、筷子。

筷子的製作材料十分豐富,較為常見的有木、竹、骨、鐵、銅等,現代又多了白鋼、塑料等材質。

古代帝王講究奢華,歷史上還出現過很多珍稀材質的筷子,如金、銀、玉、象牙等。

可見歷史記載,以象牙製作筷子的第一人是商紂王。

《史記》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紂王窮奢極欲,以象牙製作筷子,箕子(紂王的叔父)感到非常害怕,預感到亡國的預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早的皇太后金印,黃金本身價值20多萬元
民間為何有「狗肉不上席」一說?原因有很多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