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孩子有「心事」卻從來不告訴您?父母該深思,是不是做錯了這些事!

孩子有「心事」卻從來不告訴您?父母該深思,是不是做錯了這些事!

果莓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認為:「在受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機會。只要按照孩子應走的道路去培養他,他長大後就不會偏離這條軌道。父母應成為孩子的佈道者,為孩子們的成長培養堅定不移的信心,按照孩子的思維規律來引導他健全心智的發育。」

潘瑋柏和蘇芮有一首歌,名字叫《我想更懂你》,很多人都評價其將父母子女的關係寫的赤裸裸。那歌聲里充滿無奈,充滿憤恨,充滿不甘,它唱到:「每次我想更懂你,我們卻更有距離,是不是都用錯言語也用錯了表情;請你聽聽我的真心話,你每天看著我長大,但你是否了解我內心矛盾的對話,你板著臉孔不屑的對著我看,我的視線沒有勇氣,只好面對冷冰冰的地板,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互動。何時開始慢慢加以冷藏加以冷凍,我好想逃,我好想躲進一個洞。」

毫無例外地,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想要靠近父母,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每當孩子想靠近,父母就板起了冰冷的面孔,讓孩子退縮,一次次地,孩子越退越遠。當父母回過神來,想要了解、接近孩子時,孩子已經建成了自己的四方牆壁抵禦外敵,那個外敵也包括你。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跟你溝通,將你擋在心門之外時,我們要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孩子曾經給你的機會,你沒有把握住,再想獲得孩子心門的「鑰匙」時已隔千山萬水。

曾經,孩子的話,最想說給你聽。

孩子自出生始,其最依賴的莫過於父母。起初,你們是相互依偎的,如果能夠保持這個狀態,孩子會十分樂意,因為ta在父母這裡,最能得到安全感、存在感。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全部都可以在父母這裡得到滿足,那麼ta還會去其他地方尋求溫暖嗎?答案是不會。但如果孩子的需求在父母這裡得不到滿足,那麼ta會離開你去其他地方尋求滿足嗎?答案是肯定會。所以很多時候,關鍵在於父母的反饋和引導。

我們小區有一對非常嚴厲的夫婦,他們的孩子名字叫波波,剛滿兩歲,這個孩子在父母面前顯得非常獨立,自己玩甚至自己睡,很少對父母黏膩。但每天他們家做飯阿姨一過來,波波就開始粘阿姨,一會兒讓阿姨抱,一會兒讓阿姨陪著搭積木,一會兒讓阿姨講故事,導致阿姨都沒時間做飯。

為什麼波波會出現兩面性格,在父母面前獨立,在阿姨面前又黏膩。因為波波父母嚴格,而阿姨溫柔,這就能想通為什麼波波喜歡粘著阿姨了。他的需求沒有在父母那裡得到滿足,於是他轉而向身邊其他人尋求安慰。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當ta一遍遍向你尋求某種滿足感時,一遍遍被拒絕,一遍遍的失敗,ta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認為這條路行不通。但ta的內心必須得到滿足啊,所以ta只能轉向其他人。所以我們說,推開孩子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父母的「自以為是」將復刻出孩子的「自以為是」

我們常常在不告知孩子的情況下,帶孩子去這個親戚家串門,那個早教機構上課,孩子總是處在一個被動感知的狀態下,ta也會學會這種模式。等ta長大,父母說什麼,ta也聽不進去,ta會只顧自己做事情,再告知父母。對於馬後炮,父母會覺得:「孩子,你一點也不尊重我。」可是,父母們,你何曾尊重過他們呢?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於是每次一回家,就拉著他到處赴飯局,或者參加某些父輩的活動。而且他父母總是事先不告知,只是說:「爸媽帶你去個地方。」他覺得自己無關緊要。

有一次在父母的飯局上,他有點不舒服,想提前離席,他母親責備他:「我們好不容易回來,就想多陪陪你,你還不領情?」我的朋友一肚子火,說:「你們一直在浪費我的時間,還說是為我?」他的父母很不解,覺得自己付齣兒子完全看不到,兒子又覺得父母自以為是的給予,根本不是他的需求,雙方就此大吵了一架。

後來我再遇到這個朋友,問他跟父母的關係緩和些沒有,他回答:「能好到哪裡去?他們一直在自顧自地忙活,跟我有關係嗎?好比我不想吃魚,他們非要把魚端給我,說這是他們能給的最好東西,你就吃了吧。」

不是你認為好的,孩子就會認為好,在山珍海味、粗茶淡飯中,每個孩子的選擇都不一樣。既然要給予,就要給機會讓孩子自己說想要什麼,否則這場自以為是的父母情深,只不過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罷了。

聽孩子說,但孩子的話您真的聽進去了嗎?

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既定目標,當孩子做某件事時,你看似在聽孩子講,但還是在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引導。有些父母有引導技巧,而有些父母簡單而粗暴。不管是哪一種,你都沒有給孩子機會,按照孩子想走的道路去培養他。當然作為父母,應該首先篩除違反法律、違反道德的路。但在合乎法禮的情況下,我們真的給孩子機會選擇了嗎?孩子的話我們真的聽進去了嗎?

我高中時有一個同學,她曾經非常喜歡繪畫,同時學習成績也不差。到了文理分班和藝術生選擇時,她與父母商議這件事,她的父母表示需要她自己做選擇,她告訴我當時她選了美術,但緊接著她父母就跟她講誰學美術成了落魄藝術家,誰學文科現在當了大官,當時她是不服的,但無可奈何後來選了文。她說:「我能怎麼辦?學費是我父母出,不聽他們的,學都沒法上。」

這個同學的現狀是,她雖是文科考入大學,但選了一個自己不太喜歡的專業,畢業後幾經輾轉,跳了很多家公司,最後決定不上班了,在家相夫教子。她說:「我實在是不愛那些工作。」

有些父母看似給了孩子選擇,實際上是給了孩子希望,又讓ta覺得無望,這種落差打擊其實更大。不要再冠冕堂皇地說我們跟孩子商量過,其實商量的過程只是讓孩子服從你的過程而已。

良好的親子關係,只是需要一次次平等的對話。

父母需要權威,需要面子,父母有很多的放不下,因此他們很難做到與孩子平等對話,有些宣稱的平等,也只是掩飾下的假象。只有當父母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真正願意改正自己的高傲,願意放低心態,與孩子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平等對話,孩子意識到父母真正開始尊重自己時,孩子才願意與你敞開心扉。

將心比心,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溝通?願意與那些善於真正傾聽,懂得真正尊重的人溝通。那麼,只要你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你的孩子也會願意與你溝通。

如果你嘗試過「平等溝通」,卻說:「並沒有達到你說的效果啊,孩子還是不聽我的話啊。」這時候,你應該發現你根本沒有做到「平等溝通」。「平等溝通」是不帶目的、不做預判的溝通,你若是依然帶著「希望孩子聽話」的心去與孩子溝通,註定會失敗。

希望各位父母在反思中前行。

今日互動話題:您是什麼樣的父母呢?您的孩子會經常跟您談心嗎?關於親子溝通您還有什麼其他見解,歡迎大家留言與果莓媽媽一起探討!

我是果莓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於然 的精彩文章:

「媽媽,飯菜里有頭髮」,讓孩子學會尊重,高情商的媽媽這樣做!
孩子進入「可怕的兩歲」,打罵教育不可取,這簡單的3招效果更好!

TAG:心於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