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憲宗有個奇特愛好,在御馬坊養牛,理由堪稱「奇葩」

明憲宗有個奇特愛好,在御馬坊養牛,理由堪稱「奇葩」

明孝宗朱見深時期,雖然他比不上祖先的英明神武,可也是一位有些作為的皇帝。然而在大明的御馬房內,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養牛。這事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究竟是什麼情況呢?如果您想知道原因,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大明王朝,自洪武時代開始,便一直有一位強大的敵人,這位敵人便是北元。從13世紀開始,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他們騎著駿馬挎著馬刀馳騁於歐亞大陸,建立起了一個疆域龐大的帝國。

即使經過了90多年,被朱元璋趕回老家的元朝騎兵,依然具有著強大的戰鬥力。他們一生都生長在馬背,騎術精良無比,又善於野戰快速衝鋒,因此經常騷擾大明疆域。

為了抵禦侵襲,明王朝開始有針對性的訓練自己的騎兵,並將騎兵這一兵種列為重要部隊,隨著騎兵的發展,戰馬的重要性也尤為凸顯。

騎兵成為戰爭舞台的主角後,戰馬被士兵視作第二生命,正因如此,蓄養戰馬成了明王朝應對戰爭的必要舉措。

明成祖朱棣曾在北平發動了「靖難之役」,而此地正好盛產良馬,在整場戰役中,朱棣屢次陷入絕境,卻又能絕地逢生,這不僅需要運氣與實力,也與部隊精良馬匹優秀有著很大的關係。

朱棣坐穩皇位後,出於政治形勢的考慮,以及對此地戰馬的「感激」,特意命人在通州建立馬神祠。建立馬神祠的用意也很明顯,祠堂中供奉的馬神爺,專門負責「保佑」馬神祠旁十二所御馬苑馬匹的迅猛發展。

朱棣從南京遷都至北京,明朝的經濟政治中心開始向北方偏移,隨著朝廷撥款的愈加豐厚,御馬苑的擴建也被提上了日程。

明穆宗在位時期,御馬苑開始在朝臣的提議下大肆擴建,御馬苑中的戰馬數量也不斷的增加。

朝廷還成立相關機構,在京城附近各地搜集購買戰馬,甚至還特許民間以獻馬的方式代替賦稅。可明王朝的這本「好經」,卻被別有用心的「和尚」念歪了,掌管御馬苑的官員,以收繳錢財比獻戰馬方便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用損公肥私的手段充實自己腰包。

到了明孝宗成化十八年,御馬苑的戰馬數量大幅度減少,為了解決御馬苑「吃空餉」的問題,貪官污吏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此辦法的靈感還起源於一次偶然,當時有一位宦官名叫梁芳,也不知從哪裡淘來一頭全身雪白的牛,滿心歡喜之下便將其獻給了明孝宗。

明孝宗大喜之下,以為是天降祥瑞,隨即欣然笑納,並對梁芳大加賞賜。於是,這頭白牛就被豢養在御馬苑中,每日被好吃好喝的伺候,一年光銀兩耗費就達到了一千多兩。

其實明孝宗哪裡知道,這頭所謂的祥瑞白牛,不過就是一隻得了白化病的病牛,它的到來,不但沒有迎來祥瑞,反而還帶來了不小的弊病。

在此之後,御馬苑的官員便開啟了一扇「發財之門」,他們大肆收購民間的得了白化病的水牛,將其豢養在御馬苑,用水牛頂替戰馬的名額,以此謀取朝廷對御馬苑的撥款。

朝廷中的大臣並非都是阿諛奉承之輩,有明眼人看出了御馬苑的斂財伎倆,隨即便以「御馬苑八處馬房,儘是水牛」的理由,請求制止此等奢靡浪費之風,並大力主張將御馬苑的水牛,全部送到主管祭品處以及光祿寺,以達到物盡其用,緩解民生壓力的目的。

明孝宗對此也頗為詫異,御馬苑明明是養馬的地方,如何就成了養牛的地方了?不過,明孝宗還是遵從了朝臣們的建議,將御馬苑的水牛全部送往主管祭品處與光祿寺中,充當平日里祭祀天地祖先的貢品。

明孝宗的這個舉動看似有利於財政,其實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雖然水牛已經全部送出,可是一直用於供應御馬苑「養牛」的糧草供應,卻一直沒有停止,甚至比以前有增不減。如此一來,少了水牛們的「日常開銷」,御馬苑官員的腰包更鼓了。

小編寫道這裡,不得不感嘆一句,明王朝真的是弊病太多,皇帝都被蒙蔽到如此地步。專業的養馬機構,連戰馬的基本數量都保證不了,更別提擁有極為強大的騎兵了。也許是這麼多年的積弊,才最終換來了崇禎皇帝弔死煤山的那聲無力嘆息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故宮送給這家博物館一幅甲胄,為何它會成為鎮館之寶
明朝時有人給關羽雕刻一匹白馬,知道內情的人都說:雕的沒有錯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