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智能時代,如何保持教師的「專業性」

智能時代,如何保持教師的「專業性」

智能時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位置何在,價值何在?

「當教師遇上人工智慧」,不再是傳說與想像,已成為撲面而來並將迅速席捲教育這方沃土的現實。

面對智能時代,教師育人的職責不會變,但教師的角色會改變。作為這場空前變革中的主要經歷者,教師該如何調整、適應,實現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呢?

智能時代教與學變革帶給教師的挑戰

如今,現代網路媒體滲透進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每個空間和時段,學生很容易從中汲取到書本上沒有甚至教師本身都不了解的知識,對於學習過程中的疑問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網路中尋找到答案。對知識量要求大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網路上共享的雲課堂,使自己不僅僅享受實體課堂中那幾位教師的教學。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這使得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的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雖然近年來也在尋求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但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來說,課堂上教師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主導者與引領者,學生對於知識的獲取還離不開教師。但在智能時代,先進的教學媒體、海量的網路資源、精準的人工智慧可以為學生提供所需求的任何知識。學生學習時,教師的指導不再不可或缺,他們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學習方式獲得所學內容。那麼,智能時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位置何在,在教學中的價值何在呢?是不是智能時代的教育已經不需要教師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智能時代在不斷探索一種更有效率的教育模式,為教育教學開創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允許固定教學與移動教學並存,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並存,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並存,人的智能與人工智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時代的發展對於人才標準有特定的需求,智能時代對於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都有新的要求。與之伴生的,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傳統課程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考慮到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課程上已逐漸打破文理界限,提供多種學科組合供學生選擇;教材編排改變傳統模式,不再一味按照知識邏輯編排,而按學生能力發展邏輯編排——以知識為載體,注重能力發展;再則是利用「零存整取」的碎片化學習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體系。

這些變化要求教師未雨綢繆,做好應對準備。

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變化趨勢

智能時代將帶給未來學生和教師重大的影響,但教育的本質並不會改變。人工智慧只是一個學習的工具,而兒童作為活生生的人,需要被關注、被理解、被教者溫情以待。兒童的成長需要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針對不同的兒童,教師更應關注他們的個性特點,為他們「量身定製」最適宜的教育,幫助兒童獲得成長的幸福感。

人類在想像、創造、情感、直覺方面的優勢也促使教師應由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更多的角色:學生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幫助者、陪伴者、分析師,幫助、引導學生成長為自主、自立、自強的人,成為身心和諧發展、人格健全的人。

所以,教師的教育將從「知識傳授」轉為「能力培養」與「人文關懷」。只有如此,教師才有其不可取代之處。如何打破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思維慣性,變革以知識灌輸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在智能時代保持教師的「專業性」,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著力思考的重大課題。在人工智慧輔助學習的情況下,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充當「連接者」「關注者」上,實現人與機器的有效溝通和鏈接,呵護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關注影響學生成長的所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人工智慧在面對綜合複雜的情況下的教學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局限,教師可以做的,歸根到底是回歸「人師」。

智能時代教師角色變革的應對策略

教育應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這要求教師提高「三商」:愛商、數商、信商。「愛商」即核心情商,要求教師精準把握、了解、洞察學生的成長需要與個性特質,及時給予細緻入微的個性化關懷、呵護和尊重。「數商」緊扣當前被廣泛運用的大數據,要求教育教學時用數據說話、研判、決策。「信商」要求教師具備「信息化勝任力」,即如何檢索、辨析、判斷、提煉、整合、利用和生成各種信息的能力。

讓教學更加精準。教師除了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更主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培養其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實現針對個體差異的精準教育。教師應成為大數據高手,收集學生數據用以分析學生學習特徵、優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並為其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同時,積累學生學習數據,關注規律數據、異常數據,還可以從數據中找短板、找規律、定目標。

讓教育更加有效。要發揮教師的作用,就要找准教師之於人工智慧無可替代之處。塑造學生的品行、鑄造高尚的靈魂,只有充滿愛心、責任心的教師才能做到;人工智慧不具感情,也就無法完成帶有溫度的教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引領是「人師」不可替代的職責與能力。

學校、教師要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做準備,積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注重學習者個體能力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專業技能。

為此,教師應該自覺提高自身教育創新的本領,直面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師要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成為教與學過程中信息交換的平台,並著重幫助學生提高收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探索更有利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世界中探索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使他們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智能時代對全人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為社會發展中關鍵的一環,應以積極的態度回應創新與變革,教師則應投身於奮進的時代潮流中,不斷挑戰,不斷進取,不斷超越。(作者:彭鍛華 劉春景,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

《人民教育》雜誌2019年第1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年全國教師暑期閱讀隨筆徵文暨書目徵集活動啟動
劉穎:好奇是我做研究的核心動力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