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了一場汽水包裝革命

日本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了一場汽水包裝革命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如果你面前擺著三種包裝的可樂:玻璃瓶、易拉罐和塑料瓶你會覺得哪種最好喝?

明明三種包裝的配方都是一模一樣的。

但很多人就是覺得,玻璃瓶的可樂更好喝,口感更清冽。

那為什麼更好喝的玻璃瓶可樂,市面上卻越賣越少了?

除了玻璃瓶不方便攜帶以外,其背後可能還有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原因。

你有沒有想過,玻璃瓶包裝可樂可能會方便投毒,並且犯人還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把瓶蓋撬開,投毒再原封不動地蓋上瓶蓋,幾乎沒人能發現端倪。

在日本歷史上,就曾發生過一系列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

到現在犯人還未落網,卻出現不少模仿犯罪。

在殺人案當中,最駭人聽聞且最讓人不解的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一群人。

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無仇無怨,危險隨時會降臨自己身邊,防不勝防。

1977年1月4日凌晨,16歲的男高中男子檜垣明接過一名女同事遞過來的可樂。

這一刻,他就被殺人犯隨機選中了。

那時正值新年假期,檜垣明選擇在東京的一家餐廳做兼職。

凌晨下班後,他便與5名同事在品川站下車,往不遠處的員工宿舍走去。

但經過電話亭時,其中一名女同事就發現了一枚10元硬幣。

當打開電話亭門想撿走硬幣時,她還發現了另外一件遺落物——一瓶還未開封的可口可樂。

「太幸運了,撿到10元和一瓶可樂」,女同事愉悅地將10元硬幣收入囊中。

但因為不喜歡喝碳酸飲料,她便隨手將可樂遞給了同行的檜垣明。

回到宿舍後,檜垣明才想起那瓶可樂,並打開瓶蓋喝了一大口。

但當飲料剛滑落口腔,他就已經意識到這可樂不對勁了。

他立馬將可樂吐了出來,並衝刺到水龍頭邊,用自來水漱口。

「這瓶可樂是壞的,味道怎麼是苦的!」

當時他還說自己的口腔有一種燒灼感,並警告其他同事不要再喝這瓶可樂了。

而距離檜垣明喝下可樂才5分鐘,他便抽搐著倒下了,陷入昏迷。

同事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撥打了急救電話。

儘管很快被送到醫院搶救,氣管插管、切開洗胃等復甦搶救法都用上了,但他還是沒能醒來。

清晨7點30分,這名高中男子便宣布不治身亡。

而根據法醫的初步判斷,檜垣明很可能是氰化物急性中毒。

說起氰化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它正是投毒界的熱門毒物。

而真正具有強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種,分別為氰化納、氰化鉀和氫氰酸。

從原理上來說,氰化物可經皮膚和黏膜接觸,口服、吸入以及注射等多個途徑進入人體。

在這之後,致命的氰基離子就會從氰化物中解離出來,毒害人體。

氰基離子能與細胞色素酶中的三價鐵離子結合。

這使得細胞無法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氣而抑制了細胞呼吸,人體口唇四肢末梢會呈櫻桃紅色

而中毒者很快會出現呼吸肌麻痹、心臟停止、多臟器衰竭並暴斃死亡。

第二天經過毒理學鑒定,結果顯示死者嘔吐物中確實含有氰化物。

而那瓶「幸運撿來」的可樂,其實早就被人動過手腳。

這看似密不透風的玻璃瓶,在之前瓶蓋就被打開投毒並再次封口,偽裝成沒被打開過的樣子。

但還沒等警察來得及反應這是一起投毒事件,第二名中毒者就出現了。

就在檜垣明死亡的大約半個小時,就有市民發現了一名身穿灰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倒在了人行道上。

當急救車趕到時,該名男子已經確認死亡。

根據該男子的衣著與身上攜帶的簡易物品,警方剛開始還推斷他是因為天氣太冷而凍死在路邊的。

但等到這名男子的死亡鑒定結果出來——同樣是氰化物中毒,大家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首先,該中年男子倒下的位置,距首次撿到毒可樂的電話亭只有600米。

他的身邊,還有一灘嘔吐物。

而順著嘔吐物的痕迹搜尋,警方發現大約在100米外的電線杆下正安靜地躺著一瓶可樂。

經過檢查,剩下的可樂裡面也含有氰化物。

這已經不是巧合能解釋得通的情況了。

這兩名受害者的死亡有很明顯的關聯,至少也是一起連環殺人案。

而中年男子確認身份後,原來是一名叫做菅原博在逃犯人。

在這之前,他曾有過入室搶劫、高頻的小額詐騙的前科。

當時46歲的菅原博已經在逃13年了,最後卻被投毒,以這種形式與警方會面。

鑒於高中生與中年男子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警方也意識到了:這是一起嚴重的無差別投毒案件

考慮公共場所可能仍散落著毒可樂,警方迅速加大了警力和擴大了搜查範圍。

200名警察一起出動,對附近地區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大搜查。

當然,警方也發出了緊急通知,要求當地居民切勿食用或飲用任何來歷不明的食物,並希望居民配合調查。

雖然沒能找到犯人,但警方很快在附近的另一部公共電話前,再次發現了一瓶劇毒可樂。

在這之前,就有一名高中生想要將可樂帶走。

但幸好,在陰差陽錯中他只是舔了一口沾到可樂的手指。

雖然回家後他的身體也出現不適癥狀,但很快就恢復了。

後來看了新聞,他自己也嚇出了一身冷汗,並慶幸撿回一條命。

其實相對於其他的案件,無差別的投毒案件是極難偵破的。

犯人殺人根本沒有邏輯可言,這也是最恐怖之處。

因為受害者是隨機的,警方根本無法通過受害者的人際關係網追查。

而寄希望於從氰化物這種毒藥的來源追查犯人,也猶如大海撈針。

一般來說,氰化物這類有害物質是普通人很難獲得的。

但好巧不巧,案發的地區卻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各種電鍍廠。

氰化物電鍍,以其無可替代的鍍層光潔度和牢靠度,成了鍍金最常用的工藝之一。

此外,氰化物用量極少就能致人於死地。

而這麼少的用量,從電鍍廠里運出其實是很難被發現的。

想要靠這條線索來查氰化物,並非易事。

而警方對有氰化物的工廠進行了搜查,也沒得到什麼線索。

警方對此案毫無頭緒,他們只能在附近街道蹲點,等犯人再次作案了。

但在這之後的一個多月里,犯人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既沒有出現新的受害者,警方也沒有發現其他毒可樂的存在。

正當警方以為該犯人已經收手了,2月13日大阪市的一名卡車司機就被送進了醫院。

第三起毒可樂事件發生了。

當天傍晚6點半左右,一名叫森崎晃之的39歲卡車司機在買煙時,就在自動售貨機旁撿到一瓶可樂。

當時他還告訴大家,這是他撿來的,而同事也都勸他不要喝。

畢竟當時的毒可樂事件是鬧得沸沸揚揚,基本上是個日本人都知道不能亂喝路邊的野生汽水。

但森崎還是覺得無所謂,便把可樂帶回公司後,並拿出一飲而盡。

沒過多久,森崎就感覺自己中招了,手腳麻木、噁心想吐。

同事立馬叫了救護車把他送往醫院。

在病床上,森崎還告訴同事們在不遠處的電話亭還有另一瓶可樂,希望他們趕緊收走免得其他人中招。

果然,在森崎指示下同事找到了那瓶可樂,並經警方確認這裡面確實含有劇毒物質氰化鈉。

而森崎的身體也無大礙,只進行了簡單的輸液便恢復了健康。

事發後第三天,司機森崎就出院了。然而悲劇還在後頭。

第四天下午5點左右,警察就登門拜訪森崎想找到更多有用的線索。

但那時森崎已經自殺身亡了。

當時,他正斜倚在二樓的走道,頭上罩著一個塑料底,脖子系著一條橡膠管,沒有遺書。

事實上,森崎的舉動也有許多難以說清楚的疑點

第一,即便森崎說自己喝下了可樂,但實際上卻沒人親眼看到他真的喝下了可樂。另外,警方想要檢查他喝下的可樂樣本時,卻沒能在森崎指示的垃圾桶內找到可樂瓶。

第二,在醫院回答警方問題時,森崎的陳述也含糊不清且前後矛盾了,例如前面說「我撿到可樂就立即喝了一口」後來又改口說是「我到了公司才打開瓶蓋開始喝」。

第三,其實他本人早就和同事聊到過毒可樂事件,當時同伴還提醒過他不要喝這瓶野生可樂。但森崎為什麼不聽勸,硬要喝下了可樂?

第四,當被送去醫院搶救時,森崎其實是自己走進檢查室的,而血壓和脈搏也都顯示正常。最重要的,森崎體內並沒有出現氰化物中毒的特有血細胞異常特徵,醫生也認為他沒有中毒跡象。所以,連森崎是否真的氰化物毒到現在都無法確定。

儘管不少民眾懷疑森崎就是投毒兇手,但警方卻始終找不到證據。

而除了找不出兇手以外,森崎為什麼自殺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投毒者是另有其人?還是森崎因為模仿犯罪而畏罪自殺?還是說森崎只是因為搞錯了覺得沒臉見人所以自殺?

這些最後都成了謎,沒人能知道真相了,現在這一系列投毒案也都已經過了案件有效期。

不過,這次事件倒是對日本可口可樂造成了不少的影響,銷量暴跌。

整個日本都處於惶恐狀態,對可口可樂萬分提防。

即便不會在路邊隨便撿可樂來喝,但他們也無法保證在便利店買來的可樂就是安全的。

因為這種玻璃瓶的蓋子,實在太容易讓投毒者得手了。

為了挽回損失,日本的自動售貨機是越來越少出現這種玻璃瓶可樂了。

而易拉罐可樂也以此契機順利上位,成了市面上最主流的可口可樂包裝。

然而,並不是所有飲料公司都有超前的危機意識。

當時很多飲料都還未徹底更換成密封性更強、更安全的新包裝。

而這也讓後來1985年,另一系列投毒案件崛起,被懷疑為模仿犯罪。

毒藥變成了百草枯,投毒對象則是各種輕易被投毒卻又難被察覺的飲料。

這也被稱為「百草枯投毒連環殺人事件」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有毒的飲料都會放置在自動售貨機的出貨槽內。

所以這也被稱為「自動售貨機投毒事件」。

受害者投下硬幣後發現掉出了兩瓶飲料,一般都不會懷疑甚至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這比在路邊隨手撿到未開封的飲料,更容易讓人放下戒心。

而這次事件,也比1977年的氰化鈉毒可樂事件要嚴重得多。

在1985年4月30日到11月17日之間,就一共發生了34起相關案件,其中13人死亡。

同樣非常可惜,該案件也是訴訟時效都過了,還是未能找到罪魁禍首。

當時最受歡迎的飲料Oronamin C(一種富含維生素的果汁汽水),也同樣受到投毒者的歡迎。

而為了防止這類可怕的投毒事件發生,它也經歷一系列的包裝改革。

儘管瓶身還是由玻璃打造的,但其瓶蓋卻是拉環式的,只要被動過就必然會留下痕迹。

@可口可樂公司,你懂我的意思吧?

*參考資料

青酸コーラ無差別殺人事件.Wikipedia

青酸コーラ無差別殺人事件 連続する謎?

.生死無常事件史.com

大阪青酸コーラ事件.生死無常事件史.com

パラコート連続毒殺事件.Wikipedia

Clyde Haberman.Japanese Puzzle:The vending machine murders.THE NEW YORK TIMES.1985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朋友圈,很久沒有好看的文章啦

分享這篇,我知道你愛看

SME正在有償招募優質科普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SME科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