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生代研究者推動學術變革

新生代研究者推動學術變革

近日,英國期刊《學術出版》發布了題為《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是推動變革的先驅嗎?》的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稱,在新興技術不斷湧現的大背景下,新生代研究人員最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學術合作、研究影響力和對社交媒體的運用。

學術合作更加積極

這份報告是由英國獨立學術團體「賽博研究」(CIBER Research)的「先驅者研究」(Harbingers Study)項目團隊完成的。該團隊對來自多個國家的100多名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ECRs)進行了為期3年的跟蹤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新生代研究人員對待合作的態度明顯更加積極,合作研究項目的數量也顯著增加。例如,接受調查的所有中國研究人員都正在與其他研究團隊展開合作,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的合作項目是與國外專家合作進行的。這一趨勢在接受調查的其他國家研究人員中也十分明顯。

對此,「賽博研究」主任、武漢大學客座教授大衛·尼古拉斯(David Nicholas)分析認為,這一趨勢背後主要有以下五點原因:其一,合作研究提高了研究影響力,進而促進了相關研究。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項目越多,對另外一些尋找合作者的研究人員就越有吸引力,從而能夠形成良性循環。其二,通過合作能掌握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其三,合作尤其是國際合作,能夠帶來備受歡迎的數字可見性(digital visibility)。其四,合著論文是當下很多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的主要合作方式。當新生代研究人員的名字與著名學者或實驗室聯繫在一起時,其成果更容易在高端期刊上發表。其五,合作會促進資源共享。例如,實現研究團隊內部以及合作夥伴之間的數據共享。此外,合作也能提升新生代研究人員的成熟度、自信心和學術地位。

重視研究的影響因子

尼古拉斯表示,新生代研究人員如何看待研究影響力,是研究團隊反覆思考的問題。對於新生代研究人員而言,他們是否重視自己的研究對同行、政策決策者、行業和公眾的影響?他們如何更好地影響目標受眾?如果有充足的時間來增加研究影響力,他們會怎麼做?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在大部分新生代研究人員的觀念中,研究的影響力取決於能否獲得高的影響因子,或者說能否影響該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文章引用仍然是評估影響力的關鍵指標。由於競爭激烈,他們在這方面也越來越有目標性。儘管大部分新生代研究人員都認為,研究需要面向更廣泛的受眾,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朝著這個方向大步邁進。由於目前的研究影響力評估體系未能對他們的一些其他努力(例如維護博客)給予肯定和獎勵,因此儘管撰寫學術博客等學術活動也能夠擴大學術影響力,但新生代研究人員對這些學術活動明顯缺乏熱情。

善於使用社交媒體和學術平台

報告還提出,社交媒體和學術網路現在已牢牢嵌入學界。雖然一些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對社交媒體持矛盾態度,但他們對社交媒體和學術網路的批評正在減少。例如,學術社交網站「研究之門」(ResearchGate)在西班牙研究人員中備受青睞。類似平台讓他們有不同的途徑來展示研究成果,將研究成果呈現在持不同觀點的同行面前。與過去相比,新生代研究人員使用的平台更加多樣,而且學界對使用社交媒體的機制性鼓勵也在增加。與3年前相比,他們目前在這些平台上花費的時間大幅增加。例如,在中國,微信已經在新生代研究人員的相互交流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儘管社交媒體和學術網路的使用在增加,但新生代研究人員也十分害怕在網路上形成不良聲譽。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研究人員越年輕,對社交媒體、開放存取等數字化技術的接受度越高。中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在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尼古拉斯表示,通過該研究可以看到,很多學術實踐是相互聯繫的。學術合作會直接增加學術影響力,社交媒體則能夠促進更多合作,也能通過增加數字可見性來增強研究影響力。

但是,報告也顯示,新生代研究人員的創造性學術實踐常常受制於體制結構的約束和就業聘用的不穩定。當下的學術體系不能完全符合他們對開放、共享、透明的追求。攀登職業階梯所需條件的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改變的發生。不過,研究團隊相信,研究評估體系的變化以及相關項目的展開,終將推動變革的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孫蕡:嶺南詩派開派者
中國近代交通史研究再思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