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京滬津基本實現,年薪10萬+離我們還有多遠?

京滬津基本實現,年薪10萬+離我們還有多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螞蟻蟲

想必上周末,大家被2018年各省市平均工資刷屏了吧。這則由中新經緯整理、國家和各地統計部門發布的2018年城鎮就業工資匯總顯示,京滬津三大直轄市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年薪都實現了10萬 (超過了10萬元),不少人又一次感嘆自己拖了後腿。哎,為什麼要說「又」呢?

上周末刷屏的2018年各省市城鎮工資圖

由於統計中的偏差影響,平均值其實不太能準確反映多數人的現實水平,因此有專家呼籲應該以中位值來替代平均值。這些都是另話,我在中新經緯整理的數據基礎上,加入了去年各省市的人均GDP相關數據,發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東西。

非私營單位:10萬 時代到來,京津滬領頭浙粵蘇緊隨

先從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說起,畢竟中新經緯的文章標題就是《27省份平均工資出爐,京滬津非私營年均超10萬元!》。(關於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的定義,將放在文章最後部分來說明。)

幾個一線發達城市,毫無爭議地在非私營單位人均工資上大幅領先。在10萬元以上的省市為3個,正是傳統的京津滬三大直轄市,其中北京、上海都超過了14萬元。而天津剛剛突破10萬元,與北京、上海的差距比較明顯,而和身後的浙江、廣東、青海相比,天津又沒有拉開距離,僅僅領先了1.2萬元。彼此差距不大,加上名義增長速度又比它們少了半截(約5個百分點),少則兩年多則三載天津就會被後來者反超。

青海是排名前10中的另類

不過,在非私營單位人均工資的增長速度方面,則是另外一番風景。增速前10名中,只有廣東一個經濟發達省市,其他5個省市人均GDP排名均在20名左右,最高的海南也排名第17。如果把增速排名榜單拉長到Top10,仍然沒有看到其他經濟發達省市的身影。這表明,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省市普遍到基數大、增長慢的階段,只有廣東仍保持著較高的活力,未來成為北京、上海之後的第三名只是時間問題。嗯,增長乏力的天津被廣東拉下馬是必然的。

廣東是唯一擠進前10的發達省市

不出意外的話,到2020年浙江和廣東的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也將達到10萬元,而增速略慢的江蘇可能要稍晚一年。屆時,中國將有至少5個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之所以沒將青海計入,主要是因為它自身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支撐,對中央財政補助的依賴性很大(2018年青海獲得中央補助收入1230.4億元,同比增長10.5%——數據來源:青海省政府官網)。2018年青海省的人均GDP只有7207美元,相當於浙江、廣東的一半,但卻支撐著相近的非私營單位人均工資,未來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難免要打個大問號。

如果能繼續保持現有增速,那麼2022年前後將出現10萬 井噴現象,屆時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過10萬元的省市將達到20個左右。其他省市的童鞋也不要太著急,多等三四年也陸續熬到了,在2026年左右,幾乎全國各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都將超過10萬元。屆時,非私營單位普遍年入10萬不是夢,真好!

黃色塊的16省市非私營單位工資跑贏了GDP

此外,16個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工資跑贏了當地的GDP增速,佔到了27個省市的6成。近年來經濟表現不佳的東三省居然在這方面撥得了頭籌,吉林和黑龍江分別佔據第一名和第三名,同樣深陷增長困境的天津則排名第二。

這三個省市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2018年GDP增速都很低,天津2.3%、吉林3.4%、黑龍江5.2%,排在去年各省市的倒數前三名。其中吉林省的非私營單位工資增速達到11.5%,是GDP增速的3.38倍;而天津在GDP增速2.3%的基礎上取得了6.6%的非私營單位工資增長,都堪稱是不小的奇蹟。

私營單位:工資不如非私營,今後差距還要拉大

儘管工資整體普遍在漲,但不同單位實際情況並不一樣。與非私營單位員工的風光相比,私營單位就要遜色得多了。

1、私營單位工資水平低了一大截

非私營單位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的省市有三個(北京上海天津),但私營單位工資卻沒有一個,最高的北京也只有7.69萬元。如果仔細察看中新經緯的這份數據,就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在公布了私營單位工資數據的省市中,沒有任何一個省市的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能超過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中新經緯特意計算了一個非私營單位年薪與私營單位年薪的比值,來比較兩者的差距。23個公布私營單位工資的省市中,中位值為1.76,差距非常明顯。

沒有一個省市的私營單位工資能高過非私營單位

其中福建是私營單位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的省市,但其非私營單位年薪與私營單位年薪之比還是達到1.4,非私營單位員工比私營單位員工更多賺4成工資。而上海和青海這個比值分別達到2.46和2.22,差距非常巨大。雖然兩者的比例非常相近,但背後的原因可能大為不同:上海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大,少有小微企業,非私營單位容納了多數人的就業;而青海則可能是企業較少,國企和機關單位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

2、私營單位工資增速也普遍更低

在增速方面,私營單位也落在了非私營單位的身後。在公布了數據的23個省市中,只有上海、江蘇兩個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工資增速不敵私營單位,其他19個省市的私營單位在增幅方面都沒能跑贏非私營單位。

非私營單位工資增速最高的是14.2%(安徽),中位數是10.6%,而私營單位工資增速最高只有9.8%(江蘇),中位值是8.5%。之所以選用直接調取的中位數,主要是各地從業人員差異較大無法計算出平均數,只好退而求其次。不難看出,兩者增速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私營單位工資基本都沒能跑贏GDP增速。在已經發布數據的23個省市中,除了上海、廣東、吉林略高和內蒙古持平外,其餘19個省市的增速都不及同期的GDP增速。河北和寧夏兩省區私營單位工資的名義增速分別僅3.6%和4.1%。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我國通脹率為3.13%,河北和寧夏私營單位員工收入只是勉強跟上了貨幣貶值的腳步。如果考慮到國內計算方法滯後、CPI不足準確反映通脹水平的話,那麼河北、寧夏、重慶、廣西、青海、吉林和甘肅等增速不足6%的省市,其私營單位員工工資有可能同比縮水,實際收入不升反降。

基數本來就小,增速又低,未來私營單位工資水平還將被非私營單位甩開。按兩者的中位值之差計,五年後私營單位的年薪在現有基礎上被非私營單位再拉大1成差距。2018年23個省市非私營單位年薪與私營單位年薪之比的中位值為1.76,五年後的2023年這個數據將擴大到1.936倍。這個數值放在2018年可以排在省市榜的第4名,僅次於前三名的上海、青海和吉林。

至於年薪10萬 ,私營單位就離得更遠了。以去年私營單位平均工資49575元和同比增速8.3%計,需要9年後也就是2027年才能達到。而能達到平均工資49575元的省市只有7個,約佔公布數據23省市的三分之一。此時,全國各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已經幾乎全部超過了10萬元。哎,私營單位員工真的是傷不起吶。

工資水平取決於GDP,京滬和落後省市收入差距大

除了像青海等少數省市外,無論非私營單位還是私營單位工資的排名,大體上與人均GDP高低相關。經濟發達省市相對靠前、經濟欠發展省市在後。但也不完全,因為有兩個因素存在:一是榜單統計的是城鎮就業人口,而人均GDP包括了農村,口徑上不太一致;二是部分省市的非私營單位工資受中央財政撥款影響較大。比如說,青海和寧夏就擠進了非私營單位工資收入榜單的前10名,以其經濟水平來說顯然是不相符的。

本文分析均源自這張全圖?

人均GDP前幾名的省市,幾乎包辦了工資水平的前幾名。比如人均GDP前三名的北京、上海、天津,正是非私營單位人均年工資的前三名,也是目前僅有三個突破10萬元大關的省市;同時,除天津因為數據缺失外,北京上海還擠入了私營單位人均年工資的前三名。而廣東、江蘇、浙江、福建、重慶等經濟發達省市,也排名靠前。

這也以實際數據再次向人們驗證了曼昆總結的十大經濟學原理之一:人們的生活水平主要取決於生產率的高低。

數據榜單還反映了省市不同單位的收入差距問題。計算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前面說的非私營單位年薪與私營單位年薪之比,數值越大說明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則越小。

收入差距較大的省市主要是兩種情況:一是經濟相對落後或增長乏力的地區,如青海、吉林、寧夏、山西;二是經濟發達的直轄市,如上海和北京。前者是可能是經濟基礎欠佳,使得國企和機關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力,它們的工資更依賴於中央財政補助。後者則與其經濟發達、大企業數量多佔比較高有關;國企、外企等大企業屬於非私營單位,這樣一來就拉大了與私營單位的收入差距。

重點看第5列的數值大小

而收入相對比較平均的省市則是:1、比較發達的沿海經濟大省,如福建、廣東、江蘇和浙江;2、人均GDP排名20名左右的中部省份,如河南、安徽和江西;3、重慶成為了收入差距最小的直轄市。在這些省市生活的人們,可能會覺得彼此的貧富差距小一些。

究其原因,沿海省份的私營經濟活躍且有實力,付得起員工較高的工資,從而拉小了與非私營單位的差距;欠發達的中部省市則是非私營單位實力有限,無法拉大與私營單位的收入差距;而重慶很可能和它在直轄市中的城市化水平最低相關,這種情形可能會長期性存在。

年薪10萬 :進非私營單位、去京滬和粵蘇浙閩

需要說明的是,這份統計數據中的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與我們日常概念不太一樣。是否私營單位的定義,並非以法人單位的所有者性質來劃分,而是有所特指。

按中新經緯引用國家統計局的標準,私營單位是指在內資法人單位中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即:只有自然人控股的內資企業才視為私營單位,範圍非常小。而非私營單位的範圍則非常大,除了私營單位之外的其餘的法人單位統統歸在非私營單位內,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等單位。其中不少企業為私營性質,但都劃入了所謂私營單位的口徑之內。

因此,統計數據中的私營單位,大體上可以等同於小微企業;而非私營單位,則可稱為規模企業和機關單位的總稱。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小微企業收入水平遠低於行業和社會平均水平,表明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比較艱難。作為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小微企業在中國經濟和社會中具有比份額更重要的意義,應該設法改善其生存環境。

無論在哪個省市,想自己的工資高,進非私營單位都比在私營單位的概率大。因此,去國企、政府機會、大公司和外企,都是年輕人嚮往的求職之選。在某些落後省市,非私營單位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多年興盛不衰的國考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想賺得更高一些,比如10萬 年薪的話,那麼就必須得往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和福建等經濟發達省市跑。這也恰恰與目前國內人才流動的方向一致。即便在小微企業上班,去北京、廣東、上海也是拿10萬 工資的首選。按2018年的數據(工資值和增速)計,北京有望在2022年、廣東和上海有望在2025年實現私營單位工資破10萬元。

至於能否不拖平均值的後腿,就得看自己的機遇和努力成分了。(本文首發鈦媒體)

【鈦媒體作者介紹:螞蟻蟲,科技自媒體、企業戰略分析師,微信公眾號:miniant-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用AI檢測女性「前科」,「原諒寶」就是「科技向善」的反面
在一個逐漸遊戲化的世界裡,遊戲障礙還會是障礙嗎?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