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艾青的一首詩,開篇就令人凝神沉思,結尾更是激發鬥志
很多詩詞愛好者都喜歡李白的浪漫誇張、蘇軾的豁達豪邁,以及李清照的多愁善感,但也有更多的讀者喜歡杜甫的作品。雖然到處顛沛流離,即使經常無家可歸,漫漫長夜中孤獨難眠的詩人卻推己及人,聯想到戰亂給百姓們帶來的苦難,詩文中總會流溢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也許是這種精神的傳承,每當我們讀到現代詩人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也會和作者一樣眼含熱淚。
《我愛這片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原名蔣正涵,現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曾到巴黎勤工儉學,學習繪畫,這期間他接觸了歐洲現代派詩歌。1933年,他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舉成名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後出版了多本詩集。這首詩創作於抗日戰爭初期,當時武漢失守,到處都瀰漫著恐慌與迷茫的氣氛,詩人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詩。
雖然時光匆匆,當我們推開歲月塵封的大門,再次品讀這首飽含深情的詩作,依然會讓我們沉醉。「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隻小鳥用嘶啞的聲音在歌唱,開篇就令人凝神沉思。小鳥在詩歌中意象豐富,有時表達一種孤獨苦悶,如杜甫就形容自己是「天地一沙鷗」,苦苦掙扎於浩茫雲天;而有時則展現出一種昂揚的精神,李白曾自比大鵬鳥,搏擊天宇、雄視天下;陶淵明更說自己「鳥倦飛而知還」,願意靜卧露宿,安享靜謐。
正當讀者疑問詩人是否跑題時,作者卻轉換筆鋒,開始描寫土地,以及這塊飽經滄桑土地上的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以及林間無比溫柔的黎明。詩人絲毫不忌憚「的」字的過度使用會沖淡了詩味,緩緩品讀,反而覺得文字筆力遒勁、入木三分。
接下來非常突兀的一句,「然後我死了」,讓讀者震驚不已,也立刻明白詩人開篇描寫小鳥嗓音嘶啞的用意何在。詩人以小鳥自比,本該於絢爛的黃昏引吭高歌,或者在溫柔的黎明歡鳴嬉戲,它不是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衝天的白鷺,只是一隻最普通不過的鳥兒,卻依然懂得悲鳴。它將「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表達出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摯愛。
最後,詩人發出心底里最強烈的呼喊,「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此時的情感噴發達到高潮。詩人悲痛民族的多災多難,融入了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以及濃烈的愛國真情,讀之催人淚下。
品讀艾青的一首詩,開篇就令人凝神沉思,結尾更是激發鬥志。鳥兒雖然可以翱翔藍天,卻依然顯得如此渺小;個人即使能夠威風八面,在多難的土地面前,也變得蒼白無力。詩人雖然不能馳騁沙場,卻用一顆赤誠之心,喚醒了無數沉睡中的人們,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無比忠誠和熱愛,甚至願意連羽毛也埋入土地,這既是一首戰歌,也是一篇誓言,令人血脈噴張,滿懷悲愴。
※端午節快要來了,送上三首好詩詞,給大家過節助興
※韋莊的兩首謁金門,隱約的敘事,毫無痕迹的抒情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