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書法?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書法?

亂象之始

職位、名望等非藝術因素對書法藝術市場價值的影響,

引發書家、書友對名利強烈的慾望與追求,

熱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

浮躁心態蔓延,

自與風流蘊藉之氣無涉。

書法展覽賽事的活躍,是新時期書法發展的重要特徵。展覽不僅提升了書法的社會地位與民眾關注度,也極大地激發了書法愛好者的學習熱情。在展覽的推動下,書法從傳統文人閑暇之餘的雅玩清賞逐漸向專業化、職業化轉變,從書齋走向展廳。

這種變化,不僅僅意味著空間的轉換與形式的改變,書法的審美趣味與文化內涵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展覽賽事的推動下,書法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勢頭,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書法發展仍然存在明顯的偏失與缺憾。

書法創作過去是一種私密的書齋藝術,更多體現的是純粹的個人審美認知藝術趣味,記錄的只是書家日常的書寫體驗,個人化的自娛自樂色彩濃厚。

而如今,書法與公共展覽緊密相連,隨著展覽賽事的頻繁舉辦與藝術市場的升溫,書法展覽逐漸成為檢測書家藝術水準,衡量書法作品價值,引領書法創作潮流的「風向標」。

參展、獲獎、成名被熱衷此道的書法創作者視為藝術創作的第一要務,已直接影響書家書法創作取向與價值評判,其明顯表現在書法創作以展廳效應、流行時尚、評委喜好等非藝術因素為標尺的「展覽體現象」應聲而出,「民間書風」「明清調」「流行書風」「二王帖學」「獲獎體」「評委體」,閃亮登場,一哄而上,作品風格趣味、形式設計傾向性、模式化趨同,不少展覽作者在紙張、用色、裁剪、拼貼上無所不用其極,對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遠遠重於作品內在品質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內涵貧乏者多。

流行跟風現象導致許多展覽作品給人似曾相識甚或千人一面之感,書法家個性意識與獨創精神被無形的展賽之手不斷消解。

從傳統文人書齋式的自娛書寫與私密性展示交流,轉向大眾公共空間的展陳與傳播,在很大程度上釋放了書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間與展示效應,展覽介入書法是不可迴避的趨勢。就展賽對藝術傳播交流推動而言,展賽本身是一種很好的競技模式;從展覽作品所呈現的問題來看,如何利用好展賽舞台,規避各種自覺不自覺導向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是對創作者藝術覺悟的考驗,也是展覽主事者必須認真應對的課題。

當代書法創作中出現的這種現象與狀況並不意外,從書法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不過是短暫的一瞬。從當代書法發展來看,什麼樣的書法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如何為書法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個問題直接關乎書法發展的方向與未來,值得我們反省與深思。

當代書法如何走出一條新路,這是時代對當代書家的要求與挑戰。書法傳統積澱深厚,書法學習離開對經典的效法與汲取,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傳統固然強大,唯善學者能入能出,「筆墨當隨時代」,不盲從跟風方為書學者正道。

唐人亞棲《論書》有言:「凡書通則變。……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

黃庭堅《論書》說得明白:「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汲古開新求變的意識是書法經典再造的前提與可能,應當成為每一個有抱負的當代書家的藝術自覺與理想情懷。

正如明人李日華所云:「書何以見有節氣?蓋謂會古融今,爽爽自運處自備一種勁秀,不惟不逐時尚,兼亦不隨古人腳跟轉耳。」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書家最最需要的精神追求與使命擔當。

從技術層面來看,當代書法家的傳統筆法把握與實際書寫能力,整體有了較大的發展與提升。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傳統文化、古典文學涵養缺失仍是包括許多名家在內的書家們難言的短板。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明人王紱《論書》云:「書之為技,末之末也,胸無數百卷書,不能作筆。心無敬畏意,無真實體道意,雖筆畫結構精妙入神,其品可以不傳。」文學是書法藝術創作的內容與題材,迄今留存的古代書法經典大多為書寫者自作詩文,書法與文章相得益彰,融為一體。

反視當前書法創作,書家的書寫仍然較多的是抄錄古典詩文,真正能自撰詩文而作書法者寥寥無幾,書文俱佳者鳳毛麟角,作品的意境與韻味營構尚顯不足。

清人李瑞清認為:「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故自古來學問家雖不善書,而其書有書卷氣。故書以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貴矣。」如何由技進道,從根本上提升書法創作者的文藝修養與作品的內在品質,是當代書法創作推進的關鍵所在。

當代書家面臨消費時代種種誘惑,容易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自我,「朝學執筆,暮誇其能」。對待藝術、對待傳統,不少書家仍然缺乏敬畏之心。當前藝術市場的活躍,為書家以藝術創作獲取經濟回報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職位、名望等非藝術因素對書法藝術市場價值的影響,則引發書家、書友對名利強烈的慾望與追求,熱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浮躁心態蔓延,自與風流蘊藉之氣無涉。

黃庭堅認為:「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人品即書品,人品不高,書品不貴,書家的情懷、格調、品性一一寓之於書,書法的至高之境是書家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現,格調、風韻尤為可貴。

蔡襄《論書》有云:「書法惟風韻難及。……晉人書,雖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華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領解,不可以言語求覓也。」鑒此,當代書家唯有擺正心態,以道義、清簡、虛曠為懷,掙脫名利物慾誘惑與牢籠,潛心創作與學術研究,方可期以大成。

書家內在自我修為的提升是書法創作繁榮發展的根本所在,而書法批評氛圍的營造則是當前書法創作發展亟須提倡與建構的外部生態。當前書家書作評論推介文章層出不窮,然褒揚者多,批評者少,文過飾非者屢見不鮮,真正一針見血、直面問題、客觀公允的真批評,往往難得一見。

面對作品,批評家失去批評的勇氣和膽識;面對批評,書法家缺乏坦然面對的胸襟與覺悟。「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坦誠的批評是書法家的良師益友,對大眾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亦利莫大焉;沒有真正的批評,只有表揚與吹捧,又如何激濁揚清,糾偏匡正、揚長避短?

離開書法批評,書法發展就失去前行的指路明燈。提倡講真話、實事求是的書法批評,推動敢於批評、樂於接受批評的生態環境的形成,應當成為每一個書法家和批評家的內在自覺。

內容源自至善書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學府 的精彩文章:

米芾集字《心經》欣賞
這種書法創作,意義不大

TAG:書法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