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王基碑》全稱《東武侯王基碑》。隸書,三國·魏,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在洛陽關林。清乾隆初年,河南洛陽城北十五里處農民掘地得之,後移至洛陽城明德中學中,嵌於壁間。初出土時,僅刻其半,碑之上段尚未刻鑿,朱書燦然。惜因未加保護,書丹之字很快磨滅。這塊碑因此成了一塊很特殊的碑。清畢沅《中州金石記》云:「三國時刻石惟有《九真太守》、《天璽紀功》(《天發神讖》)、《國山碑》及《受禪》、《上尊號》、《封孔羨碑》數種,久為世所傳摹。邇年創見諸碑尤多,奇偉若予在關中訪得褒城李苞《石門》題字,孫孝廉星衍游句容訪得吳《衡陽太守葛祚碑》及此皆金石家所未著錄;足與史傳發明,殊可寶也。」同時,它雖然是一塊殘缺不全的碑,但卻成為漢魏時碑刻系先書丹後鐫字的有力的實證。碑主王基,字伯輿,東萊(魏治掖,今山東掖縣)曲城(故城在今掖縣東北)人。歷文帝、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五代,文武兼備,勛著魏室。官至東武侯,魏元帝景元二年卒,追贈司空,謚「景侯」。《三國志·魏志》有傳,業績、官職與碑文多合。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歷代名碑 | 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

《王基碑》的書法與魏之《受禪表》、《上尊號》以及《曹真殘碑》近似,結法嚴整,用筆斬截,風神雄健清雋。其運用所謂「折刀頭」的筆法更為強烈(參見《受禪表》條),不少字的形貌已直如楷書,故評家亦指其「上托隸源,下開魏齊風範(由雲龍《定庵題跋》)。

王基(?~261),字伯輿,三國時魏國東萊曲成(今招遠縣西部一帶)人。

王基少年喪父,靠叔父撫養成人。黃初(文帝曹丕年號,220—226)年間,舉為孝廉,先後在青州刺史王凌、大將軍曹爽手下為官,後召秘書郎,擢中書侍郎。他剛正不阿,直言敢諫。魏明帝繼位後,盛修宮室,百姓勞瘁,王基上疏諫諍,語言激切,明帝有所收斂。任安豐太守時,恩威並行,加強邊防,邊境百姓得以安寧。任荊州刺史時,明制度,整軍農,興學校,深受稱頌。

諸葛誕任揚州刺史時,吳國集兵建業(今南京市),揚言進攻揚州。諸葛誕與王基商量對策。王基認為,吳國嫡庶紛爭,大臣不協,將才缺乏,集兵建業不過是安定內部,不敢貿然出擊,結果不出所料。

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王基加封揚烈將軍,隨征南將軍王昶擊吳。王昶率大軍至江陵,王基率部攻夷陵。夷陵守將閉門自守,基佯為進攻,暗派精兵奇襲雄父(吳軍糧倉所在地),城中守軍失糧,不攻自破,王基因功賜爵關內侯。

當時,朝中伐吳之聲甚高。明帝徵求王基的意見。王基分析形勢,認為軍糧儲備不足,運輸河道修治不利,雖積兵江內,無經久之勢,難以渡江作戰。明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曹髦立,封王基為常樂亭侯。

255年(正元二年),毋丘儉、文欽作亂。王基任監軍,隨大將軍司馬師前往討伐。儉、欽以勇稱於世,魏軍多有怯敵之意,朝廷詔令王基停軍觀望。王基認為南頓有大糧倉,佔據南頓為平賊之要,於是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率軍搶佔南頓,對平賊起了很大作用。叛亂乎息後,遷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進封安樂鄉侯。

257年(甘露二年),諸葛誕在壽春叛亂。王基與司馬昭進圍壽春,吳國派遣朱異來救誕。時,詔令王基引軍轉據北山,基認為撤壽春之圍,則使敵內外會合,而自己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遂圍城不懈。諸葛誕突圍不成,城中糧盡,軍心大亂,壽春遂拔。司馬昭遣諸將輕兵深入,王基力諫:「大捷之後,上下輕敵,輕敵則慮難不深,且兵出逾年,人有歸志,不宜窮追。」司馬昭遂罷。

261年,王基病逝,追贈司空,謚曰景侯。皇帝下詔稱讚他著德立勛,治身清素,久在重任,家無私積,身沒行顯,足用勵俗。陳壽《三國志》作王基傳,稱其為「國之良臣、時之彥士」。(佚名)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郵箱:cmlwf@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白謙慎:晚明,一個多元的時代
俞樾書法論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