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珍惜這苦難的人生,含羞忍辱寫完史記,不負父命,流傳千古!

他珍惜這苦難的人生,含羞忍辱寫完史記,不負父命,流傳千古!

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位遭受巨大挫折卻能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少年授業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2、壯年遊歷

司馬遷大約22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些農業勞動。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司馬遷然後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聖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麼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願。

3、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鍾情於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流傳事迹

含羞忍辱著史記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句公道話,結果觸怒了漢武帝,遂遭受了當時最屈辱的宮刑。

司馬遷受刑之後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資料和父親的遺願,他決心忍辱負重,終於於公元前91年完成《史記》,光耀後世。

幾年後,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令人艷羨的職位。因為一旦身任此職,即得以掌管機要文書,成為皇帝身邊的親近侍從。然而,司馬遷卻始終懷著一種刻骨銘心的恥辱感,把中書令一職視為「閨閣之臣」,不但絲毫不以此為榮,反而以為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自任職以來,除應付必要的公務外,他息交絕遊,集中心思和精力寫作《史記》,也只有這項事業才是自己生命價值的真諦之所在。

? end ?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照亮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徐志摩是個浪漫詩人,但也是個十足的渣男!看看和他一起的女人就知道了
夏日炎炎沒有空調與電扇的古人如何避暑納涼?慈禧也喝酸梅湯避暑納涼?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