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師也是平常人,一探劉大櫆的內心

大師也是平常人,一探劉大櫆的內心

劉大櫆在書海時間久了,熟能生巧,自己悠然就是一個老農夫!他獨立成家,耕鋤不輟,無非一個「勤」字!

原文 :《走進劉大櫆的內心世界》

作者 |安慶師範大學 朱洪

圖片 |網路

2017年冬天,筆者撰寫的《劉大櫆年譜》出版。在此之前,我於2017年夏秋,開始撰寫《劉大櫆傳》(安徽文藝出版社,2019)。寫《劉大櫆傳》有三難,一是康乾時的人物寫詩文,多不注時間,影響了其人生足跡的準確性;二是劉大櫆的詩文感嘆多,議論多,敘事少,影響了其傳記內容的豐富性;三是缺少同時代人的回憶文章,影響了其傳記內容的可讀性。和戴名世、方苞的故事比,劉大櫆的故事少了戴名世的戲劇性,少了方苞的豐富性。

雖然如此,劉大櫆的詩文的排序仍然有蹤跡可尋,其詩文的內容仍然有含蓄的故事,而方苞、姚鼐等人詩文中,也能窺見劉大櫆的一鱗半爪,豐富了其人生視角。在經過一番剪裁和架構之後,一個完整的劉大櫆人生,終於躍出水面。將一個大家完全陌生的人生歷程勾畫出來,雖然困難,卻有成書後加倍的喜悅。

劉大櫆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人,他認為,前人的德行不該淹沒。故他孜孜不倦的為前人寫傳、寫墓志銘、寫墓表。凡有一點善,他必頌之;凡有一點德,他必揚之;凡有一點才,他必捧之。他自己曾長期的被人打壓,而他的胸襟開闊。他不信佛,卻有佛的胸襟;他不信道,卻善於治病;他不是舉人,文章令翰林汗顏。

在劉大櫆眼裡,寫前人的德行,事關風化,而操筆之人,則是操風化之權的人。今人拿什麼勸後人為善?以什麼抑後人作惡?無非宣傳前人的善行,弘揚聖賢的主張。因此,劉大櫆不僅僅是一個在科場拼搏的人,一個爭一點功名利祿的人,不僅僅是一個注重辭章之學的人,也僅僅是以禮規範一個家庭行為的人,也不是僅僅關注自己和一代學人的命運的人,他始終關注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關注千秋萬代的行善抑惡!他秉性高古,合人性之本,無非一個「善」字!

劉大櫆自稱生性顓愚,但立志高古,性格不合時宜。凡世上所謂投機取巧的人,劉大櫆都不知道他的徑術。因此,劉大櫆一生,與縉紳背向而趨,一無遇合。只能退居一室,書山強學,棲遲山隴之間,雖沒有什麼苦,也沒有什麼樂。而對於生平壓制自己的人,他沒有隻字怨詞,而只怪自己命中不能。劉大櫆身上,有典型的明末遺民的痕迹!他逆來順受,一切順其自然,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桐城歷代前賢的風範。他行為規範,中規中矩,無非一個「正」字!

劉大櫆墓

在劉大櫆看來,聖人作經,無非垂教後人,不遠於人情。今人積歲月以求之,其理將不需多言,迎刃而解。因此,善於讀《經》的人,與農夫、商人沒有區別。劉大櫆在書海時間久了,熟能生巧,自己悠然就是一個老農夫!他獨立成家,耕鋤不輟,無非一個「勤」字!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精準改革: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潛能在哪裡?
「要拍照的事可不少」:圖像如何承載記憶?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