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中國OpenStack市場 浪潮雲海的升勢和勝勢
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開源技術來規劃部署自身的雲架構,特別是以OpenStack為代表的開源雲操作系統,更成為了當下中國企業級客戶落地私有雲、混合雲、託管雲、行業雲的事實標準。
根據IDC日前發布的2018年SDC(軟體定義計算,包括虛擬機軟體、容器、雲系統軟體)市場報告,2018年全球SDC市場規模達到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中國市場更是表現搶眼,同比2017年增長了39.2%,市場規模達到6.7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佔比也由2017年的10.1%上升到12.9%。
值得一提的是,IDC報告也指出,2018年中國OpenStack市場主流廠商平均增長率為71.4%。其中,浪潮同比增長167%,2.3倍於市場平均增速,位居增速第一。
在我看來,浪潮在中國OpenStack市場「勢如破竹」背後,關鍵原因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浪潮堅持的「全平台 大生態」雙輪驅動戰略,讓它能夠充分釋放平台化和生態化的能力;二是,浪潮所秉承的「擁抱開源、高於開源」的理念,更讓它在OpenStack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差異化之路,而這也正是浪潮未來的升勢和勝勢所在。
領跑中國OpenStack市場
我們常說,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所以,不要驚訝於浪潮在OpenStack市場中的優異表現,而要追問的是,浪潮憑什麼能夠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呢?
對此,浪潮雲計算與大數據產品部副總經理劉曉欣表示,可以從產品、行業和生態三個維度來看待這一成績。
一是,浪潮在產品層面持續強化了競爭力。浪潮雲海平台從雲海OS 5.0版本開始,就開始全面融入OpenStack;去年發布的雲海OS 5.5版本更加聚焦場景化創新;而今年5月發布的雲海OS 5.6版本,則在全棧式雲平台能力方面得以全面釋放。
可見,浪潮雲海平台的不斷迭代和進化,讓整個產品的規模性支持、穩定性和功能豐富性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強,而產品力的提高,又讓浪潮在前端做項目時,整個落地交付面臨的各種問題變得越來越少。
例如,浪潮交付的廣電互聯互通雲平台,就具備了單集群1000 節點的大規模管理能力,同時也實現了全網SDN部署、安全服務交付、虛擬機業務在全網範圍內高可用、無縫遷移、存儲容災備份、兩地三中心管理、異地災備等高級特性。這個項目的成功落地,不僅規模在OpenStack領域位居前列,同時也是浪潮雲海OS產品力全面創新的體現。
二是,浪潮在行業層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在政企雲、行業雲領域以及大型企業頭部客戶都「斬獲頗豐」。截止目前,浪潮雲海平台成功應用於政府、能源、電信、環保、教育、企業等,累計擁有近5000行業用戶,由此進一步支撐了浪潮的大幅度增長。
在金融行業,浪潮成功實施了國內最大金融生產雲。某銀行通過InCloud OpenStack搭建了1000 節點的雲平台環境,承載手機銀行、智能ATM、分行前置系統等業務系統環境,日交易峰值超過6千多萬筆,交易峰值同比增長42%。
三是,浪潮在生態層面大力推進融合生態的建設。目前,浪潮正依託InCloud Lab,並與技術、方案和服務等合作夥伴展開廣泛的聯合,共同打造端到端的行業雲解決方案,最終面向用戶提供雲計算的一體化交付、一站式解決方案。
據介紹,浪潮雲海平台如今能提供四種交付方式,包括超融合一體化交付;技術服務商交付;定製化交付;以及面向戰略性大客戶的深度交付。可以說,多元化的交付方式和融合化的生態建設,讓浪潮的觸角滲透到了更多的行業。
實際上,這也正是浪潮在今年IPF上所提出的「全平台 大生態」雙輪驅動戰略的體現,讓它能夠以平台化和生態化的全新方式,深入行業並紮根行業,同時全面滿足行業客戶的具體需求。所以,浪潮成為中國OpenStack市場的領跑者,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擁抱開源、高於開源」背後
可以看到,過去幾年隨著國際開源陣營的不斷壯大,特別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的加速發展,也讓中國成為了國際開源軟體社區重要的參與者、推廣者、使用者和貢獻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源技術逐漸成為了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平台,同時也改變了以往的信息技術進化模式,引領了中國軟體產業的新一輪的發展和創新。
在此過程中,浪潮也始終秉承著「擁抱開源、高於開源」的理念,這既是浪潮為自身雲計算業務發展所選擇的技術路線,也催生了浪潮在開源雲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之路。
劉曉欣告訴我:「浪潮所說的高於開源,更多是把本土化的需求,或者商業化發行版的產品能力在原生的OpenStack上做擴充和擴展,同時融入浪潮對技術的理解和場景化的創新,最終讓開源雲更好地適合中國市場和中國客戶的需求。」
首先,在規模化方面,中國有很多大型企業客戶的部署往往都是上千個節點,但原生的OpenStack卻很難支持這種大規模的部署。因此,這也意味著浪潮必須打造極強的工程化能力,並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解決發行版本的可靠性、可用性等關鍵能力。
同樣,以浪潮構建的廣電行業雲解決方案為例,它不但融入了浪潮雲平台核心產品,如InCloud Manager、InCloud OpenStack、InCloud Sphere等,同時更實現了單集群規模1000 節點、總規模達到1500 節點,其規模位列全球TOP5。可見,通過近幾年市場的不斷錘鍊,浪潮的工程化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其次,在產品化方面,隨著雲應用的不斷深入,整個市場的需求也變得更加複雜,所以浪潮也非常重視產品能力的構建,一方面是在監控、流程審批、計量計費、容器化管理等功能層面融入了自己的設計。
另一方面,浪潮在產品的豐富性上也做了大膽的創新,比如全新的雲海平台,不僅融合了雲計算基礎設施和大數據開發環境,為企業級客戶提供了全棧式雲 大數據的IaaS PaaS完整解決方案。同時,還進一步強化了多雲異構管理能力,全面支持Power x86的混合異構環境,真正實現了靈活的混合雲部署和管理。
最後,在場景化方面,浪潮認為未來雲物融合、雲數融合、雲智融合與雲網融合會成為雲計算最重要的四類應用場景,開放將成為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核心特徵。
在這種趨勢判斷之下,作為核心載體的雲平台不僅需要與人工智慧結合,更需要將自身進化成具備「智能」屬性的雲計算支撐平台。在此過程中,浪潮也一直致力於把雲平台打造成為具備智能高效、超大規模部署、多資源整合、以及以應用為導向的平台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浪潮在秉承「源於開源、高於開源」理念的同時,也回饋開源,通過積极參与社區各項開源活動,浪潮最近數個版本的貢獻率在社區中的排名也持續提升。
其中,在2019年4月剛剛發布的OpenStack第19個版本Stein版中,浪潮的BP(Completed Blueprints)貢獻率排名全球第九。BP代表在OpenStack項目中完整設計實現的需求和功能,反映了其推動OpenStack發展的貢獻程度。此外,浪潮還計劃將四個獨立開發項目的源代碼回饋OpenStack社區,涉及容器部署和管理、流程審批、大規模高性能監控和全新UI項目。
由此可見,在OpenStack落地中國,或者說本土化的過程中,浪潮既是市場的探索者,也是落地的實踐者,更是未來的推動者。這背後無疑也是浪潮憑藉較強的技術駕馭能力,以及對中國企業用戶痛點的捕捉,使得浪潮在大量的市場成功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之路,更重新定義了開源雲在中國的發展之路。
浪潮雲海未來的升勢和勝勢
儘管OpenStack市場規模有限,但IDC評估也指出,僅2018年與OpenStack相關的硬體、軟體和服務就會帶來40-50億美元的市場機遇。
在劉曉欣看來,未來基於OpenStack的開源雲市場同樣也將「大有可為」。
第一,以政府、通信與媒體、金融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客戶還有很大需求,整個開源雲市場還處在不斷增長的態勢之中。無論是行業巨頭,還是新創公司都在不斷去推動整個開源雲市場的發展。
他說:「現在行業客戶的虛擬化率和雲化率都不是很高,在歐美市場大概能達到40%多的規模,但中國市場目前還在20%-30%之間徘徊,因此我們也相信未來的增長潛力是存在的。」
第二,目前SDC市場中虛擬化佔比還比較大,從虛擬化向雲發展成為未來增長趨勢。IDC報告也驗證了這一點,根據IDC的預計,2018-2023年國內OpenStack市場將以25.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收入將達到5.38億美元,佔國內SDC軟體市場總量的近30%。
第三,從新興市場看,隨著中國5G牌照的發放,未來包括5G、物聯網和邊緣計算也會對OpenStack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例如,今天很多客戶的雲架構依然是以中心云為主,並沒有在邊緣側做部署,但未來的雲架構可能會分為「雲邊端」幾個部分,這也會讓整個雲管平台的能力必須做一定的改進和迭代。
「浪潮也在密切關注這些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目前在超融合、容器方面,我們也在做布局和投入。其中,在底層的基礎設施方面,浪潮能夠提供超融合的產品,在容器方面我們也有IOP的平台,提供容器 服務化的能力,總之未來浪潮會在全棧式雲平台的道路上持續進化,不斷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劉曉欣說。
正是浪潮對開源雲市場的深入洞察和理解,以及不斷強化自身的價值和競爭力,使得浪潮雲海的產品和方案更加完善,也更加接地氣,這讓浪潮不僅領跑了中國OpenStack市場,實現了與中國客戶的共同成長,這也會讓浪潮在未來的OpenStack乃至SDC市場中,不斷保持升勢和勝勢的關鍵所在。
TAG:申耀的科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