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發展人工智慧晶元中國不能「偏科」

發展人工智慧晶元中國不能「偏科」

中國航空報訊:「只看設計架構層面,國內的人工智慧晶元並不比國外差,但這是不夠的。」在日前中科院物理所舉行的「科學咖啡館」科普沙龍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汪玉指出,這相當於在沙子上蓋樓,基礎並不堅固。

設計架構層面可圈可點

汪玉曾於2016年參與創立人工智慧晶元公司深鑒科技,如今國內已湧現出更多做人工智慧晶元的企業,他的感受是,做得「一點不比國外差, 有的甚至更好」。

這裡所說的「好」,主要涵蓋設計架構層面。而設計架構成為國內人工智慧晶元的強項,背後有一定的原因。

「傳統的CPU和GPU晶元採用基於指令流的馮諾依曼式計算架構和計算模式來運行,而人工智慧晶元多採用類腦或仿腦的架構方式,能夠突破內存牆的計算瓶頸。」中科院半導體所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龔國良介紹, 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運用深度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場景下,相比傳統晶元,人工智慧晶元具有顯著優勢。

由於與傳統晶元存在上述差異, 僅從設計架構來看,國內人工智慧晶元能夠很快跟進相關技術,與發達國家幾乎處於同一水平。

從近期新聞可管窺國內人工智慧晶元的火熱進展。

6月20日,寒武紀推出第二代雲端人工智慧晶元「思元270」;6月21日,華為發布人工智慧手機晶元「麒麟810」;7月3日,百度發布遠場語音交互晶元「鴻鵠」。

龔國良介紹,華為、寒武紀等企業開發的人工智慧晶元,大多為通用性晶元,可勝任多種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此外,不少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在研發人工智慧晶元,它們多為專用性晶元,在特殊應用場景下性能較強。

產業鏈條仍存掣肘短板

儘管國內人工智慧晶元發展方興未艾,且在設計架構方面可圈可點, 但專家指出,總體上中國在晶元領域基礎薄弱,仍存不少掣肘短板。

汪玉介紹,中國大陸製造晶元的最新設備和工藝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後一到兩代,因此一些人工智慧晶元需要送到境外進行製造和封裝,產業鏈完整度欠佳。

龔國良表示,手機上所用的人工智慧晶元就是典型例子,這些晶元往往需要採用最新工藝以降低功耗、提高集成度和計算性能,屬於高端晶元, 需求量非常大,但中國大陸尚不具備製造和封裝條件。

國內人工智慧晶元發展的弱項還有高速介面以及專用的集成電路IP核。龔國良介紹,以後者為例,它們具有比較高的計算性能,設計複雜,又與製造工藝休戚相關,要實現這樣的設計模塊通常需要多年沉澱積累。

「高速介面和專用的集成電路IP核被業界看作核心技術,使用它們往往需要國外公司授權許可,而不具備這些技術的企業在短期內又很難得到許可。」龔國良說。

用汪玉的話概括,總體上國內人工智慧晶元在需要聰明智慧的環節做得不錯,但在需要積累沉澱的環節做得卻不夠好。

「整體而言,國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確實需要積累和沉澱。」龔國良認為,長遠來看,中國人工智慧晶元領域應把握機會補上薄弱環節,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免受制於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霍尼韋爾升級GoDirect飛行服務以緩解歐洲空中交通擁堵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在737 MAX飛機上發現新的風險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