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文 /張穎昌

山東博物館藏清林則徐臨米芾行書《天馬賦》屏,縱 128 厘米、橫 29.3 厘米,四條屏,花箋紙,每紙畫淡墨界欄四行,行寬 6.5 厘米,內容為節臨米芾書《天馬賦》。「若夫,躍溪舒急,冒絮征叛。直突而建德項縶,橫馳而世充領斷。咸絕材以比德,敢伺蹶以致吝。豈肯浪逐金粟之堆,故當下視八坊之駿。高標雄跨(屏一)也,逸氣下衰而照夜矜穩。於是,風靡格頹,色妙才駘,入仗不動,終日如壞。乃得玉為銜飾,綉作鞍儓,棗秣粟豢,肉脹筋埋,其報德也。蓋不如,偷盧噬盜,策蹇勝柴(屏二)。鑄黃堝而吐水,畫白澤而除災。但覺,駝垂就節,鼠伏防猜。妒心雖厲,馴號期諧。誓俯首以畢世,未伏櫪以興懷。所謂英風頓盡,冗長常排。嗟乎!若不市駿骨(屏三)致龍媒如此馬者,一旦天子,巡朔方,升喬嶽,掃四夷之塵,較岐陽之獵,則飛黃腰褭,躡雲追電,何所從而遽來。芑田世六兄屬臨,少穆林則徐(屏四)」。鈐印兩方「林則徐印、讀書東觀視草西台」(屏四)。受書人「芑田世六兄」不詳,「芑田」當為某人之字,行六,與林則徐為世交。清代書畫流傳於今可見「芑田」為接受人的尚有數件,如:摹清湘小景,款識「芑田六兄雅屬,醇士戴熙」。字聯「襟期皎潔中天月,氣宇從容出岫雲」。款識:「芑田賢弟屬,邵亨豫」。鈐印:「臣亨豫印(白),汳生(朱)。」 據作書畫者的時代推斷可知,「芑田」或為同一人。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 林則徐 臨米芾行書《天馬賦》四條屏 128cm×29.3cm×4 山東博物館藏

此作名為臨帖,實多自運,且內容多有錯訛。從書跡角度而言,此臨書能得米芾風神,細察則可見與米芾書跡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減卻米書跌宕、開張的體勢和圓厚的筆意,寫得更為溫和、不激不厲,體勢傾向於平正、收束,用筆時見方扁精巧,稍顯工穩細弱,有館閣之風。

林則徐學書道路

林則徐的學書取法與科舉考試對書寫的要求密切相關,並且終其一生未脫館閣之習。

林則徐幼年即跟隨父親林賓日讀書、習字,林賓日苦求功名而不得,便將希望寄托在林則徐身上,他的寫字入手自然是緊追科舉的要求。

林則徐十四歲中秀才後,在福建鰲峰書院讀書七年,醉心經世致用之學。從他抄錄的「書法」撰述中可知,此間他至少臨習過《淳化閣帖》《右軍十七帖》《曹娥碑》《樂毅論》《東方畫贊》《絳州法帖》《大令十三行》《定武禊帖》等。這些法帖,不離「二王」一系帖學,也是當時館閣書風的基礎所在。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清 林則徐 圭璋黼黻八言聯 山東博物館藏

嘉慶十六年(1811),林則徐考取進士。在京期間,林則徐交友廣泛,有會試座師董誥、曹振鏞,本房師沈維矯,同年程恩澤、李彥章,同鄉郭尚先、梁章鉅等,並參加文藝團體的詩文酬唱活動。林在翰林時書名已顯,金安清稱其「出入歐董,尤長小楷」,程恩澤也贊曰「書自顏柳入,自將堂堂旗」。可見,林則徐的書法是自唐人入手,林在《跋沈毅齋墨跡》中談到:「或謂學唐書者,專從事於間架分布之間,魏晉風流去之彌遠,能真而不能草,宜碑版而不宜翰札,此言誠然。然初學臨摹,輒舍唐人規矩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尤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此後的歲月中,林則徐於政務之餘,不廢翰墨。林則徐對帖學一系書法有著廣泛的取法臨摹,如他對米芾書法的關注。目前可見的林則徐書跡中,有多件節臨《天馬賦》的書作,或軸或屏,各有異彩,而山東博物館館藏的這件四條屏可謂是其中的精品。從他的信札和日記中,我們可以知道,林與文人士大夫之間的書作交流、書跡品題活動是非常頻繁的,他們的取法方向和關注重點都在帖學一系,可見科舉制度影響下帖學的強大統治力。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清 林則徐 大蘇小米七言聯 山東博物館藏

林則徐書學思想

林則徐是中國傳統士人的典型代表,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們遵循的人生信條。林出身寒門,銳意科考,官至一品,從政三十餘年,為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可謂宦海沉浮,得失盡嘗,而始終能以泰然之心處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或許是他人格的最好寫照。對於傳統士人,書法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是餘事,雖然他們在書法上也投入著長久的熱情和精力。正如《顏氏家訓》中告誡子孫「慎勿以書自命」,人生所追求的應當是兼濟天下的大業,而不僅僅是筆墨之間的個人修為,這幾乎成為後世士人共同的目標。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清 林則徐 繞闌半榻七言聯 山東博物館藏

林則徐的書法理論和實踐緊緊圍繞著傳統帖學。林出生於乾隆五十年(1785),嘉慶十六年(1811)二十六歲的林則徐考中進士,直到他於道光三十年(1850)去世,從政近四十年。這一段時期,既是清王朝由盛極走向衰落的時期,也是碑學書法日漸興盛的時期。康、雍、乾三朝,文字獄不斷,經世致用之學充滿著危險,許多學者將精力投入到金石考據之學,從而帶動了篆隸古體的復興和碑學書法的發展。至林則徐生活的時代,碑學書法的影響已日漸巨大,阮元《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出,已明確提出貶斥刻帖、尊崇北碑的觀點,標誌著碑學理論的確立。在創作方面,出現了伊秉綬、鄧石如等篆隸大家,代表了當時碑學書法創作的高度。但是作為積極仕進的科舉士人,林則徐沒有在從政後走上碑學的道路,也是有著深層的原因。林則徐十四歲考中秀才,即入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跟隨鄭光策讀書治學,直到他二十二歲考中舉人。鰲峰書院崇儒,反對煩瑣的漢學考據,講求經世致用。這一段時期的求學對他一生的思想影響至為深遠。一方面,林從政後,「實事求是,不涉時趨」「官事無巨細必躬親,家居必熟訪民間利病」,處處體現出入世、務實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林則徐終生研習基於實用的帖學書法,沒有走向金石考據的碑學書法。

精忠節義翰墨情——山東博物館藏林則徐書法賞析

清 林則徐 赤壁橫渠七言聯 山東博物館藏

林則徐書法從唐人入手,精於小楷。如果說林則徐的書法以唐人楷書為根基,不如說他終生未脫館閣窠臼。林則徐在《跋沈毅齋墨跡》中談到:「或謂學唐書者,專從事於間架分布之間,魏晉風流去之彌遠;能真而不能草,宜碑版而不宜翰札,此言誠然。然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這體現出他對工穩、規矩書風的恪守。林則徐主張寫字須剛柔相濟,力追「筆力秀挺,墨氣鮮潤」,這也帶有濃重的館閣體審美色彩。林則徐書畫交流的師友群體如郭尚先、梁章鉅等人,也是館閣書風的代表人物,這也勢必影響到林的書風取向。林則徐的書風固然和館閣體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他也不囿於此,能夠廣涉魏晉、唐、宋、元、明行書,有著深厚的帖學書法修養。就宋代書法而言,林則徐於蘇、米都多有臨習借鑒,而對米芾更是會心頗多:「大都米家書與趙吳興各分門庭,吳興臨米輒不能似也。然趙書易學,米書難學,書品於此辨矣。」米書難學,林則徐不避其難,經年臨習,可謂於館閣之中獨開生面。

清末碑學鼎盛時期的帖學考量

林則徐恪守傳統帖學,廣泛臨習先賢經典,然終未能脫館閣窠臼。林則徐書學雖然只是一個個案,但卻很有代表性,這是以書法為餘事的清晚期士人高官們共同的書法取向,與其同時代的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也莫不如此。其實,在科舉制對書寫要求的影響下、在傳統帖學的強大慣性推動下,清代晚期的書寫文化依然是帖學佔據主流地位。

……

(本文作者為山東博物館館員)

(節選自《藝術品》2017-08 總第68期)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郵箱:cmlwf@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董其昌:披沙撿金——「吾書無所不臨」
賞畫 | 明 周臣《漁樂圖卷》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