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風札記】黃河情,磴口美
時值五月末,正是河套地區最好的季節;天氣格外清爽,湛藍的天空,飄逸瀟洒的白雲在天空中慢慢移動著。我隨文聯組織的採風組來到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離入口處不遠,一株槐樹旁豎立著一尊兩米多高的長形大石,上面醒目地雕刻著「天下黃河第一閘」七個紅色大字。
進入景區,看到的是河岸上一株株柳樹相擁,柳絲相垂,柳絮飛揚;一排排挺拔偉岸的白楊樹直通雲霄。槐樹.榆樹枝繁葉茂,芳草將下面鋪綠。景區大道上,看到的是各種用樞紐工程廢棄的金屬部件,經藝術家奇思妙想,組裝完成的栩栩如生的各種機器人和動物造型,創意非凡,倍感新奇。
緊鄰黃河一側的濱河大道上,陳列著由風景區和內蒙古黃河工程管理局主辦的黃河流凌主題攝影展,約有100餘幅。陳欣和李慶光兩位老師為我們詳細解說每幅作品的構思和創意。作品大都出自黃管局水利工作者之手,他們熱愛水利事業,更熱愛黃河,利用業餘時間,用相機記錄了黃河流凌這一獨特的大自然景觀。作品風格各有千秋,有的莊嚴肅穆,有的凝重神聖,有的歡快明亮,有的靜謐祥和......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太陽照射下的金黃色,大地的本土色,晶瑩剔透的明亮玉石色,月光浸潤下的各種藍色、銀白色等等,一幅幅畫面千姿百態,美的攝人心魄。五月雖不是流凌季節,但無不讓遊人有穿越時空,飛思暢想的感覺。彷彿流凌在黃河水中靜靜地匯聚著,充盈著,積聚著威猛的能量,在閘門打開的一霎時,頓時釋放出震耳欲聾,排山倒海的聲音,隨著水的快速流動大塊的冰凌前推後擁,上下翻騰,急速旋轉向下游漂去。
我在沉思,在人類歷史的文明進程中,黃河孕育了燦爛的河套文化,「天下黃河唯富一套」,黃河水澆灌著河套大地,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善良的河套人民。人們敬仰黃河,是她,具有百折不撓、生命不息、奔騰不止的拼搏精神,更象徵了河套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勇於奉獻、追求夢想、追求幸福的精神。黃河水更是河套人民的精、氣、神所在。看完了流凌作品展,站在河堤岸,我興緻勃勃拍攝了很多感人的畫面,夏日的綠、揮毫潑墨,映入眼帘里的是墨綠或是青綠,藍天、白雲、黃河水、楊柳岸、水中的景物倒影彷彿分不出河與地面的分界線,將各樣的生命層次極盡顯現。
隨後我們又來到了周圍環繞著鬱鬱蔥蔥的綠樹和芍藥花開放的號稱天下第一古箏旁,古箏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景區古箏面板呈現淡黃色,在明亮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大方和耀眼,箏頭上書有行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箏身刻有「天籟之音」四個古樸大字。
在古箏的不遠處橫挺立著一大塊長形圓石,上面刻有「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與古箏相依相伴,寓意深刻。「和」的意思是自然社會不同事物的矛盾統一,其中所稱「樂」和。在先秦時代,詩、樂、舞三者合一,常以「樂」表示藝術總稱,故而其論「和樂」。《莊子.天道》篇稱,「與人和者,謂之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和,人和,即是順應自然。我想這就是藝術家將箏和這塊圓石上雕刻的"和"放在一起的寓意構思所在。
接著,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水中搭建的鐵鏈橋和長長的彷彿直入雲端的彩色通天滑梯,這裡是挑戰自我勇氣和信心的遊樂場所,也是讓人心情愉悅的地方。臨近中午,人們依依不捨地離開景區,我一人又站在大橋上拍攝了好多濤濤黃河水流的照片,然後才匆匆趕往回家的路,腳步里注滿了留戀。短短的半天採風行程結束了,讓我感觸頗深。萬里黃河萬里情,總有收不回的目光,看不夠的黃河風情。
審核:袁瑞瓊
校對:郝嘉曼
撰稿、圖片:邊鳳英
編輯:崔洋
-4400660,投稿郵箱:lydk2012@126.com。分享,讓世界變得更美!】
磴口旅遊 微信號:dengkoulvyou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魅力磴口即刻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