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典傢具收藏的階段及誤區

古典傢具收藏的階段及誤區

| 明清傢具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六個階段 四個誤區

· 叄 ·

收藏的階段及誤區

- FUNITURE COLLECTION -

明清古典傢具的收藏,大致說來,可以分為六個層次或階段——

第一階段

購買傢具就是為了擁有或者投資

這個級別的人近年來好像還比較多,一下手就是一大批,甚至去一個賣場將黃花梨傢具全部掃光,這種行為名為收藏,實為掃貨。

第二階段

了解行情掌故

了解行情掌故就是除了買傢具還了解傳統家具行業圈內的事情。

例如,行情價格多少?一件傢具來源於哪裡,倒了幾手?最近拍賣會成交情況,誰下手買了什麼東西等等,對這些趣聞軼事了解得比較清楚。

第三階段

辨器識物

在這個階段已經是資深玩家或專家的級別了。

對於傳統傢具的相關文化知識做了系統的了解和研究,例如榫卯結構、紋飾名稱、材質辨別、風格流派等等都比較熟悉。

我國當前傳統傢具的研究整體來說就停留在這個狀態,圍繞辨器識物的論文和話題以及爭論都很多。

第四階段

審美感悟

從傢具的製作流程、工藝技法等等有關器物知識和製作這些「技」的程度,提升到對造型比例的審美感受,類似於「道」的級別,進入藝術欣賞的範疇。

有些師傅做了一輩子傢具,工藝技術上毫無問題,能夠做到盡善盡美,但是沒法自己設計一款傢具出來,就是受制於"技術"的範圍,無法進入「藝術」的領域,這個比較殘酷,但也是事實。

傢具的審美欣賞,不僅讓文化底蘊相對薄弱的工匠師傅面臨阻礙,也使得一些文化積累深厚的專家學者和名人同樣無法入門。

審美眼光不是花高價可以買到的,也不是高學歷文憑就可以證實的。

懂了,一眼看過去就全知道,不需要思索推理和反覆論證;不懂,講了千百遍同樣沒法領悟和了會於心,這一點和參禪悟道有些相似。

第五階段

怡情修身

從傢具的審美欣賞層次,提升到情操的陶冶和德行的修鍊。

傢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蘊含的儒家、道家、禪理文化內涵,像一面鏡子,讓收藏者反躬自省,修身修德、澄慮靜心。

中國明代的文人雅士,明式傢具的設計者,通過蘇州園林、傢具製作等都反映和寄託了自身的情懷理想,他們是這個級別的先賢和主體。

在傢具收藏的圈子裡面,達到前幾個程度的都有,但是到這個程度的不多。例如有的圈內行家,談起傢具和文化,謙謙君子,言談高深,見解獨到,令人欽服!賣起自己的傢具來,對於明顯的工藝缺陷、材質問題等又遮掩搪塞,被眼前利益誘惑所以言不由衷,也是讓人嘆息。

所以,能夠做到怡情修身的人確實不多,畢竟人在現實中,受到各種利益的牽制,難以再登高一步,超越自己。

第六階段

品器悟道

在器物製作技法、造型審美欣賞、自我修養提高之外,更上一層樓,擺脫「器」的阻礙與「我」的執著,上升到參禪悟道的程度。

這裡說的參禪悟道不是宗教信仰,不是庸俗化的成仙成佛,而是使思想認識提升到通達無礙的程度,徹底了悟藝術與人生。

實際上這就是大修行,修行不是局限於打坐念經,品茶、弈棋、掃地、觀器,都是修行的法門,這就是收藏藝術的最高境界。

看完以上的六個階段,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了。總體而言,達到後兩個階段是相當不易的。

而在收藏過程中,有四個誤區也是要我們極力規避的——

誤區

但凡明式傢具一定比清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更高,收藏就要收藏那些經典的明式傢具款式。

王世襄老先生的《明式傢具研究》和《明式傢具珍賞》中將明式傢具推向了古典傢具藝術的最高峰。

隨之而來的收藏熱潮也緊緊圍繞著「明式」的關鍵詞展開,甚至在圈內流行起了「一明抵十清」的口頭禪。「重明輕清」成為一種收藏普象。

不可否認,明式傢具在藝術價值上集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是雅文化在古典傢具中的最佳表達,但同時,並非所有的明式傢具都是無可挑剔、完美無缺的。

極簡的線條增加了明式傢具的製作難度,每一個弧度和角度的偏差都會讓整件傢具「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唯有具備較高審美和收藏知識,才能從眾多普品之中找到那些藝術價值最高的傢具。

相對而言,國內收藏市場的浮躁情緒導致許多藏家將物質收益列為首要目的,無心深究傢具的藝術審美等精神層面的東西。

於是,這些藏家極容易受到「重明輕清」的負面影響,片面迷信「權威」,最終做出有損投資目的的收藏行為。

清式傢具雖然與明式傢具在藝術價值取向上不同,而且記錄著滿清統治之後的審美變化,但其製作工藝是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

在這一時期,嵌鑲、雕刻等諸多複雜的手工技藝被吸納進傢具製作之中,最終形成了不同於文人風格的藝術表達。

或許這正是清式傢具最成功的地方:創造出了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古典傢具風格,而不像如今的紅木市場這般陷入無止境的仿製之中。

除了偏執於明式傢具之外,還有一部分收藏者對個別經典款型格外迷戀,這裡尤以紫禁城中的宮廷傢具最為突出。

在這種市場需求之下,「生產」也就應運而生。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幾乎所有出身高貴的傢具都能在民間找到類似的仿品。

其實,對於古典傢具收藏而言,真正最有價值的不是所謂的經典款型,反而是那些器型相對特別的傢具。它們以其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性,成為收藏市場的真正寵兒。

收藏最忌的就是形成某種絕對的認知觀,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相對正確的收藏方向。

誤區

漆木(柴木)傢具是民間傢具,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只有用黃花梨、紫檀製作的傢具才有收藏價值,但凡黃花梨和紫檀傢具都是有收藏價值的。

珍貴木材價格一路走高,收藏在如今更多地表現出了唯材質論的趨勢。一些人在談及黃花梨與紫檀傢具的時候語氣中充滿了羨艷的感嘆,大有世間良材除此二種便無其他的意味。

不可否認的,黃花梨與紫檀的確是製作古典傢具的上選之材,但一件傢具作品是否具有收藏價值並非僅由原材料決定,正如磚雕藝術,磚石本是普通而廉價的材料,但雕刻成藝術品之後卻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但這種將木材視為收藏唯一標準的觀點,至少在以下兩方面是無法立足的。

一方面,並非所有的黃花梨、紫檀傢具都有收藏價值。雖然,在拍賣市場上我們常能見到那些拍出天價的黃花梨、紫檀傢具,但同樣在拍賣市場上也有大量未能成功拍出的黃花梨、紫檀傢具,究其原因,除了拍賣行情和拍品定價的影響之外,工藝和器型的優劣高下是導致同樣材質的傢具卻命運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明代蘇州文人使用的黃花梨傢具和同時期鄉間使用的黃花梨傢具其藝術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器型庸俗、比例失調、工藝粗糙的傢具,即便是用名貴材料製作的依然沒有收藏價值。

另一方面,一些漆木(柴木)傢具也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些傢具主要包括了南方的櫸木傢具、北方的榆木傢具等。

早在明中期之前,中國古典傢具就已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當時製作傢具所使用的都是國內出產的優良木材。而且即便在紅木成為宮廷傢具主要用材之時,宮廷中也不乏漆木傢具的點綴,黑漆彩繪屏風、雕漆寶座……

同時,由於古典傢具的收藏價值是由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等共同構成的,因此,漆木傢具未來的收藏空間不容小覷。

歷史崇拜。認為傢具越老越值錢,只有老傢具才有收藏價值。

中國古代出現了多次收藏風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點燃人們的收藏熱情,而「揚古抑今」的收藏現象也絕非今天所獨有。

胡德生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古時候,一個極為有錢的暴發戶想搞收藏,便向人討教,收藏什麼樣的東西最值錢?人們告訴他越老越值錢。於是他傾盡家產買了一頂大禹治水時戴過的草帽子、一件姜太公渭水垂釣時披過的蓑衣、一個周文王囚禁羑里時在監獄中用過的木碗,最後落得個披蓑衣戴草帽手拿木碗沿街乞討的下場。

這個故事是清代雍正年間編撰出的,為的就是諷刺當時那些一味「揚古抑今」的收藏者們。

可見,這種過度的歷史崇拜不是古典傢具收藏中的問題,而是所有文物收藏的通病。並非所有的「老舊」之物都可以稱為文物,只有那些有藝術價值、文化內涵、歷史意義的老物件才是真正的古董,才擁有收藏價值。

古典傢具收藏亦然。

中國古典傢具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至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巔峰。在此之前的宋元時期可視為古典傢具藝術的發展積蓄階段,宋元之前的傢具則更多地體現了歷史價值,在藝術性上並沒有明清傢具那樣高的成就。

因此,將歷史早晚作為認定傢具收藏價值的判定標準顯然是錯誤的。

拋開對於製作時間的過分執著不難發現,現代新制紅木傢具同樣擁有收藏價值。這一點在拍賣市場上也有所體現,由於一些新制的古典傢具從設計和工藝上都不亞於古董傢具,加之珍稀木材難以再生以及一木一器的不可複製性,新制精品古典傢具同樣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誤區

工藝法典。認為雕刻越多收藏價值越高,工藝複雜程度和收藏價值成正比。

中國古典傢具是工藝美術中的一個分支,因此,工藝必然成為古典傢具的重要表達。然而,近年來卻有一種觀點,過於強調工藝的複雜程度,而忽視了諸如器型等其他因素。

這不僅在收藏領域可以看出端倪,在新制的古典傢具上也有體現,形成了一部分「雕刻藝術傢具」的流行。

古典傢具的審美標準中,器型應該始終是最核心的標準。

一件器型優美的傢具,無論是紫檀、紅酸枝、核桃木、榆木製作的,還是製作於宋、元、明、清、民國、現代的,都是有藝術價值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雕刻、鑲嵌等工藝的恰當點綴。

雖然舍簡求繁可視為一種藝術風格,如法國的巴洛克、洛可可,但這種繁雜的表現手法需要恰當而適度,否則極容易走向王世襄老先生提到的「繁瑣」、「贅復」與「臃腫」的「病」態之中。

- END -

讓最好的傢具傳承有序

明清傢具研習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在清式傢具里,沒有兩件是重樣的
傢具博物館打卡指南:上海博物館&湖州博物館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