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4點沒做好,那就別帶孩子去旅行,去了也是浪費錢、沒意義
暑假來臨,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聽起來就很美妙,在青山綠水間,或是名勝古迹中,和孩子共享一段親子時光,理應是一場珍貴回憶。
但是在現在,帶孩子旅行好像變了味,摻雜了親朋好友間的攀比之心,混進了家長望子成龍的教育焦慮,諸如此類的因素,讓旅行不再有意義,反而變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
當家長想帶孩子旅行時,卻沒有考慮清楚下面幾個因素,那兜媽建議,還是別帶孩子去旅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1. 旅行變成了攀比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假期帶孩子去旅遊也成了一個常見的事情,旅遊的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景區游,到國內親子游、國外研學游、各色夏令營等。
而旅行的花費,也成了擇校費、興趣班報名費之後,排名第三的兒童教育支出項目。
但在這背後,卻藏著暗流洶湧的攀比較量:
帶孩子去哪裡玩了?
去國外的就比國內的高了一截,去新馬泰的又比不上去歐美國家的。
一家人住了什麼酒店?
當地小旅館就只能在最底層,連鎖酒店也只是一般,住奢華的星級賓館才是掙回面子。
朋友莉莉就深陷這種攀比的苦惱之中,同事家孩子上次去了日本遊了5天,那這次自己總得帶孩子來個歐洲7日游吧,不然還怎麼在辦公室里立足?
可一看旅行團的價格,她還是默默選擇放棄,安慰自己國內游也挺好的。
不管是真心帶孩子出去遊玩,還是抱著「咱家孩子不能低人一頭」的心理,都會或多或少的陷入這種親朋好友間的攀比。
但這樣去旅遊,父母總是計算著檔次高低,孩子不能挖掘旅行的意義,除了勞民傷財外,不能真正享受到樂趣。
所以說,為了攀比炫耀而帶孩子去旅遊,還不如不去!
2. 要求孩子要學會什麼
說起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旅行,不少家長的回答就是「長見識」,希望孩子能經歷過旅行之後,學到點什麼。
但孩子的觀察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年幼的孩子,在自家樓下看螞蟻搬家都能看上大半天,給他換一個新的環境,他見是見到了,卻未必能「長見識」。
朋友菲菲在前不久帶4歲大的女兒去了一趟海邊,菲菲本想著女兒能領會到大海的壯闊、自然的神奇……
沒想到,女兒千里迢迢到海邊,卻對波瀾壯闊的海洋毫無興趣,反而專註地在沙灘上玩沙子。
後來菲菲沒辦法,從沙灘上撿了幾顆貝殼回來,擺在女兒身前,對她說:女兒,你看貝殼多漂亮呀~你想知道它的知識嗎?
女兒還是興趣缺缺,隨口應了幾聲,繼續去做自己的沙雕了。
那次旅行回來,菲菲直呼不值得,怪女兒不配合,為所花的費用心疼了好幾天呢。
如果刻意帶著「長見識、學東西」的意圖去帶孩子旅行,那這就變成了孩子的「暑假作業」,就跟給他報暑假班一樣,只是在給他負擔。
所以說,如果強求孩子要在旅行中學到什麼,還不如不去!
3. 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沒有意義
隨著帶孩子旅行的日益火爆,各色的旅行項目也出來了,有的內容看似緊湊,要1天游遍一個城市、3天游遍一個省,把好好的旅行變成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賓館玩手機」。
但這種帶孩子走馬觀花式地去旅行,去各種景點拍照打卡,只能給孩子人云亦云的感受,他也不會知道名勝古迹的深刻內涵。
在幾年前,兜媽曾帶一年級的小侄子去浙江旅遊,特地帶他去魯迅故居,給他看百草園、三味書屋,不過旅途匆匆,沒能給他好好介紹一下。
但小侄子對這些地方毫無興趣,說百草園只是普通花園,和小區也差不多;三味書屋也是破舊不堪,比教室還不如呢。
但現在小侄子學了魯迅的文章,才知道百草園的皂莢樹承載這那麼多故事,三味書屋裡的書桌上刻著一個「早」字……他還想著,一定要再去一次才行呢。
旅行不是簡單的買票看景點打卡,不是要去過足夠多的地方,而不管你走之後對它的回憶只剩下一張照片。旅行時要用心去體會自然之美,古迹之美的,可不能一帶而過。
所以說,如果只是帶孩子走馬觀花式地看看,還不如不去!
4. 父母愛旅行孩子才愛旅行
帶孩子旅行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先說旅行前要準備好雜七雜八的行李、證件等,就足夠麻煩了,一般的家長可能都不清楚。
長途跋涉的路上,孩子可能吵鬧不休,家長該怎麼辦,才能不讓自己孩子變成「熊孩子」?
到了異地,孩子突然發生狀況,生了點小病,又該怎麼處理?
只有真正愛旅行、會旅行的家長,才能處理好旅行中的種種意外,而父母對旅行的熱愛,也會傳遞給孩子,讓他同樣愛上旅行。
如果家長自己對旅行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為了什麼目的才帶孩子出門旅行,不但自己覺得煩,更可能影響孩子,讓這次旅行變得失敗。
如果家長能避開這些因素,不為攀比、不求見識,不走馬觀花,真心享受旅行;
那麼恭喜你,能帶著孩子一起享受一段幸福快樂的旅行了,就先在這裡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