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惟精惟一,歸元純一

惟精惟一,歸元純一

惟精惟一,歸元純一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原文: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原文:

先說惟一。再說惟精。

惟一的「一」,是「獨一無二」的「一」。這個「一」,即是「良知」,亦名「天理」,佛家則稱之為「唯我獨尊」的「我」,孟子則稱之為「萬物皆備於我」的「我」,莊子則稱之為「萬物與我一體」的「我」。這個「我」,這個「一」,自他不二,一多同味。一切功夫,一切法門,只為見得這個「我」,只為回歸這個「一」。這便是陽明先生反覆強調的「在良知上用功」。

惟精的「精」,是「精細精妙」的「精」,就像我們做一件事,細心地去做,全神貫注地去做,《詩經》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佛家所謂「綿密無間,寂照同時」。如此綿密,如此覺照,只為致一,只為純一,這便是惟精的功夫。譬如,佛家的持名念佛,要人心念耳聞,內不念轉,外不隨境遷。如此用功,久久功深,則自然根塵脫落,彌陀現前。或雲,則自然根塵脫落,自性現前,亦名良知心體,當下現前。

陽明先生的用功方法,就是禪宗的用功方法,只是他出於對儒家學派的保護,而極力迴避了佛家的名詞概念,他用儒家的概念,及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表述了儒佛不二的實際。

陽明先生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我們也莫錯解了這「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含義。

在聖學的話語體系里,所謂博學,不是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做一個百科皆通的博學家。若是向事事物物上用功,意在掌握很多的知識,那就不是聖賢之學,而是向事相上馳騁的凡夫之學。沿著凡夫之學的路子,無論如何也是見不到天地萬物的本體的。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所說的「求之放心」,就是求見這個被人迷失了的心,回歸這個被人背舍了的心。自家的雞找不到了,自家的犬找不到了,尚且知道到處尋找,而自家的「心」找不到了,怎麼不知道把他找回來呢?為了找回這個「心」,廣參聖學教典,尋求諸善知識。這個廣參遍學的治學經歷,便是儒家所說的「博學」的功夫。

所謂審問,也不是懷疑,更不是否定,而是於不明白之處,不可草草放過自己。譬如,儒家的「致良知」,這個「良知」,是個什麼?是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良心」嗎?若是行為規範意義上的「道德良心」,那麼,做一個守規範的人,是否就是致了良知呢?再譬如,儒家的「天下太平」,這個「天下太平」是個什麼?是藍天之下一個壞人也沒有嗎?是這個社會上沒有了是是非非嗎?是把這個社會變成了君子國嗎?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可草草放過自己,要誓願親證實見。

所謂慎思,也不是仔細思考,更不是建立一個自圓其說的妄想體系,而是「反身而誠」。慎即認真,慎即真誠,而不是膽小怕事層面上的謹慎。思即反觀,思即體會,而不是意識層面上的思考。譬如,佛家雲,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既然自性是彌陀,那麼,哪是我的自性?既然自心是凈土,那麼,哪是我的自心?祖師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凈。」這個了了常明、一塵不染的,究竟是個什麼?陽明先生雲,這個良知心體,明來現明,暗來現暗。我們好好體會,這個明來現明、暗來現暗的,究竟是個什麼?如此反觀,如此體會,便是儒家「慎思」的義。

明辨、篤行,皆不是向事事物物上用功,而是向自己的良知心體上反身而誠,反觀體會,看看這個良知心體,究竟是個什麼?如是反觀,如是體察,便是「惟精而求惟一」的功夫。

惟精惟一,歸元純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傳習錄釋義》(3)
汝不必問將來如何,只自問我現在是如何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