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展現東陲之域藝術風貌

展現東陲之域藝術風貌

2015年和2017年,時任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的郭曉光先後申報了兩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東北表現性油畫人才培養」和「東北表現性油畫國內巡展」。今年5月的最後一天,歷時10個月的巡展在長春落幕。美術界評價道:這件事成為一個現象,它讓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東北這個東陲之域,重新認識油畫家們在藝術上的創造和貢獻。

東北表現性油畫溯源

「東北表現性油畫」一詞,首次正式出現在2015年郭曉光領軍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東北表現性油畫人才培養」中。郭曉光說:「東北表現性油畫藝術早年受到袁運生先生現代主義繪畫觀的影響,是東北畫家們通過特有的繪畫題材,利用富於表現性的繪畫語言傳達主觀情感和藝術直覺的東北美術流派。」

有美術史研究者認為,「東北表現性油畫」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張曉凌、顧正清提出的,後來邵大箴和范迪安也曾先後將東北定位為中國表現主義油畫的重鎮。其時,東北湧現出一批富有才華和個性的青年畫家,宮立龍、韋爾申、趙開坤、郭曉光、賈滌非、王易罡、崔國泰、任傳文、王建國、劉大明等一批美術學院的一線教師,他們的作品富有地域特色和藝術個性,頻頻在全國性的美術大展中獲獎,逐漸成為備受藝術界關注的美術現象。美術批評家鄭工說,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是在東北召開的,那時候東北油畫開始嶄露頭角,所以說它是上世紀80年代的產物。

曾經有一位畫家說過,一個完整的主張,首先必須是有能量的,以及長久的實踐過程,它絕不是打造一個空洞的概念,或生搬硬套一種形式。「東北表現性油畫」這一主張的提出,同樣不是簡單移植一個概念、一種形式,而是有著源遠流長的師道傳承和老中青幾代藝術家數十年的不斷追求。

東北表現性油畫家們大都與東北有著密切淵源,他們多數出生於東北,並生活、創作於此;一部分是從東北走出,生活、工作於東北之外,還有的是與東北有著這樣那樣的師承關係和文化上的認同。這個群體在三十餘年裡,一直沒有放棄對表現性繪畫的探索,他們一方面不斷創作出經典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又都任教於高等美術院校,他們將自己獨特的繪畫主張和成熟的技能、系統的創作方法,襄助於同道,嘉惠於後學,影響並培育出了眾多傑出的青年藝術家。

郭曉光在談到東北油畫家的師道傳承時說:「袁運生先生就是一個人的繪畫給下一代人的啟發。那時候我還很小,袁先生畫逆光下南湖一個游泳剛上來的小孩,曬得很黑,畫面有那種表現力量。其實在我們學生時代,對這些就已經有了很深的印象。袁先生周邊還有孫淑貞等一批這樣的人,畫的都是不一樣的東西。這些人在吉林省就已經影響了一些人。魯美趙大均老師是影響一代人的,他的思維非常開放,他的啟發式教學影響了我們1977、1978級這代人。蘇高禮先生是我在中央美院時的導師,蘇先生視野極其開闊,一直是我們表現性油畫的領袖。所以我們是有淵源、有傳統的。」

有人提出,表現主義其實不是東北專屬特徵,而是全國性的一種藝術範式。郭曉光認為,對表現性油畫的溯源問題,從藝術角度,從畫家角度,重要的不是其運動的節點,而應該從出現這樣的現象到底突破了什麼或者價值在什麼地方這個角度思考。

綻放於北方的探索之花

有人曾問過郭曉光:「作為東北表現主義油畫的代表人物,您認為東北表現主義油畫群體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特徵?」郭曉光回答:「邵大箴、范迪安都說東北是表現性油畫的重鎮。我畫表現性油畫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寫實繪畫,畫一個蘋果就千篇一律的都是一個蘋果,看不見畫家自己。而表現性油畫包容性很大,畫家可以直接地注入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藝術風格。」

郭曉光說,當觀者去欣賞東北表現性油畫的作品時,其實是欣賞「一個只有畫家自己才能窺見、才能詮釋的世界」,即表現性油畫有著極強的主觀性。表現性繪畫與寫實繪畫的區別,就在於寫實繪畫強調對對象的再現,表現性繪畫更多強調的是主觀的情感,它是自我的、個性的。郭曉光認為最好的境界是使畫者和觀者達到一種統一。

在郭曉光領銜的「東北表現性油畫人才培養」和「東北表現性油畫國內巡展」這兩個項目中,人們看到了東陲之域這個獨特世界的藝術面貌,看到中國油畫藝術在這裡所展現的活力,並通過作品感知到這裡的人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

這是一個規模空前的巡展,它以地域性和群體性,以同一種文化形態出現在全國8個城市的美術館,120位參展藝術家,從20多歲到80多歲,年齡跨度60年。人們看到東北表現性油畫的先驅、啟蒙了兩代人的畫壇名師宋惠民、蘇高禮、袁運生、趙大鈞,也看到在他們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批畫壇中堅力量宮立龍、趙開坤、郭曉光、王易罡、王建國、劉大明、宋學智、崔國泰,以及與之有著師承關係的「70後」一代海曉龍、趙曉佳、池穎紅、劉兆武、李書春等。美術界稱其為一個少見的美術現象。觀眾為幾代藝術家呈現的強烈個性化的作品所感染。四川美院院長張傑說:「這樣大氣的一種油畫的狀態,讓我感覺中國很大,中國的油畫有無限的可能。」嶺南畫派的代表性畫家陳樹中說:「表現性油畫很有力度,不拘一格,其觀念、手段和材料,跟地域性特徵有機結合,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實踐的力量。」

這次巡展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對東北油畫的一個固有認識以及對東北油畫、東北油畫家缺乏了解而產生的誤讀,如東北油畫就是大題材、大工業、大背景。大多數畫家的畫作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各具獨特視角,打破了很多人對東北油畫的單一認知。雖然美術界有人對東北表現性油畫仍然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人們普遍持有這樣的共識:東北表現性油畫在審美上更具油畫意味,它強烈的色彩表現讓中國油畫亮了起來。

觀眾在東北表現性油畫作品中看到的「跳躍的筆觸、飽和的色彩、主觀的造型、變形的語言、大氣磅礴的視覺形式」,即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主要特徵。但在東北表現性繪畫作品裡,人們還看到了具有中國傳統書畫寫意「飄逸」感的特點。比如趙開坤的《長白老林》《通往長白山的路》,郭曉光的《境遷景頹》《突尼西亞海灣的泊船》,趙大鈞的《1713》《1801》。有人評價說,這是油畫這一西方藝術進入本土而與中國文化「融合」後一種文化上的自覺。有人說,從這些作品中不僅能看到東北油畫家成熟的技巧,更能看到作品背後的靈魂和精神指向。有人說,表現主義在中國是一種被範式的形式,但東北表現性油畫家們在走表現性油畫這條路時,又融入了強烈的東北地域精神,而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他們的作品往往出現更有力度的筆觸、更厚重的顏料堆疊、更強烈的色彩表現,更誇張、更變形、更自由、更隨意的畫面感,尺幅更大,更有視覺衝擊力。它呈現的風格越發粗獷、豪放和不拘小節。如郭曉光近期的作品《群像·戰爭·女人》、宮立龍的《相愛》、王易罡的《淺降系列》、王建國的《風拂大地系列》等。

然而,這也使一些畫家尤其是有南方生活背景的畫家和美評家們產生誤讀,似乎東北畫家就是一味用厚重的顏料、隨意堆砌和隨意揮灑畫筆而不屑筆下功夫。甚至有人把「表現性」理解為大膽的畫,大膽的表現。這顯然是膚淺理解。

郭曉光說,東北表現性油畫這些特點,與東北的地理文化、東北人的性格有關。東北冬天寒冷,大家好喝酒,好交朋友,性格比較豪邁,不拘小節,這和南方的詩情畫意、小橋流水是極具區別的。表現在繪畫語言上,就有了這種豪放、粗獷和厚重的風格。

藝術家崔國泰則認為,東北人性格中有一種熱血和悲壯的東西。表現主義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慾望,內心有野獸。比如大家都提到北方,蒙克也是在北歐,德國表現主義也是在北部。其實北方更適合于思考。因為北方四季分明,海德格爾就特別願意看到這種景象,他思考春夏秋冬。深刻地理解問題,這是藝術不可缺少的。

但表現性油畫家的每一件被認為是成功的作品或技法都不是老天爺賞賜的,每一個被稱為大師的人,都是在長期的探尋中獲得了獨特的思維和技巧上的突破,還需有文化的涵養。在「東北表現性油畫人才培養」的實踐階段,當時作為項目學術顧問的曹星原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野外寫生時,她也拿起畫筆嘗試一下,「以期理解找到自己的語言、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感情有多麼難」。她發現自己完全失敗了。她說,避開學院的習作性不易,避開大師真難啊!如果不難,獨創性大師就不會那麼稀罕了。

有美評家說,一種藝術流派和藝術形式的產生,最應該警惕的是程式化和同質化。而東北表現性油畫家們一直在創新和個性化的路上艱難前行,每個人都在不斷尋找不同的表現方法與形式,而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它需要長期的堅守精神和不功利、不狹隘的心境。正如文化學者曹星原所言,在藝術上,有創意的藝術家永遠是孤獨地行走在沒有路的荒原上的視覺體驗的探索勇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12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首屆京師數學教育大會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