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人工智慧「破石而出」的倒計時開始了嗎?

人工智慧「破石而出」的倒計時開始了嗎?

人們心中的人工智慧(AI),應該是會72變的孫悟空,但悟空「破石而出」的時機到了嗎?

科幻元素里,AI被描述成心思縝密的電子人。實際上,考慮人工智慧的實現程度,通常需精準地用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來劃分。「強」是指計算機不僅作為一種工具,只要運行適當程序,其本身就是有思維的。這樣的機器有知覺、有自我意識。

而「弱」則是認為不可能製造出真正進行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機器,其終是沒有自主意識的工具。近年的主流研究正是圍繞「工具」展開的,成就還算可觀。因此我們所說的AI,指的就是這個囊括了信息收集、分析、決策、傳輸直至執行的完整系統。

AI近年大熱,但它的技術並非一夜爆紅,而是新世紀以來,IT技術在運算、存儲、傳輸、安全等幾大核心環節上的量變積累,讓AI開始得到產業化的現實基礎。

運算能力的提升,表現在晶元技術(CPUGPU)的突破,晶元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數據的收集、抓取、整理等能力,加上存儲設備等硬體成本的降低,實現了大數據的獲得與存儲。而5G時代的到來,更讓數據的傳輸與反饋速度得到了質的躍升,執行更加高效快速,AI生態的構建也完成了最後一步的閉環。

但我們需要看到,AI大熱背後也有以手機為代表的硬體領域的發展降速,互聯網創新進入瓶頸期,資本、產業需要找尋新題材的利益驅動與炒作。

與當前很多「討論熱、應用冷」的新技術一樣,AI的全面產業化、實用化尚未進入倒計時階段。翻譯、答題、下棋軟體的出現,目前,並不能意味著AI可以回答經濟、社會、法律、倫理乃至國際關係等方方面面的深層次問題。

嚴格地說,就AI當前的發展態勢而言,不存在絕對領先的壟斷者。這緣於整個行業的基礎,即實現應用閉環的各環節還不牢靠。比如,一個「環境感知與系統反應的效率」問題,就讓無人駕駛長年處於「實驗不斷、上路沒譜」的尷尬之中。

一般而言,新技術的成長發展,軍事、工業都是最先投入實踐的領域,企業則作為創新的主要載體。AI的發展路徑同樣如此。

正在召開的「Transform 2019」大會以企業為主體,在高度市場化的美國並不令人意外。數十年的前瞻性探索和試錯後,各環節具備一定基礎的美國各界,正在就技術產業化的問題與出路,尋找新的共識和協作。按照慣例,承擔主要職責的,自然是企業。

不過,在這一波AI浪潮中,美國企業並沒有將其他國家甩出太遠。他們的領先,更多建立在IT產業上一個發展階段的成功慣性之上。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他國同行,同樣有著異軍突起的機會。華為5G的勝出,就是例證。

「人工智慧是未來所向」的判斷,無可置疑,但過熱和泡沫化的風險,存在於各國。發展AI,始終要剝掉新事物的時髦外衣,從基礎與本質出發,充分考慮到新技術的局限性及其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理性分析需求,理性設定目標,理性選擇路徑,務實推進AI發展舉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AI健康可持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直奔40℃!今日北京高溫將達到巔峰
東華大學研發成功新型無機納米纖維彈性材料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