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是檢驗富豪的唯一標準?
來不及了,先上車!
文 / 華商韜略 徐艷麗
從賈躍亭到熊續強,燒,拚命地燒。
從董明珠到許家印,造,不停地造。
【首富「車禍」】
2019年6月20日,中國民營500強、寧波最大房地產企業銀億集團公布了一筆本息合計6950萬元的到期未清償債務。截至上月,銀億的逾期債務總額高達27.15億元。
信用崩壞引發資本潰逃。
截至7月11日收盤,ST銀億的股價跌破一塊八,市值僅剩71.7億。
僅僅1年之前,銀億還在300億市值高位上睥睨四野,集團營收783億元、每10股派息7元瘋狂分紅28億。
僅僅3年之前,它還曾衝上13.27元/股的歷史最高價,一舉突破500億市值登頂全浙江最值錢的房地產老大、寧波最大民營企業之一。
從主力搶著建倉、散戶打死不撒手的大白馬股到資本奪命撤離、避之唯恐不及的ST股,銀億之崩,不在遊資炒作,不在機構做空,實在是老闆「車開得太快了」。
銀億的實控人熊續強,寧波幫甬商的佼佼者,2018年以295億元身家登頂寧波首富,下海不到20年地產項目遍布全國十餘城甚至打入韓國。
2011年,銀億借殼上市,其後7年來凈利潤超過33億,連續14年上榜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
就是這麼一艘地產巨輪,不到3年翻船了。
「前後花了130億左右。」
一位銀億內部人員向《中國經營報》透露,僅僅2016年一年,熊續強就連續暴買3筆海外資產——
美國ARC集團,全球第二大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生產商;比利時邦奇,全球知名汽車自動變速器製造商;日本艾禮富,全球知名磁簧感測器和光控感測器製造商。
三大世界級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被收入麾下——以交易價及交易雙方產生的資金成本核算,熊續強需要砸下整整119億。為了造車夢,熊老闆在數月之內掏出了近百億現金。
這百億資金,部分來自對上市公司銀億股份的股權質押。截至6月28日,銀億股份的股權質押比例達到72.94%,質押市值52.88億,質押筆數80筆。
猛加槓桿,借錢吞吃,步步壓迫主業命脈。
資金鏈逼近承受極限。
早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至少五家金融機構給熊續強發來違約通知,共計4.1億股質押盤可能被強行平倉。
危情之際,熊續強在併購期間轉移、佔用上市公司近32億資金的鋌險操作也東窗事發。
相關融資方聞風撤離、銀億債券的投資人直接訴諸法律,ST銀億從高位雪崩式墜落,大量股民吐血,市值僅剩當初的零頭。
6月中旬,銀億集團申請破產重整。
20年,蓋樓蓋進中國500強。3年,造車造成首富大敗亡。
「車禍」猛於虎,不論富商巨賈。
【前赴後繼】
「老熊第一個找的就是我,我幫他出了一些主意,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還是沒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上海市寧波商會會長、熊續強的老鄉和私交大佬。
在親眼目睹了783億體量的銀億集團魂斷造車之後,鄭永剛十分感慨,得出教訓:企業家千萬不能太激進,不要盲目擴展,跟你不相干的產業統統賣掉,聚焦主業!
然後,做西裝起家的鄭老闆悶頭造自己的車。
造車幾乎從沒有給杉杉帶來正向現金流。2016~2018年,杉杉新能源汽車業務凈利潤連年為負,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7047萬元、-1.8億元和-1.71億元。
剛剛過去的2018年,為造車布局8年、投入數十億的杉杉,新能源客車總銷量為20輛,物流車銷售9輛。
全年賣車29輛,虧損1.71億——每賣一輛車平攤虧損590萬,每賣一輛車就白賣一萬多件西服。
「汽車和地產都是10萬億級的產業!只要方向對,就能保證公司在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
地產大亨熊續強的萬億大夢,西服大王鄭永剛可能同樣做過。
只不過鄭老闆剎車及時,連虧三年之後,杉杉當機立斷叫停今年的新能源客車和物流車等造車業務,回血止損。
熊老闆則習慣性地相信地產行業的平地起高樓,幾十億、上百億地砸錢聽響。
奮戰23年積累起億萬家財,身家曾一度甩開比亞迪王傳福,如今60多歲上開始賣地、賣產湊錢造車,2015年獲取的新疆和濟州島地塊2018年上半年都尚未開發……
銀億的房地產主業逐漸荒廢並一步步淪為末流,熊老闆一門心思轉型高端造車產業。
「我不會走,我一直對公司充滿信心!」直至破產,這位商海老手依然對造車前途成竹在胸。
「汽車是男人天生的戀人。」總結精闢。
50後的熊續強、鄭永剛,60後的孫宏斌、王文學,70後的姚振華、賈躍亭,80後的李想、程維……
蓋房子的,賣衣服的,搞投資的,做出行的甚至送外賣的……這些各行各業起家的企業家,心裡都有個造車夢。
【富豪運動】
前有賈躍亭拋家舍業埋葬樂視於深淵巨坑,後有熊續強暴投百億變賣地產夢碎轉型——前車之鑒?不存在的。
即便造車幾乎成了公認的財富粉碎機,卻依然擋不住各路財神爺前赴後繼為夢窒息。
就在銀億宣布破產重整那幾天,恆大老闆許家印五天之內先後在廣州南沙和遼寧瀋陽分別投資1600億、1200億元,規劃建設六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5天,2800億。一下子覺得熊續強一年投120億也不是那麼暴力。
許老闆「造車勞模」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
去年6月,恆大以67億港元拿下賈躍亭FF汽車母公司Smart King 45%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後來合作閃崩,恆大一氣之下自起爐灶,大量注資收購汽車全產業鏈,放言要在「3~5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傳統汽車行業需要三五十年去夯實的製造基業,新入局者要加速10倍催化出整個產業盤面。
缺失的時間,用錢補上。誰有錢誰上。
於是整個新造車產業鏈上,出現了來自各個領域的資本巨擘群英匯聚。
百度結盟北汽深耕自動駕駛,騰訊牽手廣汽落地量產車型,阿里聯合上汽搶位智聯網汽車,京東入股蔚來,美團攜手威馬,滴滴創建合資車企,董明珠說不動格力的股東們,乾脆以個人名義投資10億入股銀隆新能源汽車,連華為都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甚至一度被造謠要自己造車……
BATD齊聚,巨頭無一缺席。向來不差錢的房地產領域,恆大領頭,一線地產大佬更是組團上車。
王健林出資5億入股銀隆,王文學3.3億收購合眾汽車,楊國強6.4億在佛山建設汽車小鎮,綠地投資15.5億港元接手潤東汽車30%股權,寶能以65億控股觀致汽車,後又投資140億在浙江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恆大、萬達、碧桂園、寶能、萬通、華夏幸福等十餘家頭部地產商,僅2017年以來對汽車產業的投資規模已接近800億元,計劃總投資更高達數千億。
巨頭競舸,全員跟進。
造車,正成為一場門檻越來越高的富豪運動。
上一輪如此炙熱的鬥富風潮是在哪個領域?移動互聯網、房地產……
2018年,中國房地產開發總投資破12萬億,貢獻了中國1/15的GDP。依然快速增長,但肉眼可見地逼近一個臨界點。
當繁榮走向極致,金字塔尖上的人加強財富流動成為迫切的危機感。
流向哪裡呢?
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6年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40.8㎡。甭管買不買得起,中國人均建築面積已經超英趕美,吊打日韓。
相比之下,中國人均車輛保有量目前約7個人一輛車。日本是1.7人一輛車,美國1.28人一輛。
發展空間對比強烈。
房地產在中國火了二十多年,這樁鋼筋水泥點石成金的暴利生意走向去化周期。
汽車工業發展百年,核心技術多被國外壟斷,當新能源汽車顛覆而來時,中國迎頭趕上了一次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絕佳機會。
於是,賣房的不約而同轉型造車。
恆大僅2018年在造車賽道上的直接投資額超過204億,占恆大全年核心凈利潤的28.2%。今年恆大六個月內發起6次密集收購,投資超400億,目標是三年之內達到百萬輛產能。
「汽車產業未來5年、10年、20年,是幾萬億,全世界幾十萬億的大產業。」
於是,以地產大佬為急先鋒,包括互聯網、科技、實業領域在內的頭部企業家紛紛涉足造車,誰都不想錯過上一波高速發展紅利期過後新的謀變與出路。
【論持久戰】
「造車,有錢就行。」有大佬如是說。
以前,進入汽車行業的門檻是幾十億、上百億,現在是上千億甚至更多。
甚至,經過互聯網思維的改造之後,這條賽道正變成誰能承受更多、更久、更巨量的虧損,誰就看起來更牛批。
新造車勢力的翹楚蔚來汽車,前兩年虧損百億交車幾百輛照樣上市融資市值200億。
在眾人期待下,終於,去年蔚來虧損100億賣了一萬多輛車,「虧損效率」明顯升高。
融資聖手小鵬汽車,截至去年1月創立4年交付幾十輛車,2019年依然有大佬排隊助其達到融資目標300億。
創始人何小鵬精準地抓住了這場造車運動的精髓:智能汽車的核心在運營,而不在製造!
這個意思是,造車的重點不在造,難道在炒?
據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平台統計,截止到2019年3月,國家平台累計註冊新能源整車企業達到635家。
這635家造車企業,據粗估,目前有整車製造能力的不足30%,有量產交付能力的不足20%。但不管造沒造出車,掛牌,建廠,先拿融資再說。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的累計投資已超過2萬億人民幣。
這2萬億,催生出一堆在路上基本瞅不見的車標。
新能源車標大全,你認識幾個?
「資本的力量就是市場的力量。」2019年全球出行產業投融資峰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如是感嘆。
然而在資本掀起的造車颶風之下,那些被裹挾到風口浪尖的年輕車企們,是否對這一傳統又精密的高端製造產業有足夠的積累和耐性?
今年4~6月,蔚來汽車首款量產車型ES8在西安、上海和武漢連續發生三起自燃事件。蔚來汽車隨後發布公告稱,因起火、冒煙等安全隱患緊急召回4803輛已售ES8電動汽車。
截至2019年4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共收到新能源汽車缺陷線索427例,涉及38家生產者的61個車型。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售量125.6萬輛。截至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共召回12.3萬輛。
造車,真的有錢就行?
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規劃,寶馬、奧迪、賓士都是2025年左右實現小規模量產,大眾是2028年,豐田是2030年,而國內新造車勢力是:
「現在、立刻、馬上」。
「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對國內這股造車風潮的評價或許有偏頗,但卻很犀利:有些企業不懂汽車,之所以「造車」,意在資本市場上圈錢。
汽車,這個傳統上需要幾十年技術積累的重技術、重資產行業,因為閃現著國內萬億汽車市場前景的誘惑力,因為房地產等高增長行業的失速和謀求轉型,正成為備受中國富豪追逐的造夢空間和轉型方向。
這是好的趨勢,儘管註定會有大批人跌落。
正如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所說:大家看好新能源車的趨勢,這已經形成共識了。但現在這批爭先恐後早產的汽車品牌——
「死掉一批,活下來的才是真正有本事。」
參考資料:
[1]《房地產拯救中國汽車?》創業邦 作者/大濕兄Felix
[2]《寧波首富銀億大敗局》中國經營報 記者/王迎春 2019年6月21日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中國富人不喜歡境外搶購奢侈品了嗎?
※「洋垃圾」也該清理!英孚的外教,家長還能放心嗎?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