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佩孚、陳炯明和孫中山,蘇聯為何最後選擇支持手無一兵的孫中山

吳佩孚、陳炯明和孫中山,蘇聯為何最後選擇支持手無一兵的孫中山

蘇聯自建立後,為了減輕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自身施加的壓力,不斷的在尋找國家做自己的盟友,並輸出紅色革命,而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在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的北洋時期。為此,蘇聯事先選定的人選有3位:吳佩孚,實力最為雄厚;陳炯明,社會主義的欽慕者;孫中山,名氣最大,但毫無實力。

經過反覆斟酌,蘇聯最終選定孫中山作為自己在中國的盟友。那麼問題來了,吳佩孚、陳炯明和孫中山,蘇聯為何最後選擇支持手無一兵的孫中山呢?先說說吳佩孚吧!

當時他的實力是所欲軍閥中,最為強大的,也是當時中國名義上的中央政府,更是最有可能重新統一中國的。因此蘇聯對於他,也是費盡了心思拉攏!可是,橫在吳佩孚與蘇聯之間,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外蒙古駐軍問題,第二東北中東路歸屬問題。

當蘇聯派特使越飛等人跟吳佩孚接觸時,吳佩孚派外交總長顧維鈞轉告蘇聯,要真想合作,就必須先拿出誠意。而這個誠意就是蘇聯自中國的外蒙古撤軍,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領土,並且要把中東鐵路歸還給中國。當然了,對於這種條件,蘇聯肯定是不能答應的。

後來,京漢鐵路大罷工,吳佩孚製造二七慘案,屠殺工人,加上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戰敗,蘇聯也就放棄了支助吳佩孚的念頭。再來說說陳炯明,這人盤踞廣東,是廣東的實力派。此人雖屬是軍閥,卻十分嚮往社會主義,還曾在廣東採取社會主義措施,興辦公路和公辦實業。

因此也被稱為「社會主義將軍」。也正是因為這點,所以在蘇聯人心中,陳炯明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呢,此人野心不大,只支持聯省自治,只想偏安一方,做個諸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根本不想爭奪全國政權。這與蘇聯所想的大格局顯然有差異。

在經過多次勸說後,蘇聯發現陳炯明仍無半點起色,於是也把他拋棄了。之後呢,蘇聯還設想過張作霖之類的北洋軍閥,可他們都是鐵杆的反蘇反社會主義反共產黨。最後在經過多方權衡之下,找到了有巨大聲望卻沒一兵一卒的孫中山。

因為孫的巨大聲望可以為他招來更多人的效勞,蘇聯要是幫孫中山從0做起,支持他革命,孫必須會對蘇聯感恩戴德。於是,孫中山在蘇聯的全權資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並招募一大批學生兵來進行培訓,使得自己第一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武裝,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當然了,與吳佩孚相當強硬的外交措施相比,孫對蘇聯的立場較為靈活,也更現實。譬如蘇聯在中國外蒙的駐軍問題,和中東鐵路歸屬問題,雙方達成協議:暫時維持現狀,也就是擱置爭議。

於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和他的繼任者蔣介石最終發動北伐戰爭,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袁說史 的精彩文章:

溥儀臨終前一直喊著要吃的「河車丸」,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現在的韓國,它跟中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有關係嗎?還真有關係!

TAG:袁袁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