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文:宿夜花

電影《牧馬人》改編自張賢亮小說《靈與肉》,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謝晉導演,朱時茂、叢珊主演。在《天雲山傳奇》之後、《芙蓉鎮》之前,《牧馬人》作為謝晉「反思三部曲」的第二部,它的故事和故事所刻畫的人物仍舊是具有代表性的,尤以男主角許靈均的經歷最具代表性。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我死去過,不過我又活過來了。我不但找到了人的價值,我還找到了人的溫暖。我找到了父親,還找到了母親。對於他們給我的,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許靈均

本文則結合電影重點談談男主角許靈均的「死」與「活」,即是什麼給了許靈均「重生」的力量?

01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電影《牧馬人》的開頭採用剪輯交叉呈現西北敕勒川代表最現代化生活的大都市北京。電影的敘述也是採取以父子相見為主時空的順序敘事,再用回憶及第一人自述稱穿插男主角許靈均(朱時茂飾)在西北敕勒川的過去遭遇。


「他一滴眼淚也沒有掉,變得冷峻了。」

這是許靈均的父親許景由三十年後再相見對他的評價。許靈均見到闊別三十年的爸爸許景由,想叫「爸爸」卻未叫得出口。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他對許靈均的愛充滿了一廂情願的高姿態。他多次夢到兒子變成了瘸子、他還因《莫泊桑選集》中議員同早年兒子重逢後兒子變白痴的故事聯想到兒子凄慘的樣子,這裡無疑更是一種諷刺,父親並未真正的從兒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心裡處境,反而是想當然地幻想對方的凄慘狀況,以此彰顯自己的「父愛」可以為兒子提供強有力的呵護

雖然心有愧疚,但作為一個大企業家,他仍希望通過自己的價值觀重塑許靈均的人格。站在旁觀視角看,許景由這裡展現的「愛」仍舊是霸道甚至自私的,當初父愛的缺席與此時不顧兒子意願強加的「關懷」都是全然不顧兒子的內心感受的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他並沒有直接自省自己過去的父親這一身份的失責、 而是用「向前看」這種話來「勸慰」兒子,他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優厚的條件可以彌補自己30年的空白

電影巧妙在將許靈均童年所遭受的傷害具象化,不是簡單歸結為父親為了享樂生活而逃離。在許靈均的回憶中,父親自身和母親的婚姻生活亦是不幸的,他們自己也是封建家庭包辦婚姻的產物,也是處在傳統枷鎖下的受害者。在許靈均的視角下,他對父親自然是有所怨恨的,但他依然是對父親的立場抱有理解的,他並沒有全然站在傳統思維下的道德制高點去看待父親「拋妻棄子」的行為,這與父親單方面「指責」他變得冷峻了是個鮮明的對比。

對於許靈均來說,他沒有享受到正常家庭的溫暖,甚至在此後因為資本家父親、因為出身而抬不起頭,這也使得他產生輕生的念頭。在家庭這個社會的基本小單元之內,他是被拋棄的對象,父親離去、母親離世;而資本家父親的拋棄則象徵著他成了「棄兒」,他也因為自己的這一層背景難以被接納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許靈均口中的「我死去過」的含義。

02

無家可歸的許靈均,只能留在牧場放牧。在「牧馬人」的年月里,他認識了給他精神力量、使得他「重生」的人們

董大爺、董大娘、老郭等代表的是西北敕勒川以游牧為生的勞動人民,是許靈均口中的「父親」和「母親」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他們在生活上對許靈均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為他掛門帘、送麵條、做媒拉縴;在風雲變幻中,他們用最淳樸的智慧,一次又一次使得他脫離險境。他們沒有接受過好的文化教育,安慰他的都是「吃飽飯不想家」、「人要往遠處看」這種簡單實在的大白話。他們用勞動者最單純的樂觀與豁達使許靈均感到溫暖,他們也是許靈均苦難落魄時期的「父親與母親」,他們充滿友善的長輩式關懷彌補了許靈均父母缺位的心靈空白(這與一身海派精英范,經常口中提到亞里士多德、莫泊桑卻缺席30年的親生父親形成對比)

先婚姻再戀愛的妻子李秀芝,是許靈均「重生」的重要精神力量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李秀芝(叢珊飾)是逃荒來的無家可歸的人,她與許靈均走到一起頗有些「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他們的結合沒有所謂的「浪漫愛情」,只是苦難中善良人們的互相愛撫鼓舞。在起初相敬如賓的時候,許靈均把自己唯一的一雙筷子讓給了她、也把僅存的「家底」給她讓她回家找親人。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是源於彼此的善良,她對許靈均毫不保留的信任使得他內心感受到了認同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李秀芝身上體現的不僅是傳統女性的美德(她隱忍厚重),她身上的膽識和勇氣亦彰顯了她的獨立人格,用董大爺的話說「這個女娃子挺有見識」。她對許靈均的感情正是建立在對其品行的深刻了解之上,她不會在意許靈均世俗生活中的體面與否、亦不會在意他身上那些那些「罪名」,因為自從認識他的那個晚上,她就明白了「他是好人」。「我從結婚的那天起就給她改正了」、「我把心都八給他了比錢貴重得多」、「錢只有自己掙來的花的才有意思才會心裡安逸」,李秀芝的話總是簡練卻具有力度的。她沒有很高的文化知識,但是她認知上的通透來源於她內心深處的獨立人格,她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善惡,用自己的眼睛拒絕盲從、辨別是非。「我命好」、「遇上了好人」是她心底的直接寫照。

在謝晉的敘事模式下,男女主角組成的「家庭」成了彼此的精神港灣,歷經風雨飄搖,他們彼此慰藉

03

如果說鄉鄰重構的親情與秀芝的愛情給了許靈均「重生」的勇氣,那麼鄉土的力量無疑堅定了許靈均的信念。

大自然和勞動始終是貫穿全片的重要主題,正是在質樸而平實的勞動中,許靈均的心靈逐漸感到解脫。在謝晉的鏡頭下,敕勒川一望無際的草原、結群成對的木馬、勞動人民的游牧生活構成了一副有層次的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生活景象。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在電影中,似乎這些生活在西北草原的人們都是最善良最美好的,《牧馬人》中的敕勒川便是如此,它有著理想化的單純美好,可以治癒許靈均難以彌合的傷痛

這種理想化的生活圖景亦是導演鄉土情結的體現。

在《牧馬人》的故事中, 這種情結體現在男主角許靈均在遭受多重打擊感到萬念俱灰後,正是敕勒川最真實的生活圖景、最本真的游牧生活、最純樸的人民,給了他希望。在這種情境下,許靈均沉浸在最單純的自然與人的和諧美好之中,對過去的一切他開始不再過分計較、過分悲傷。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同樣地,這種鄉土情結在許靈均的父親許景由身上也有體現,他想回顧曾經讀過書的學校、回看生養他的大好河山,只是相比之下,他的「故土情結」更多是走馬觀花式的,匆匆走來、一眼掠過,旋而又離開。

鄉土情結貫穿在不同年代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在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嚴浩導演的《似水流年》中,珊珊疲於都市生活的煩擾,便試圖重回故里尋求心靈解脫;在第五代導演霍建起的作品中(例如《那山那人那狗》),鄉村彷彿有種凈化心靈的力量。

淺談電影《牧馬人》:許靈均的「死」與「活」

對於任何年代的人來說,在遭遇時代變遷、生活罹難而感到無所適從時,「鄉土」總是力量之源,一定程度上它也可以消解一定的世俗生活中的憂慮,孕育民族文化的原生土壤有著源源不斷的力量

?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