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點擊上方,關注 每天一點冷芝士!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擁有非常多樣化的種族和民族,血統成分極其複雜。根據人口普查結果,美國人中愛爾蘭裔的人口數量高達40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12%,也就是說,大約每十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有愛爾蘭血統。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美國人的血統組成複雜,其中德國裔最多,愛爾蘭裔次之

那麼,為什麼美國會有如此多的愛爾蘭裔呢?他們是什麼時候移民到美國的呢?為什麼他們要遠離故土來到陌生的國度呢?這一切的答案還要從一枚土豆(馬鈴薯)說起。

一. 土豆——愛爾蘭人的「耶穌」

彼得·格林在《愛爾蘭大饑荒》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則故事:19世紀的愛爾蘭,一名來自英國的遊客在一件陋室里,看見了一大群面色健康紅潤的孩童,他非常驚訝的問孩子們的父親:「恕我冒昧,您看起來如此窮困潦倒,可是您是如何養育出如此健康的孩子的呢?」這位農民父親回答道:「先生,這就要感謝耶穌了,也就是土豆。」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土豆是愛爾蘭人的耶穌」,這樣說並不是誇大其詞。從1588年,第一枚土豆從歐洲大陸傳入位於西北邊陲之地的愛爾蘭開始,土豆就和愛爾蘭人的生活牢牢地綁定在一起。這種來自於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外來物種,原本只是西班牙殖民者帶回歐洲,用來饋贈親友的稀有禮品。

出於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和無知,開始時歐洲人並不敢食用土豆,甚至污衊它為「惡魔的蘋果」,認為土豆既骯髒又危險,食用後會中毒。所以,如果不是當時的歐洲大陸頻發大饑荒,讓人們看到了土豆的閃光點,可能歐洲人對於土豆的偏見還要延續好多年。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相比之下,愛爾蘭人對土豆的接受速度要快的多,這就要得益於愛爾蘭特殊的地貌和氣候條件。

地貌方面,愛爾蘭島位於歐洲的西北部,從地貌上看,其南部、北部和西北部為高原和山地的重疊區。島內中部地區彌散分布著眾多平原,由海拔200~300米的丘陵隔斷,湖泊、沼澤、丘陵、平原相互交織的複雜地貌佔據了愛爾蘭約二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複雜的地貌使愛爾蘭的地質組成也較為複雜,土壤多為沙質、黏土或淤泥。

氣候方面,愛爾蘭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度變化不明顯,冬季平均氣溫約在4~7℃,夏季平均氣溫約在14~16℃。獨特的氣候條件,使愛爾蘭全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下雨,存在光照不足,洪澇災害等問題。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這樣的地貌和氣候並不適宜種植生長周期長、對光照要求嚴格的穀物(如小麥、大麥)。但是對於種植土豆,這樣的條件簡直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了。土豆的生長周期短(最快兩個月即可收穫):對於土壤要求不高(鹽鹼地、沙地都可種植);畝產高於穀物(根據數據,以愛爾蘭的土地為例,每英畝可產出約6噸的土豆,而小麥則僅有1噸);土豆的莖葉能當做牲畜的飼料。

對於土地資源匱乏的愛爾蘭農民,種植土豆似乎成為了他們填飽肚子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從1965年開始,土豆就已經成為愛爾蘭主要的糧食了。到了1845年,愛爾蘭的土豆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200萬英畝,大約有300萬的農民依靠種植土豆維持生計,而當時愛爾蘭的總人口數量也不過817.5萬。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多虧了土豆,困擾愛爾蘭人的饑荒消失了,土豆從此榮升為愛爾蘭人的「耶穌」,為愛爾蘭人口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 幸福的生活在1845年戛然而止了,一種可怕的病菌席捲了愛爾蘭,這種病菌不僅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還間接導致了愛爾蘭人向美國的大規模移民。


二. 黴菌病不僅「撂倒了」土豆,還把愛爾蘭人帶到了美國

饑荒在愛爾蘭的歷史上並不少見,但是若論影響最大的一次,還要數1845-1849年的那場大饑荒。

當時,一種叫「馬鈴薯晚疫病」的黴菌病席捲了歐洲,這種病菌的繁殖能力極強,破壞力巨大。土豆植株一旦感染,就會全株腐爛,土壤也會受到污染。這種黴菌導致歐洲各國土豆大幅度減產,但是由於其他國家除了土豆外,還有其他的穀物,所以受災情況還好一些。然而,愛爾蘭就沒那麼幸運了。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馬鈴薯晚疫病一旦感染土豆植株,會造成土豆減產或絕收

長期以土豆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愛爾蘭,早已形成了一種單一的、脆弱的糧食體系,此次土豆的大規模受災、歉收,讓絕大多數的愛爾蘭底層人民沒有糧食可吃。於是,一場由土豆引發的巨大饑荒,迅速席捲了整個愛爾蘭,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其實,僅是土豆歉收並不至於讓愛爾蘭發生如此慘重的饑荒,真正的原因還要從愛爾蘭和英國之間複雜的歷史背景說起。

  • 2.1 愛爾蘭和英國的「血海深仇」?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從1169年英國第一次入侵愛爾蘭開始,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活動就未停止過:1609-1610年,「殖民地條例」把大量厄爾斯特肥沃的土地拱手讓給殖民者;1652年,愛爾蘭大起義被鎮壓後,英國頒布了《殖民法案》,沒收了愛爾蘭約55%的土地,用於補償英國軍隊的軍餉;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受到愛爾蘭天主教徒支持的詹姆士二世失敗了,詹姆士三世即位後沒收了天主教徒五分之四的土地,並在1695年頒布法令,禁止天主教徒購買和繼承新教徒的土地;1817年,《合併法案》頒布,愛爾蘭和英國的國庫合併,愛爾蘭的國債一下從1793年的225萬英鎊飆升到1億1千3百萬英鎊。

除了經濟上的剝削,英國還對愛爾蘭的天主教徒進行壓迫。由於英國是新教國家,而愛爾蘭人75%都是天主教徒,所以為了徹底征服愛爾蘭,英國對愛爾蘭的天主教徒進行了政治和宗教的雙重壓迫。當時的愛爾蘭天主教徒,不管是否是貴族,都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能擔任市政官員;不能攜帶、保存槍支彈藥,違者需繳納罰款並被監禁;不能接受教育;不能購買土地,天主教徒死後,其長子若想繼承全部土地,必須信奉新教,否則所有土地必須均分;抓捕一名天主教主教即可獲得50英鎊的賞金…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一連串的殖民手段,使愛爾蘭人失去了大量賴以為生的土地,很多人淪為佃農。同時,隨著養羊業的興盛,大部分耕地被種上了牧草,耕地面積進一步縮減。等到了1841年時,大部分佃農只能租種不到兩英畝的土地。同時,為了擺脫迫害,大部分的天主教徒不得不改信新教。

英國殖民者對待愛爾蘭人民沒有一點紳士風度而言,他們像餓狼一樣恨不得啃光愛爾蘭的每一寸骨肉,而愛爾蘭人對英國的仇視和敵意也從未消退過,一直伺機而動想要擺脫英國的控制。因此,在這樣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大饑荒開始後,英國對愛爾蘭的救濟政策不僅沒有有效地抑制饑荒,還是災情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 2.2 是「天災」,還是「人禍」?英國的救濟,讓愛爾蘭大饑荒愈演愈烈

托利黨執政時期的救濟政策:1845年10月,愛爾蘭土豆受災嚴重的消息傳到英國時,而英國的主流輿論竟宣稱:這場災難是上帝對愛爾蘭無憂無慮得生活的警告和懲罰,是愛爾蘭人信奉天主教的罪惡後果。英國首相羅伯特·皮爾認為想要解決愛爾蘭饑荒問題,必須取消對進口的阻礙,將廉價的美國玉米引入愛爾蘭,代替馬鈴薯作為主食。

以羅伯特·皮爾為首的英國內閣迅速啟動救濟計劃:用籌集到的救濟金購買食物,再轉賣或免費送給受災群眾;說服愛爾蘭地主為無地的災民提供就業機會;在愛爾蘭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街頭的大饑荒紀念雕塑

短期內,這套救濟方案確實使災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由於實施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漏洞(比如如何區分哪些災民可以得到救濟、大地主階級不配合、公共建設混亂),使得這套方案僅能節燃眉之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並且在饑荒期間英國也沒有停止對愛爾蘭的剝削: 根據數據統計,在1845年11月-1846年2月受災期間,大約有價值200萬英鎊的大麥、小麥、燕麥等穀物從愛爾蘭運往英國;而英國政府撥給愛爾蘭的救濟款僅有10萬英鎊。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圖 羅伯特·皮爾

輝格黨執政時期的救災政策:1846年,羅伯特·皮爾卸任,輝格黨上台。同年,困擾愛爾蘭的土豆黴菌病再一次出現,並且較1845年更為嚴重,損失了75%的土豆收成,人們幾乎沒有糧食。於此同時,歐洲各地也遭受著普遍的貧困。

英國殖民政府對愛爾蘭制定了新的救濟政策:一、繼續開展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二、政府停止從國外進口食物,但不干涉私下的供求關係。對於這兩則救濟政策,特里夫利安是這樣解釋的:強制工程區負擔基礎建設的公費支出能夠避免饑荒期間出現腐敗;停止糧食進口可以激發愛爾蘭人的奮鬥精神,避免他們在饑荒年份產生對政府的依賴。但是,實際上這些救濟政策不過是為了避免使英國受到愛爾蘭饑荒的影響。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愛爾蘭大饑荒油畫作品

新政沒有起到一丁點的救濟作用,然而讓饑荒進一步惡化,所有的慈善救濟機構也都無力援助。屋漏偏逢連陰雨,愛爾蘭的地主們也進來「參合一腳」,因為連年歉收,地主們收不到佃戶的地租,不想替佃戶交稅的地租,便提出驅逐沒有土地的佃戶。愛爾蘭在「天災」和「人禍」面前幾乎全盤崩潰,在大饑荒期間,大約有100萬的人口死於飢餓或疾病。

  • 2.3 移民美國,做異國他鄉的「下等人」

大饑荒對愛爾蘭人的沉重打擊,讓大部分人民選擇移民海外討生活。1845-1849的大饑荒時期,大約有100萬的愛爾蘭人選擇移民。其中,91.4萬的愛爾蘭人移民去了美洲,還有一小部分去了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大饑荒期間移民的愛爾蘭人並不是第一批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早在18世紀,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愛爾蘭人移民到美洲,在1845年大饑荒開始前的十年里,也有70餘萬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接受過教育,擁有資本,生存在美國的「上層社會」。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圖 地獄廚房 早年間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島的貧民窟,主要是愛爾蘭裔聚集區,以骯髒、落後、犯罪率高著稱

然而,大饑荒期間移民過去的愛爾蘭人大多是來自貧困地區的災民,他們缺乏在城市陌生的技能,沒有土地資本。絕大多數的愛爾蘭移民只能集中生活在城市的貧民區,從事報酬低、危險、骯髒的工作。因為生存環境惡劣,愛爾蘭聚集區的疾病、霍亂、肺病、精神病、鬥毆、犯罪、酗酒等現象也是最為嚴重的。當時,大部分愛爾蘭移民的處境甚至連黑人都不如。

一枚土豆引發的人口大遷徙,19世紀的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移民美國?

圖 《布魯克林》 講述了以為愛爾蘭姑娘移民美國的故事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濟建設的大潮興起,給愛爾蘭移民提供了翻身的機會:愛爾蘭移民參與到公路、鐵路等工程建設中;利用世世代代傳承的農夫技能,壟斷了城市客棧、租車行的馬夫工作,開設肉鋪、木工、魔方等小作坊。通過努力,這一代愛爾蘭移民的後裔逐漸擺脫了「下等人」的地位,以平等的身份真正融入到了美國社會。

經過數百年的血統融合,愛爾蘭裔美國人已經成為即德裔美國人之後,美國的第二大族群。在同化的進程中,雖然存在和美國主流社會的矛盾衝突,比如和黑人族群間的對立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愛爾蘭裔確實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誰又能想到,導致這一切的竟然是一顆小小的土豆呢?

文章版權歸@每天一點冷芝士所有,歡迎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