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向金稱臣,為何東晉不向後趙稱臣?
有人說:如果評價最沒有骨氣的王朝,南宋應該上榜,與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後晉一樣遺臭萬年。上榜的理由是:作為中原人,佔據半壁江山後,不思進取,反而向北方王朝稱臣。稱臣就算了,竟然亂認乾親戚。
晉高祖石敬瑭除了割讓幽雲十六州,還認比自己還小11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做乾爹,乾爹干奶奶的亂叫一通。宋高宗趙構也不遑多讓,向金朝皇帝稱臣。到了宋孝宗趙眘時,與金朝簽訂《隆興和議》,對金不稱臣,改稱叔父。宋寧宗時的《嘉興和議》,對已明顯走下坡路的金朝改稱伯父,一副奴顏婢膝的醜陋嘴臉。這還不包括南宋每年送給金朝大量的財物。南宋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穩住金朝,不要南下攻宋,保住江南小朝廷。
歷史還有一個與南宋非常相似的王朝——東晉。
晉朝和宋朝的相似度很高:1、二者都是篡位建立的。2、二者都定都於河南(西晉定都洛陽,北宋定都開封)。3、二者都是先滅蜀(蜀漢實為西晉所滅)後滅吳(南唐)。4、北方王朝南下滅掉西晉、北宋,王朝宗室在南方再建王朝,司馬睿建立東晉,趙構建立南宋。5、二者在立國之初,都有一個北伐受阻導致失敗的悲劇英雄:東晉祖逖、南宋岳飛。
要說兩個偏安王朝的不同點,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對北方王朝的態度。南宋向金稱臣,稱侄、納貢,這些在東晉都是看不到的。換言之,東晉的骨頭比南宋硬。
清朝有個著名的歷史學家錢大昕,他曾經因此事猛烈批判過南宋。錢大昕說看看人家東晉,同樣據守江南半壁,江山穩固,還能經常北伐取得勝利。再看看南宋,稱臣稱侄,簡直就是恬不知恥!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先從地盤的角度看。南宋初期,金軍重點追殺趙構,渡過長江,殺到浙江,逼得趙構下海。但在西線的秦嶺一帶戰場,吳玠、吳璘兄弟在和尚原之戰不惜代價頂住金軍的狂攻,守住四川。如果金軍攻下四川,再順江取江東,趙構沒地方蹦躂了。
而東晉,建立之初,四川雖為李氏割據,建立了成漢。但成漢的地盤並不大,三國蜀漢中的南中(晉稱寧州),則由東晉控制。成漢並沒有實力在西線給東晉製造麻煩,所以東晉可以集中在東線對付崛起的後趙。
公元318年,司馬睿稱帝之時,東晉的地盤是非常大的。不說長江以南,就是長江以北,東晉佔據兗州、徐州、豫州、荊州、梁州(陝西省東南部、湖北省西北部)。
當然,後趙主石勒不斷南下擴張,東晉在黃河流域的地盤也不斷向南收縮。公元333年,東晉丟掉淮河以北所有土地,淮河重鎮壽陽也被後趙奪走,後趙佔了淮河南岸一塊地盤。同時,成漢搶走了東晉的寧州,地盤基本複製蜀漢(公元347年,東晉滅成漢)。
這一年,可以說是東晉疆域最小的時候。即使如此,東晉依然對後趙態度強硬。這一年初,石勒派人來到建康,想與東晉建立友好的關係。沒想到東晉都沒拿正眼瞧石勒一眼,下令把石勒送來的財物,全部燒掉!為此,宋末元初的史學家胡三省大呼痛快,說東晉君臣雖然沒有報西晉滅亡之仇,但燒其幣,足為揚眉吐氣也。南宋倒想燒金朝的財物,金朝也不會給。在金朝看來,只有南宋大侄子向自己納幣,哪有自己倒貼錢的道理。
南宋史學家袁燮一提到這事,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自設一問,問東晉為何膽子這麼大?然後回答:東晉敢燒北方強敵的財物,是因為東晉雖弱,但面對強敵,東晉君臣都有復仇之志,上下其心,才能保住江東。再看看南宋,主和派明顯上風,連皇帝都是主和派,主戰派沒多少市場。只不過袁燮是南宋人,不方便罵南宋。
東晉是士族聯合執政的王朝,有時要照顧士家大族的利益。但在北伐的態度上,卻沒有什麼堅定的主和派,必要時該打就打。尤其是從北方南下的士族,為了能讓南方本土士族尊重自己,謀取家族利益,往往會選擇北伐。比如荊州刺史庾亮,他就準備出兵十萬進攻後趙,只不過朝廷認為時機未到,沒有同意。而庾亮之羽翼卻堅決北伐,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之後的桓溫三次北伐,且不說北伐成績如何,至少這份膽氣,是南宋君臣不具備的。劉裕更不用說了,率晉軍滅南燕、滅後秦,把北魏嚇個半死。
就東晉與南宋疆域強盛時來說,雙方是差不多的。二者基本上都割據於淮河、秦嶺以南,只不過東晉定都南京,南宋定行都於杭州。不過,東晉在淮河、秦嶺以北也經常佔有地盤,最盛時以黃河為界,與北魏對峙。讓南宋與金朝在黃河對峙?也就想想而已。
當然,如果要為南宋辯護的話,有一點優勢,是東晉具備而南宋不具備的。什麼呢?南宋面對的只有一個對手——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朝發家於東北,滅遼、北宋後,佔據著東北與中原,戰爭發動能力非常強大。由於北方只有金朝一個王朝(偏安河西的西夏不算),這就意味著北方形勢比較穩定。金朝可以利用自己控制的北方資源南下攻宋。
東晉最大的幸運,則是北方形勢混亂,形成五胡十六國。北方先是前趙(後改國號漢)滅西晉,然後是後趙滅前趙。後趙最強盛時,北不過遼東,西不包括河西。而金朝除了沒有佔據河西(西夏),其他的都佔了。後趙統一北方後不過二十年,公元350年又崩潰了。然後是冉魏與入關的前燕大戰於中原,苻氏割據於關中。公元370年,前秦滅前燕、代、前涼,統一北方,還攻下東晉的四川。
前秦看似非常大,但內部形勢非常不穩,慕容垂與姚萇兩大梟雄時刻準備掀翻苻堅。淝水之戰,前秦慘敗後,北方的統治隨即瓦解。中原再次恢復涼(後涼及諸涼)、秦(後秦及諸秦)、燕(後燕及諸燕)三強並立的局面。
北方走馬燈式的換王朝,客觀上減輕了東晉承受的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不過,對南宋來說這個劣勢,也不是南宋當軟骨頭的理由。到了南北朝時,北魏的綜合國力不遜於金朝,而類似南宋的宋、齊、梁面對北魏,絲毫不怵,更不要說稱臣納貢亂認干叔父了。就是南朝最弱小的陳朝,面對強大的北齊、北周,選擇也是那個字——打!
打不過另說,至少他們有這個勇氣。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西夏國號「夏」來自於夏州,夏州在哪?
※除了南京與武昌,三國時東吳還曾在哪裡建都?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