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黃芩湯病機、方證探析

黃芩湯病機、方證探析

黃芩湯主治太陽、少陽合病導致的下利,主要功效為清熱止痢,主治為泄瀉或痢疾,表現為身熱不惡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黃,脈弦數。若患者本具有黃芩湯證又兼有嘔,則加半夏降逆止嘔,生薑溫胃散寒止嘔。《醫宗金鑒》曰: 「太陽、少陽合病,謂太陽發熱、惡寒,與少陽寒熱往來等證並見也。若表邪盛,肢節煩疼,則宜與柴胡桂枝湯,兩解其表矣。今里熱盛而自下利,則當與黃芩湯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嘔者,更加半夏、生薑,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患者邪在太陽,太陽未罷傳至少陽,少陽有邪,則口苦、咽干、兩肋下疼痛等癥狀出現。此為太陽表證不解,邪聚於少陽,少陽為半表半里之所,故有往來寒熱,口苦等癥狀。少陽有熱,熱邪不解,別走大腸而為利,治以黃芩湯,清少陽之熱。重用黃芩,以黃芩為君,清肝膽熱,熱去則利止。

REF曹正同,李楠,林昌松,姜玉寶.從黃芩湯的演變看《傷寒論》的編寫原則[J].河南中醫,2016,36(12):2051-2053.

黃芩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陽少陽合病,少陽邪熱下注腸道的熱利之方。《傷寒論》第172 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其病機為少陽膽熱乘太陰脾土。本方之中黃芩苦寒入少陽而清泄少陽膽火,芍藥苦平能疏肝氣而泄膽之鬱火,甘草、大棗以調和脾胃之營衛,黃芩湯功用是苦寒清熱,堅陰止利。《醫方集解》稱此方為「萬世治痢之祖方」。曹穎甫在《傷寒發微》一書中註解此方之時有云:「不用四逆、理中以祛寒,不用五苓以利水,此不治利而精於治利者也。」《濟生拔萃方》曰:「本方治泄痢腹痛,或里急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及下痢膿血稠粘。」《類聚方廣義》中也說到此方為:「治痢疾發熱腹痛,心下痞,里急後重,便膿血者。」故黃芩湯主要治療腹痛伴有里急後重,下利赤白,可並見口乾苦,頭眩暈等膽火偏熾之證。

REF朱治銘,蔣小敏.《傷寒論》中熱利三方的辨證施治[J].江西中醫藥,2016,47(05):23-24.

既謂黃芩湯為少陽主方之一,然條文不見「口苦、咽干、目眩」等,反見「嘔、利」,乃因少陽病有二...一為少陽氣弱受郁,一為少陽火盛而逆。此少陽受郁,乃少陽氣不發之謂,氣不發則津不行。韓紹康《論三焦》曰:「足少陽膽……主精液之行。」故少陽氣鬱可見各部失之澤潤之象而見口苦、咽干、目眩。而少陽火逆者,乃少陽氣過於盛壯乃至四處奔突而成實火,葉天士有「冰堅地燥」之語,《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由此可見有陰質而無氣推動,則陰質不能流布行濡養之功,而氣盛雖耗氣但津可流,只是氣過盛則成推盪之勢而為害也,反見上衝下迫,滲灌於表之津液反少。總言之,氣弱而郁猶冰結而燥,火盛則氣涌迫津郁則燥,為口苦咽干,迫則不固,為嘔為利。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曰:「少陽居表裡之間,視陽明為深,其熱氣尤易內侵,是以太陽與少陽合病亦自下利……夫熱氣內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里亦法所不易矣。」王孟英《溫熱經緯》注黃芩湯條曰:「少陽膽木,挾火披猖,嘔是上沖,利是下迫,何必中虛始利,飲聚而嘔乎?半夏、生薑專開飲結,如其熱熾,宜易連茹。」不難看出,此二家均將此腸胃不固之見症歸結於少陽火熱為患。又觀《傷寒論》333 條曰:「傷寒脈遲六七日,反與黃芩湯欲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又可佐證黃芩湯確為里熱而設。

用黃芩湯須將其與小柴胡湯辨別開,因二方所主證均為少陽病,均可見弦脈。若但見弦脈輒用小柴胡易犯虛虛實實之誤。從脈象言,黃芩湯主火盛,故脈見浮弦或兼見躁數,小柴胡湯主氣弱而郁,故脈見弦細或兼見弱澀。又,黃芩湯所主證可見口渴、口不渴,其人津液充實常不見口渴,舌多見紅,而小柴胡湯所主證常見口乾而苦,舌不紅

REF陳敏妃,李華峰,許志良.黃芩湯病機初探[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40(12):926-927 931.

整理丨菟絲子

圖片丨@虞美人-2016

★版權聲明★

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

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樸實與厚度 的精彩文章:

桂枝甘草湯方義及應用

TAG:樸實與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