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王朗不顧已經是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王朗與諸葛亮挑起舌戰,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自馬背上摔死。這個演義橋段,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那麼,這位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在真實歷史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1、尊師重孝
早年,王朗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任命為郎中。楊賜去世後,王朗棄官服喪。服喪期間,王朗拒絕了官府徵召之命。
按照古人的傳統,父母去世,兒子應該服喪守孝。但楊賜是王朗的老師,而非父母,王朗本來可以不用服喪守孝,但他卻執意服喪守孝,連錯過出仕當官的機會也在所不惜,這體現了王朗的尊師重孝品質。
2、盡忠職守
為楊賜服喪守孝期滿,徐州刺史陶謙舉薦王朗為茂才,任徐州治中從事。
這個時候,地方諸侯各自為政,基本上沒人願意向朝廷納貢。但王朗卻建議陶謙應該派人向漢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陶謙聽從了王朗的建議,命趙昱帶奏章去長安。許久沒有受到地方進貢的漢獻帝接到奏章,自然是驚喜交加,立刻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任命王朗為會稽太守。
成為會稽太守後,王朗勤政愛民,頗得當地百姓愛戴。但好景不長,建安元年,孫策率軍渡過浙江,準備攻打會稽郡。
時任會稽郡功曹的虞翻勸王郎說:「孫策善於用兵,不如先躲避一下他的銳氣。」王朗不聽,發兵據守固陵,抵抗孫策,令孫策幾次渡水作戰都未能取勝。後來,孫策採納了他的叔父孫靜的計策,偷偷從查瀆繞道王朗守軍的後方,突襲高遷屯,王朗這才敗下陣來,不得已之下才向孫策投降。
守會稽,王朗雖敗,卻沒有像豫章太守華歆那樣直接投降,這一方面說明王朗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面則說明,王朗是一位盡忠職守的人。
3、有情有義
孫策知道王朗投降是迫不得已,是假投降,故而也不給王朗好臉色看,更不會讓王朗的生活過得舒坦。
但即便生活再如何窮困潦倒、朝不保夕,王朗仍然不屈不饒,絕不向孫策低頭。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王朗還想法設法去周濟自己曾經的部下及其家小,很有情義。
王朗有義,還體現在保全劉陽的家人上。
劉陽是名士,王朗少年時就與劉陽有交往。劉陽曾擔任過莒縣令,他認為,漢室漸衰,而曹操有雄才,必將亂漢,所以準備殺了曹操以絕禍根,但事情沒有成功。
曹操稱霸一方後,劉陽已經去世,於是就派人去搜捕劉陽的兒子。王朗見劉陽的兒子驚恐萬分,走投無路,冒險將他藏匿在自己家裡好幾年。後來,王朗從孫策那裡返回朝廷,又多次去向曹操求情,曹操這才答應不再追查劉陽的兒子,劉陽的家門這才得以保全。
4、勤政愛民
我們之前提到過,在任會稽太守時王朗就很愛民,頗得當地百姓的愛戴。不僅如此,在回到朝廷之後,王朗也做過許多愛民的舉動。
回到朝廷後,王朗曾一度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與鍾繇共同執掌刑罰。王朗與鍾繇都以治獄見稱,但鍾繇的執法嚴明,而王朗執法卻講求寬恕,罪疑從輕,與鍾繇形成互補,頗受時人稱讚。
曹魏立國後,魏文帝曹丕遷任王朗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魏明帝曹睿繼位後,王朗代華歆為司徒,進封蘭陵侯。
魏文帝執政期間,王朗多次規勸曹丕應該勤政愛民。延康元年,曹丕剛繼任魏王,王朗進言勸曹丕減輕刑獄,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同時,針對曹丕喜歡外出遊獵的問題,王朗也提出規勸,從而幫助曹丕改了半夜才回宮的毛病。
魏明帝曹睿繼位後,大量興修宮室,又命王朗前去鄴城視察文昭甄皇后的陵墓。途中,王朗見百姓生活困難,於是上疏勸諫曹睿緩建宮殿、勤儉節約、體恤民生、減輕徭役。
5、頗有見識
黃初二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曹魏陣營內有人認為,應該舉兵支援東吳,並一舉吞滅蜀漢。但王朗認為,一方面,當時經常下雨,不利於行軍;另一方面,應該等待吳蜀兩軍相持不下時再出兵支持,並派持重的將領攻蜀軍要害之處,如此才能一舉而決。
王朗的這個看法,應該說是很有見識的。 首先,東吳當時雖然向曹魏稱臣,是曹魏的屬藩,但實際上,東吳只是名義上向曹魏稱臣,說白了是互相利用而已,並非真正臣服於曹魏。其次,戰國時期,魏國派龐涓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孫臏主張應該先等到韓、魏打到精疲力竭時,齊國才可以出兵救援韓國。而王朗的這個主張,與孫臏主張的非常相似。
除此之外,王朗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一生中校注了不少儒家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他的兒子王肅後來校注了《尚書》、《詩》、《論語》、《左傳》等,在晉代被列為學官,史稱「王學」,盛行一時。
總之,歷史上真實的王朗,是一位能尊師重孝、有情有義、盡忠職守、勤政愛民、學識淵博、頗有見識的人,是一位「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曹植對王朗的評價)的人,是「一代之偉人」(曹丕對王朗的評價),是「一時之俊偉」(陳壽對王朗的評價),而非是諸葛亮所謂的「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的人,更不是諸葛亮三言兩語就能輕易罵死的人。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