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內勁怎麼練?王宗岳《太極拳論》集解11

內勁怎麼練?王宗岳《太極拳論》集解11

內勁怎麼練?

一一王宗岳《太極拳論》集解(十一)

李新方

【原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香。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解曰】內勁,不僅太極拳,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共同追求,但又好像很神秘,許多人追尋了多年還是找不到,更不知道究竟怎麼練,其實,王宗岳先師早就把心法秘訣傳給你了:「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具體的練法是,用意輕鬆地領起精神,神貫於頂,氣沉於下,脊骨節節上拔,節節松沉,上下一氣貫串,八面支撐。

講到氣,一般有三個基本概念。氣,《說文解字》云:「氣,雲氣也」,即空氣,也就是呼吸之氣,現在講的有氧運動、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練的都是這個氣,古人也有練吐納功的,都屬於較低的層次。

氣,是水谷精微之氣,即飲食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營養物質,也就是現在講營養學所研究的,不論練什麼功夫,即使辟穀,也不可能總也一點東西不吃,但這不是我們太極拳人研究的重點。

炁,是先天真氣,生命活動的能量,是一切內功(氣功)修鍊的重點。但在實練功中,只能三種氣同煉,故曰混元氣。也有認為,混元氣是指元氣、元精、元神混而為一的,都對。

武林中有句話:「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但練成丹田混元氣並不容易,即使練成後也會很快耗散。是故太極拳練氣的重點,不是氣或氣,也不是炁,而是機,機是氣的最高層次,得一而萬事畢,這裡只一筆帶過,待後面經典原文提到時再深入探討。

因為炁,也叫做丹,故對產生丹的所在叫做丹田。丹田,古人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頂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後丹田之說。上丹田的前丹田為祖竅,後丹田為玉枕,頂丹田為泥丸。中丹田的前丹田為膻中,後丹田為夾脊。下丹田的前丹田為關元(或氣海),後丹田為命門。底丹田為尾閭,或稱海底,也有認為是會陰,或湧泉的。

各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主要是因為門派不同,修鍊的重點不同,每個丹田(部位)的修鍊各有不同的內功效應,故又有全身無處不丹田之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執丹田為某一個點,或某種形態的器官,曾有人尋找丹田的解剖形態,結果什麼也沒找到,實際上丹田只是產生生命活動能量的某個空間範圍。

虛領頂勁的「頂」,指的就是頂丹田,即泥丸。《黃庭經·內景經》云:「泥丸百節皆有神」。醫家亦云:「頭者精明之府」(《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腦為髓之海」(《靈樞經·海論》),「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而太極拳是以練意為主的武術,故將頂丹田之修鍊放在首要位置。

下丹田是關元,是氣海?還是命門?如果執丹田為某個點,就著相了。上丹田以練神為主,下丹田以練氣為主,都只是一個空間範圍,下丹田在腹腰之間,其中包括尾閭,而氣沉丹田的關鍵就在於尾閭正中。

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丹田修鍊方法,與外家拳的扎桶子,閉氣、排打明顯不同,是腹內松靜與神氣鼓盪的辯證統一,並要求精神內斂,直養其氣而無害,內則氣斂入骨,外則氣勢騰挪,故能達到全身無處不丹田,挨何處何處可擊的上乘功夫。

不偏不倚,典出朱熹《四書集注·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實際上,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已經包括了太極拳立身中正安舒等多方面要求,然而人們很難對立身中正達到準確的理解,故特別指出了偏倚不是中正。至今,太極拳人中還有中正之偏、斜中寓正等說法,這當然也是一種善方便,讀此,可知決非太極拳的本來之義,按照這種練法是不可能達到上乘功夫的。

偏和倚,都是自身的某個部位,藉助另外的部位之力以維持衡,這種平衡是極不穩定的,往往自己就站不住,更難走化對方之力。偏是明顯看得見的立身不中正,倚則看似還算中正,但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之間則存在相互借力的問題,有一分偏倚則有一分立身不穩,轉換不靈。

忽隱忽現,是說太極拳之內勁並無具體的形狀,卻是客觀存在的,並實戰中具有不可思議的強大威力。中國傳統武術,大多都講究聽勁、借勁、化勁、發勁,如形意拳就有明勁、暗勁、化勁三步功夫之說,跤術家也常講怎麼聽勁、借勁、發勁,許多跤絆與太極拳的著勢也是相通的,只是具體方法有所不同,當然也不是忽隱忽現的。

對於真正的太極高手來說,當你想要聽他的勁卻什麼也聽不著;當你感覺他有勁,想借勁卻借不到;當你覺得聽到了勁,借到勁並向他進攻,感覺他並沒有走化,而自己卻被擊出;如果你想以靜制動,聽到了他的勁卻為時已晚。

【秘訣】提頂訣一一太極內功心法秘訣選錄之一 天垂一線系泥丸,懷抱須彌萬里山。肘膝腕踝肩胯頸,同時各向遠方牽。忽覺兩腳地心入,無限高深塞兩間。

注 [1]提頂,最早見於武禹襄《身法》。[2]泥丸,上丹田。[3]須彌山,佛家云:器世界有九山八海四大洲,而須彌為中心之山,亦名妙高,出海面三百三十六萬里。[4]兩間,天地之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太極 的精彩文章:

TAG:經典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