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藝術的天才,德意志的奠基人——腓特烈大帝
看過《銀河英雄傳說》的讀者,或許會注意到這麼一個細節,在這部作品裡,銀河帝國的統治者所居住的宮殿名為無憂宮,在這座充滿著羅馬風格的宮殿里,處處飄蕩著音樂的旋律,但又時刻瀰漫著戰爭的肅殺氛圍,優美但又肅穆。
而這其實是作者田中芳樹對歷史上無憂宮真正的建立者,德意志帝國奠基人——腓特烈二世(後人尊稱為腓特烈大帝)的致敬之筆。但他為何會用這種方式向腓特烈致敬呢?
原來腓特烈在出生之後就被他的父親,被稱為士兵國王的威廉一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成為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但不知是過於年輕未開竅,還是由於青春叛逆不願遵從父親的安排,腓特烈對軍事欠缺好感,反而是對音樂與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普魯士尚武的文化圈裡,愣是開闢出了一片文藝沙龍的格局。
但這樣的情況,在老王威廉一世看來是決不允許的,於是望子成兵的威廉採用嚴格、強硬和軍事教育來修正腓特烈的學習方向。但這種強硬的方式,最終促使腓特烈在1730年為了自己的藝術夢想和好友卡特逃往他們心中的自由國度英格蘭。但很可惜這次的王子出逃計,最後以失敗告終,而他的好友卡特則被威廉一世處決,以此警示腓特烈。
父愛有的是熱烈的,而有的則是冰冷的。威廉一世用他的父愛,為腓特烈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課。誰也不確定腓特烈當時是否有親眼看到好友卡特被處決。但是在這之後,腓特烈就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去對抗自己肩負的普魯士命運,而是選擇順應自己的命運。
自此,從前那個個性開朗活潑的腓特烈,變得沉默寡言,甚至對父親的安排無比順從,不僅開始認真學習軍事知識,哪怕威廉一世為他指定的包辦婚姻,或是安排他到當世最優秀的將領,神聖羅馬帝國元帥歐根親王的帳下觀摩學習,他都來者不拒。此刻,在威廉一世看來,是欣慰的。他喚起了兒子對軍事的認同感,將他從岔路口帶回了主路,卻不知他其實喚醒的是一個真正能夠帶領普魯士制霸德意志,影響歐洲近代史的偉大軍魂。
1740年,威廉一世離世。腓特烈二世登基,由於年輕的腓特烈自帶的濃厚文藝氣息,被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僅是一位善於文化,但不擅開疆拓土的君王。果不其然,他一登上國王的寶座,就解散了威廉一世苦心建立的巨人擲彈兵團(德國戰爭史中著名的擲彈兵團即源於此),同時命令禁止在普魯士軍中體罰士兵,但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這一系列的動作無一不顯示他的統治將是文治而非武治。但是不久之後出現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卻給現實中存在幻想的人們著實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1740年,剛剛結束對土耳其的戰爭的奧地利,國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皇帝查理六世又突然離世,使得歐洲各強國開始將目光轉移到這個龐大且鬆散的帝國,進而發動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這剛好為腓特烈所利用,通過這場戰爭,他為領地散亂,自然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極具經濟價值的西里西亞地區,同時為普魯士獲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一前一後兩次西里西亞戰爭,腓特烈皆親身領軍在戰爭中,盡顯了他的軍事才華。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雖然持續了8年,但普魯士王國卻在1745年明智的率先退出了戰爭,直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前,新獲得的西里西亞作為歐洲的紡織工業中心,每年為普魯士提供了稅入的1/4。憑藉著這寶貴的十年時間以及西里西亞的稅收,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了充實的準備。
在此期間,腓特烈對普魯士軍隊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不滿足於威廉一世時期的主抓軍事素質建設,他還首次提出了思想建設。逐步將普魯士軍隊從一支僅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改造成為一支擁有不敗「軍魂」具有強烈軍人榮譽感的百戰強軍,德國軍隊鋼鐵般的意志力與強大的榮譽感,自此奠基!
腓特烈的這種建軍思想,在18世紀中葉的歐洲,堪稱天才般的創舉。僅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為普魯士迅速建立起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鐵血軍隊。而他對軍隊的改造不僅僅局限于軍事和思想建設上,還涉及了技戰術上的改革。他在提高現有滑膛槍射擊速度的情況下,對步兵作戰編隊,根據古希臘的楔形陣,結合火器發明了斜行戰鬥序列。
同時腓特烈高度重視各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首創了騎炮兵這一獨創性兵種,使騎兵裝備輕型火炮,將騎兵的高速機動力與炮兵的強大火力完美融合。並在軍制改革方面,設立侍官總署與先前威廉一世建立的軍需總監部組合在一起,奠定了後來的德國總參謀部制度基礎。並將普魯士的軍事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真正確立了全民皆兵的國防動員體系。
在做完這一系列的改革之後,隨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的結束,腓特烈選擇與英國交好,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但這觸怒了正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波旁王朝。而奧地利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這位腓特烈的表妹,從來也沒有忘記被普魯士奪取的西里西亞,為此她的首相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糾結歐陸主要國家力量,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
具有敏銳洞察力的腓特烈,在看清愈發嚴峻的歐陸形勢後,決定與其坐等戰爭降臨,不如對奧地利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不僅打進了薩克森王國(奧地利的堅定支持者),之後還與當時的歐陸三強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組成的聯盟連續作戰。以當時普魯士和反普聯盟的實力來看,在軍力上普魯士與聯盟的對比是1:3,而總人口數的對比更是達到了1:20。
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腓特烈運用他的軍事天才和政治天賦,經過7年大戰,幾次將面臨亡國邊緣的普魯士從危難中拯救了回來,不僅保住了西里西亞,還為他個人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魯士自此一躍成為歐洲五巨頭(其餘四國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一。在群雄環伺的艱難環境下創建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家。
為緩解奧地利對西里西亞的領土訴求,在腓特烈的倡議下(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並在之後開展了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戰爭。腓特烈運用了高超的政治能力將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普魯士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獲得的領土雖然最小,但確實普魯士最為需要的地區,有效的減輕了普魯士的地緣壓力。
在獲得一系列軍事上成就的腓特烈,對自小就喜愛的藝術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對所有藝術都感興趣,甚至自己起草設計了波茨坦的無憂宮,並聘請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興建。他收有很多名畫,吹得一口好長笛並經常自己作曲。作為歐洲開明專制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腓特烈的統治時期,普魯士的文化藝術得到極大的發展。
由於腓特烈信奉「強權即公理」的信條,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國力迅速上升,在很短時間內便躍居歐洲強國之列。如果腓特烈的統治能夠再多那麼幾年,或許這位建造了無憂宮,充滿藝術氣息的戰爭天才就可以與法國大革命中崛起的拿破崙一較高下了,但可惜他沒能等到那個時候。 1786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3年,腓特烈去世,在他統治普魯士的46年里,普魯士的領土擴大了1.6倍,人口也由300萬增至500萬。普魯士的迅速崛起,為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的統一和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