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李白身世之謎之十一:《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是偽作

李白身世之謎之十一:《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是偽作

李白身世之謎之十一:《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是偽作

文:枯木

上文對關於李白記錄的「四序」、「四碑」、「一表」的真偽進行探討,應該說除李華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並序》和魏顥的《李翰林集序》之外,即便是內容有所出入,然而也是有據而作,而李華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並序》真偽存疑,因為極其簡潔,不太符合古代墓志銘的慣有行文舊例,在李白卒年沒有明確證據推翻之前,暫時擱置。

本文我們來探討魏顥《李翰林集序》,並且對李白贈送給魏顥的詩詞《宋魏萬之京》和魏顥回贈的《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進行探究,在筆者深思熟慮,並且對李白的詩詞風格以及魏顥文章內容分析後,得出結論,魏顥的所謂和李白的詩詞交往全是他自己的偽作,而關於和李白的交往也是真假交錯,下面我們就詳細探討。

魏顥,原名魏萬,生卒年不詳,魏郡聊攝城人,後居住在王屋山,號王屋山人,改名魏顥,和詩人李頎有交往,從詩詞中稱呼李白為「翰林伯」,可以判斷出生年代大致在唐玄宗開元年間(730年前後)。

遍翻歷代關於李白的研究,很少有對魏顥的《李翰林集序》提出異議的,原因在於,魏顥和李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年齡比李白小一輩,著述《李翰林集序》時間又是李白去世前後,再加上著名詩人李頎《送魏萬之京》詩詞贈送,因而後人認為作偽的可能性很低。

然而也有對魏顥的文章質疑的,清代注釋李白詩集的學者王琦,對魏顥的《李翰林集序》表示懷疑,王琦云:「是篇鉤章棘句,期期不易讀,度其闕文偽字必多。若筆體如是,太白『必著大名於天下』之語,毋乃為不虞之褒乎?,認為魏顥關於李白的文章文辭艱澀,不流暢,可能有缺失的文字和傳抄的錯別字,然而也並沒有認為此文為偽作。

依筆者來看,魏顥的《李翰林集序》確實是其所作,並非偽作,然而其內容卻值得商榷,其原因在於魏顥所謂的李白贈送給他的詩詞《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是偽作,因而才讓我懷疑魏顥的集序也是虛假內容,並且魏顥的文章漏洞百出,事實絕非如其所說。原因何在,下面我們就一一論述。

一、《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詞並非李白所作

由於這篇詩文太長,限於篇幅,我這裡就不全篇抄錄,然而,大家有興趣可以閱讀一下,並且和李白其他的所有詩詞歌賦做一對比,就會發現該詩詞絕非李白的風格。

1、從內容來看,全文近一千字,幾乎全是魏萬(魏顥)個人的傳記和遊記記錄流水賬。

諸如第一段寫魏萬的籍貫和少年如何優異,第二段寫魏萬從汴水至吳越尋訪李白沿途見聞,第三段寫寫魏萬乘興游台、越之事,第四段寫從台州泛海至永嘉,遍游縉雲、金華、桐廬諸多名勝紀實,第五段描寫從姑蘇至廣陵和詩人相見,第六段寫李白如何依依惜別之情。

這種遊記類的詩文,一般是自己確有感觸,描寫見聞,才能寫的出,而通觀李白的遊記詩詞,就拿《夢遊天姥吟離別》來說,因為沒有去過,也不會詳細寫,而是用奇幻的傳說,瑰麗的色彩來渲染,極盡想像和誇張。而這篇遊記,完全像是魏萬自己在描述,李白純粹作為記錄者而已,一點也沒有慣有的發揮。

再說如此長的篇幅和內容,以李白的豪爽性格,能不能聽完魏顥的陳述還兩說,即便是聽完,把沿途的詳細細節能不能全記下來並寫出來,這需要耐心。況且一個素昧平生的晚輩,上來就給別人說他自己少年時期是多麼優秀,「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自比魯仲連,您想真正有才華的誰會這麼不謙虛?李白寫自己也不過「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而不敢說「揮筆如振綺」,而且他說了李白也全信了,並且還給他寫到詩章里?通觀李白的詩詞,魏萬是唯一一位!

2、風格完全不對

李白創作的所有長詩,包括古風和樂府,風格無不是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詞,全文堆詞疊句,缺乏神采,雕鑿痕迹非常明顯,完全沒有李白一氣呵成的氣韻。

從題材上來說,李白的長詩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率性而為,很少有一首長詩是從頭到尾都是一成不變,而都是長短結合,富有韻律,朗朗上口,諸如《夢遊天姥吟離別》四、五、七、九言縱橫交錯,瑰麗奇幻;《將進酒》三五七言豪氣十足;《悲歌行》、《梁園吟》、《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也是三五七言交錯使用,就拿《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中規中矩的五言來說,也是排奡縱橫,天上地下,跌宕起伏,氣勢不凡。

而反觀這篇《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全篇五言,拘泥形式,僵化古板,氣勢凝滯,文采頓失,似乎只是唐朝一般讀書人的應景詩文而已。如果說是李白的作品,就連少年時代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都不如,更別說晚年越老彌堅,真這樣,估計就連「詩仙」的稱號也值得懷疑了。

3、以二人的交情,李白會不會寫長詩給魏萬?

李白是誰?李白雖然一生坎坷,然而骨子裡睥睨一切,傲視群雄,就連比他小11歲的詩聖杜甫都不放在眼裡。杜甫的才氣世所公認,和李白並列,是李白的忠實粉絲,一生寫了十餘首詩詞給李白,其中的《飲中八仙歌》在當時就傳遍朝野。而李白呢,才回贈了兩首,第三首《戲贈杜甫》挖苦戲謔,被不少人認為是偽作,然而可以看出李白的眼界之高。

魏萬是誰?如果沒有這首詩和《李翰林集序》,估計幾乎沒有人知道魏萬是誰,唐詩裡面唯一一首和魏萬有關的的詩詞,是李頎的《送魏萬之京》,也是勸慰魏萬不要沉溺行樂,蹉跎歲月。然而魏萬竟然沒有一首詩傳世,哦,忘了,有一首,是魏萬署名贈送給李白的《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估計不是題目也很難流傳下來)。

《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詩詞也不短,300字長詩,因此這裡也不抄錄,有興趣可以自行閱讀。不過您看過後有沒有一種感覺,似乎有似曾相識的「味道」?是的,確實不錯,《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怎麼風格和手法如此相似,一樣的文采平平,僵化呆板,並且同樣的自吹自擂,只不過這篇因為是贈送給李白的,因此連帶謳歌李白和吹捧自己結合在一起,有沒有感覺有點自不量力?

諸如「君抱碧海珠,我懷藍田玉」,「雪上天台山,春逢翰林伯」,「一長復一少,相看如弟兄。」,表示李白和自己關係深厚,讚美李白用「安石重攜妓,子房空謝病」作比,估計李白看了也會不高興。李白崇拜謝東山,主要是因為謝安前半生飄逸山水,後半生為官力挽狂瀾,李白因而崇拜其才氣和政治抱負。詩詞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蜀主思孔明,晉家望安石」,「謝公不徒然,起來為蒼生」等等,然而魏萬隻看到李白的「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便用謝安攜妓遊山玩水和李白相比,豈不謬乎?如此對李白的抱負和風采不了解的庸人,李白怎麼會認為魏萬是「大人才」,並且竟然用李白的口吻評價自己「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以李白的浸淫詩詞幾十年的功力,以及閱人無數的眼力,豈不荒唐?

4、李白即便是出於友情贈詩,會不會寫這麼長的詩?

李白寫過不少長詩,大多屬於遊仙詩或者感慨的詩詞,也有贈送給權貴的詩詞,然而確實沒有如此大費周折的寫如此平庸的詩詞。如果真的對魏萬青眼有加,似乎不必來一篇千字詩文,只需要類似《贈汪倫》這樣的絕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此簡練,感情真摯,千古傳誦。亦或《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寥寥幾句,就把孟浩然一生高風亮節概括,何必舍簡就繁?豈不是蹊蹺無比?!

因而,綜上所述,《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絕非李白作品,而是魏萬自己的作品,魏顥作為李白的粉絲,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不遠千里尋找李白,這種事情可能存在,然而和李白相見與否,就很難說,至於和李白相互贈詩,就是無稽之談,畢竟詩詞放在那裡,有點文學修養的都會看出其中端倪。然而由於魏萬和李白年代相近,並且魏萬對李白也是敬仰有加,因而古人只是傳抄,然而對詩文的評價一字不提。

二、魏萬《李翰林集序》也是真假混雜

從《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是偽作,筆者聯想到,會不會《李翰林集序》也是道聽途說,真假結合「閉門造車」的文章呢?我們就再來看看《李翰林集序》的內容,其文就如王琦所言,「鉤章棘句,期期不易讀」,使得王琦都產生懷疑,李白誇獎魏萬將會著名於天下乃是「不虞之褒」。依筆者看,其中諸多關於李白的事迹也是道聽途說,牽強附會,我列舉了以下一些疑點,供大家參考:

1、李白任俠,手刃數人

唐朝是一個法律完備的朝代,李白所處的盛唐時期,法律法規非常完備,當時的法典《永徽律疏》(今稱《唐律疏議》)條文詳盡,對各種刑罰和適用對象都有一一對應描述。

諸如《唐律疏議·斗訟律》規定:「諸鬥毆殺人者,絞;以刃及故殺人者,斬;諸誤殺人者,減斗殺一等;諸以力共戲殺人者,減斗殺二等;諸過失殺傷人者,各以其狀,以贖論(謂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致;共舉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擊禽獸,以至殺傷之屬,皆是)。」,除對親屬主僕之間殺人略有減輕處罰外,一律嚴懲,試想,按照魏萬描述,李白「手刃數人」,那麼即便李白死罪難逃,也會有相應的記載,然而遍觀李白一生,只是任俠豪氣,仗劍遠遊,並無殺人一說。

那麼魏萬究竟為何這樣描述呢?其實這是源自李白的詩詞,《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而這是描寫戰國時期的俠客行為,並非李白的自述,可嘆魏萬看過後就想像成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

2、李白替友收骨,長揖韓荊州皆源自李白的詩詞

李白仗義豪俠,替友收骨,這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自己提到,李白乾謁韓荊州韓朝宗在詩詞《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中有「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並在干謁文章《與韓荊州書》流傳。而魏萬將之納入文中,並且進行適當演繹,比如說李白長揖,看到韓不飲,以為是怪罪就誤拜,結果韓責備李白無須拜只需要長揖,「讓之」,李白說喝酒就要講究禮節,於是韓荊州「大悅」。魏萬以之表明韓荊州器重李白,事實上李白在詩詞中明確說了未拜而是「長揖」,並且《與韓荊州書》文不卑不亢,既想委託韓荊州推薦,又不願意失去文人的自尊,因而不可能拜。並且韓荊州後來也未推薦李白,亦或推薦並未得到重用。但是魏萬把這個事情戲劇化,添加演繹色彩。

3、文中自吹自擂,李白對魏萬大加讚歎,並且託付魏萬照顧後人,「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無忘老夫與明月奴。」。

前面我們已經詳細分析了魏萬的詩作,只能說魏萬是一般的詩人,不可能才華橫溢,否則後世竟然連一首拿得出的詩詞都沒有,況且也沒有生平記述,更沒有業績載史,別說正規史傳資料,就連《唐才子傳》都無從提起,佚文野史更沒有記載。

從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當時已經年近花甲,一生周遊各地,閱人無數,竟然對魏萬看走眼,難道是李白年老昏花?還是魏萬空說大話,自吹自擂?我想只能是後者。

再說,按照魏萬文,和李白相見時李白尚未流放夜郎,正是名氣冠朝野,豈能見到一個素未平生並且才氣平平的後輩,就貿然託付,並且說出「無忘老夫與明月奴」這樣幼稚的話語來?就好像農民起義的陳涉一樣「苟富貴無相忘」?,假設李白真的說了,魏萬有沒有做到?事實擺在那裡,只能說明魏萬是沽名釣譽之徒,甚至都不是浪得虛名,因為他並無虛名。

況且,作為《李翰林集序》是介紹李白詩集,非要添上李白誇獎自己的話語,這是不是有點不自量力,或者難聽點是「恬不知恥」?

4、素未平生,李白就「盡出其文,命顥為集」

按照魏萬所說,李白對他「青眼有加」,於是將自己的所有文集都託付給魏萬,讓他出文集。事實真如此嗎?從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以及現有資料來看,李白一生的詩文,都是隨寫隨贈,即便是有底稿,「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看得出李白的詩作,到去世都沒有讓人作文集,而是大家傳抄,就連最後投靠自己的族叔李陽冰,他都是從眾人那裡收集的作品。因而李白對一個歲味平生的後輩,會把自己珍藏的所有文集都送給魏萬,是不是有點不太現實?

5、李白詩集有多少?

我們暫且認為李白贈送所有詩稿,真有其事,那麼有兩個疑惑,第一,魏萬拿到李白詩集,自然應該全文閱讀過,因為這和出詩集不一樣,需要查找刻板錯誤的地方修改。然而魏萬在後面卻自相矛盾,「文有差互者兩舉之。,什麼意思?就是說,「我也不知道真假對錯,因而把文字出入的地方都列舉出來,你們自己判斷哪個更好吧」,這竟然還是魏萬「沈吟累年」的結果!

第二,魏萬作為被託付人,自然應當愛惜詩集底稿,從當時來看,安史之亂尚未開始,那麼魏萬自當妥善保存,誠然,後來安史之亂,底稿毀於戰火兵燹也算是一個借口,可是文中又說,「上元末(761年),顥於絳偶然得之」,意思是魏萬在絳州(山西絳縣)又得到其他人的關於李白的詩集。這又和李白贈送魏萬「盡出其文」相矛盾。

如何解釋這種情況呢,應該這樣認為,因為李白一生著述詩作很多,當時就朝野聞名,一旦有新的詩作,就有人收集傳抄,然後裝訂,作為參考拜讀。有的人資金雄厚,就可以集結詩集,然後刊印售賣,以之牟利。從魏萬在絳州得到李白詩集,以及李陽冰收集李白詩作來看,當時李白的詩集版本比較多,各地都散落很多。當時並沒有「版權」一說,都是傳抄或者刊印,自行購買,誰刊印誰獲利,不會給李白一分報酬。

由於版本眾多,於是當時出版刊印的人們為了銷售,會以各種「噱頭」吸引人們購買。比如有的假託和詩人有交情,是詩人委託集結;有的則因為自己沒有名氣,不得不把自己的作品署名當時或者以前的著名詩人的作品,這樣對銷售有好處,這就是後來發現唐宋時期不少偽作或者後人的作品,掛名前人的原因所在。

6、文中前後矛盾,對李白並無了解

在魏萬的文中,說了李白把所有的文稿都託付給自己,後來湮失,作為借口,這個可以說得過去,可是,自己把收集到的李白詩集不同版本都刊印出來,似乎有點說不過去,除了前面所說的曾經閱讀過以外,在魏萬文中,有一句話「白未絕筆,吾其再刊」,什麼意思?就是說李白如果沒有停筆,繼續創作,那麼我會再增加詩文,繼續刊印。

這就蹊蹺了,如果說和李白有交往,即便是安史之亂,書信不容易送到,杜甫詩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是再艱難,還是會收到的,那麼委魏萬即便是記不得詩文,也應該和李白有書信來往。作為把自己所有書稿都託付的人,李白絕對會回信,也不至於讓魏萬把詩文中不同版本同時刊印,李白自己就可以指明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然而魏萬並沒有這樣做。只能說明魏萬和李白並無交往,而且對李白的情形不甚了解。

為什麼?因為魏萬寫《李翰林集序》的時候,從文中「上元末(761年)」得到詩稿,然後「沉吟累年」,「累」按照字面意思,怎麼也超過3年,那麼最早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而此時李白已經去世了(依據李華的《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並序》)。然而魏萬依然「白未絕筆」,好想是說李白依然健在,這和事實不符;倘若李華的記載是假的,李白依然活在世上,那麼魏萬自然可以去信請教詩集中的錯誤,可是魏萬也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刊印,把不同版本並列。

7、魏萬描寫李白形象過於簡略

在文中,魏萬描寫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被後世人稱之為對李白的最形象的寫真。可是,我們看到魏萬自己說和李白交往頗多,一起「自荊徂揚」遊歷,自然對李白的待人接物應該比較了解,一般行文,自然會對他人的性格和言語進行描述,可是在文中並沒有,只是一句眼睛明亮,猶如虎晴,有時冠帶,風流倜儻,似乎過於簡練,然而對李白說自己「爾後必著大名於天下」,卻記載下來,不得不令人懷疑二人是否真的交往?

筆者認為,魏萬對李白的情形根本不了解,只是作為一個李白的忠實粉絲,比杜甫有過之無不及,千里奔波,拜訪李白,幾次不遇,鍥而不捨,也算是有恆力的粉絲,恰似當今某些要見明星又見不得於是跳海的「腦殘粉」,然而魏萬則是有文學素養的「雅粉」,鍥而不捨,終於見到心目中的偶像,自然記得最清楚的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估計不一定能夠和李白飲酒交往,也許只是泛泛之交,說明崇敬的心意,禮拜自然勸勉後學,鼓勵魏萬努力,然而在魏萬那裡,卻變成了二人深交,並且說李白誇獎自己將來會成為「巨星」,這是很多粉絲都會炫耀的心理,古今皆同。

8、關於李白後代

魏萬在文中詳細描述了李白後代,這點可以作為借鑒,為什麼?因為作為一個忠實粉絲,千里奔波,不見偶像,自然四處打聽,了解李白的生活情形,因而對李白的記述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

魏萬描述李白:「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這段文字當為真實。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筆者發現有的學者,認為李白的女兒叫「明月奴」,亦或有的說叫明月,小名叫奴,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如今有的學者的古文功底真是不敢讓人恭維。其實「明月奴」是三個子女的名字,分別為李明、李月、李奴,就是如此簡單,可是偏偏有些所謂的「學者」要自找麻煩。

綜合以上辨析,因而筆者斷定,魏萬所謂的和李白的交往以及贈送詩詞皆為自我吹噓,並非真實。實際情形,應該是,魏萬確實曾經不遠千里前去拜訪李白,也許只見過一面,甚至可能並未遇上,然而後來在絳州看到李白的詩詞遺稿,便有出版詩集的想法,於是,編織了一套說辭,然後自己寫了兩篇詩詞和一篇序文,附帶把自己吹噓了半天,並且誇張的說李白把最後的詩稿都託付給自己,然後集結出版,以此來獲得名聲和售賣的利潤。

魏萬作為李白的粉絲,和當今一些粉絲略有不同,魏萬自己也是讀書人,對心目中的偶像的文采佩服的五體投地,以至於產生幻想,編織故事,羅列假象,其目的是傳播李白的詩詞,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在李白的誇譽下可以抬高聲望。雖然目的頗為自私,不過也算「雅粉」一枚。可是,魏萬的算盤打得再精,歷史還是比較客觀的,他出版的詩集並未傳世,只是留下了兩篇和李白的虛假交往的「偽詩」以及一篇序文,其他蕩然無存。

然而,魏萬的偽作,對後來研究李白還是帶來了不少困擾,諸如現在不少以噱頭著稱的自媒體,往往以李白「手刃數人」和「攜妓遠遊」來形容李白,誤導了很多不了解歷史的年輕人,還是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因此,需要指出魏萬的虛偽以及自吹自擂的實施,還原歷史真相。

(待續)

2019/7/11榆木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紫皮石斛和紫瓣石斛的辨識區別
父親節詩詞擷拾:王維的《觀別者》感人至深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