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伴都死了 莊子為什麼還能「鼓盆而歌」?

老伴都死了 莊子為什麼還能「鼓盆而歌」?

文:唐東輝

首發:騰訊道學

《蘭亭集序》曰:「『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尤其是當和自己相濡以沫一輩子的愛人離去時,悲痛之情就更加深入骨髓。然而,當莊子的老伴離開時,莊子卻「鼓盆而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死生亦大矣(資料圖 圖源網路)

南北朝時期的梁元帝認為,「莊子妻死,惠子吊之,方箕踞鼓盆而歌,豈非達乎!」(《金樓子·雜記》)將莊子的「鼓盆而歌」明確界定為曠達之舉。不過,莊子的曠達並不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無奈之舉,而是以他或者說道家的生死觀——物化——為哲理支撐的。

莊子在老伴剛剛死去的時候,也是非常難過的,「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莊子·至樂》)但是莊子馬上意識到,生死的變化就像四季的更替一樣運行不息: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至樂》)

四季更替,生死輪迴(資料圖 圖源網路)

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有形體,不只是不曾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有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生死的變化,就像四季的更替一樣,只是物化的一種表現罷了。所謂物化,簡而言之,就是物理的變化。從無氣無形無生,經過變化而有氣有形有生,又經過變化而回到無生(即死亡),物理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無論是生還是死,都只是物化的一個階段罷了。

生老病死乃人必經之路(資料圖 圖源網路)

因為生死只是物化的一個階段,所以就要順化生死,坦然地隨順生死的變化。莊子在《養生主》中講了這麼一個寓言:

老聃死了,他的弟子中,有年老的哭他,像父母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的哭他,像孩子哭自己的父母。而他的朋友秦失去弔喪,只是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就問他,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麼像這樣弔唁朋友,可以嗎?秦失說:可以。

在秦失看來,悅生惡死是違反常理的,是忘掉了人是稟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人把這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養生主》)偶然來到這世上,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偶然離開這人世,你們的老師順依而死。安於時命而順從變化,哀傷和歡樂就都不能進入心懷,古人把這叫做自然的解脫,像解除倒懸之苦一般。

莊子借秦失之口指出,生是時機,死是順化,人只有坦然地隨順生死的變化,才能解脫生死,解除倒懸之苦。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資料圖 圖源網路)

因為生死只是物化的一個階段,所以就要一死生,齊一生死。莊子在《知北游》當中說: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生是死的同類,死是生的開始,誰能知道它們的端緒!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的聚合形成生命,氣的離散便是死亡。如果死與生是同類相屬的,那麼對於死亡我又憂患什麼呢?所以萬物根本上是同一的

因為「通天下一氣」,萬物為一,所以死生為徒,生死齊一。故莊子在《齊物論》中又對人們不能齊一生死而悅生惡死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我怎麼知道貪戀活在世上不是迷惑呢?我怎麼知道厭惡死亡不是年幼流落他鄉而老大還不知回家呢?……我怎麼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會後悔當初的求生呢?

在莊子看來,「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天地》)生死存亡是一體的,是同類相屬的,因此也就沒有必要悅生而惡死。只有齊一生死,才能道通為一

既然生死只是物化的一個階段,因此也就沒有必要悅生惡死,而是要順化生死,齊一生死,所以莊子在短暫的痛苦之後,終於曠達起來:既然老伴已經安然寢卧於天地之間,如果我還嗚嗚地圍著她哭,豈不是不通曉於天命。於是莊子就停止了哭泣,鼓盆而歌之。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恭賀靈寶天尊萬壽聖誕
莊子:如何承受萬物的變化而內心不受損傷?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