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龎均論油畫技法與創新》新書出版,呈現其創作過程的思路和線索

《龎均論油畫技法與創新》新書出版,呈現其創作過程的思路和線索

2019年7月10日下午,「龎均的油畫藝術」暨《龎均論油畫技法與創新》新書出版分享會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今日藝術匯書店召開。藝術家龎均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巨德先生、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先生、今日美術館副館長:晏燕女士,就新書展開了分享與討論。

嘉賓合影留影

(從左至右:龎銚、龎綺、王志純、

劉巨德、籍虹、龎均、吳洪亮、高鵬、姚遠)

攝影:蘭紅超

藝術家龎均

攝影提供/蘭紅超

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先生

攝影提供/蘭紅超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劉巨德先生

攝影提供/蘭紅超

北京畫院副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

主持人:今日美術館學術中心 晏燕

分享會現場 攝影提供/蘭紅超

分享會現場 攝影提供/蘭紅超

關於《龎均論油畫技法與創新》

本書計劃大陸出版是從2016年策劃至2019年出版成集,前後差不多是近三年時間。

這本書涵蓋了龎均先生自1962年至2018年的重要油畫作品。精選了龎均先生近五十六年創作的不同題材共計170餘幅油畫作品。其中還有17幅素描速寫作品,一併收錄於本書中。主要是希望給讀者呈現一個可以完整欣賞龎均先生創作過程的思路和線索。

這本書中的文字有近20萬,來源於龎均先生寫於80年代末到2019年的文字書稿。裡面有龎均先生對油畫理論研究,長期教學經驗,以及多年的藝術創作實踐。

本書中還收錄了龎均先生在大陸時期創作的多幅作品以及當時創作的背景介紹,是第一次對外出版。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龎均先生不同時期作品的一個全面精簡彙集。

當然,這也來源於龎均先生的慷慨和信任提供並開放他的文獻和資料。更重要的是龎均先生不計時間和策劃編輯團隊討論才可以得以讓整本書完成。

整本書全部採用中文簡體出版,也是得到龎均先生的同意。希望更多大陸年輕讀者關注中國油畫的發展,關注民族文化的傳承。

關於藝術家介紹:

1939年 -1940年 丘堤、龎均於成都

龎均先生,油畫家。江蘇常熟人,1936年生於上海。其父龎薰琹為留學法國巴黎的油畫家,返國後於上海組織現代油畫藝術團體──決瀾社;是推動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人物。其母丘堤曾負笈東京學習油畫,為中國第一代的女油畫家。龎均先生本人1949年考入杭州藝專(現中國美術學院),師承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倪貽德、顏文樑等,1952年轉學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54年畢業。師承徐悲鴻、吳作人等前輩,引領他踏入專業創作的領域,並開闢自我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道路。至今創作已經超過70餘年。

龎薰琹全家於昆明(龎薰琹 龎均 丘堤 龎壔) 攝影 譚旦冏

龎均先生1980年移居香港,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1987年移居台灣,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至到2007年退休。從1988年起在台北創辦安康畫室至今三十餘年。授課學生達到七千餘人。

1941年開始畫父母肖像與一系列水彩畫

1949年杭州國立藝專師生照,因三次畫展經歷,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特允年僅十三歲的龎均應考,並以同等學歷入校,使得龎均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大學生。

1980年首度油畫個展於香港藝術中心

2013年元旦 安康畫室講座示範 攝影:林裕翔

2018年 一江春水千帆過 創作中, 攝影:林裕翔

關於藝術創作介紹:

龎均先生的作品,融匯了中西方的藝術思維。將中國文人畫中的寄情於景且蘊含精神性的東方哲學轉入西方油畫世界,保留油畫的濃稠特性,龎均先生的筆觸技法並非一般的塗抹式油彩,而是以律動的線條,跳動的節奏,貫穿整幅作品。透過厚實的筆觸、細膩變化的灰調子,融匯水墨畫中的溫潤,含蓄的留白意想,開拓另一個對於人生、對於自然的體悟,流穿在奔放濃烈的線條之中,賦予龎均筆下世界另一個流動的灰色詩意。

檳榔,1994 ,油彩畫布,60.6cm×72.7cm

有「油畫界的齊白石」之稱的龎均,十分擅於利用灰色調錶達油畫獨有的意境,喜愛古典音樂的他,常常以音樂的旋律及節奏引領作畫的筆觸。而今已過耄耋之年,龎均依舊享受自己畫畫的過程,並坦言不想留遺憾「在還活著的時候,我想畫的畫,就一定要去畫」。

線條,2006,油彩畫布,175cm×175cm

可貴的探索方向與熱情

文/邵大箴

很高興地閱讀龎均君的論著《油畫技法創新論》。把寫意性與中國油畫的創新聯繫起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非常有意思的論題,也是非常吸引藝術界人士關注的論題。近數十年來,投身於油畫創作的許多藝術家興奮而苦悶地思考過這個課題,並在實踐上做過一些成功的和失敗的試驗。一些從事中國畫創作的藝術家,也從自己的角度關注過和關注著這個課題。當然,在大陸和台灣以及海外其他地區的一些藝術家和藝評家的論述中,也常常涉及這個課題,並發表過不少精闢的意見。但是,用這樣大的篇幅,專門論述這個課題,從西方和中國油畫發展的歷史和中國畫畫論角度來全面而系統地加以討論和研究,在學術界還是第一次。僅從這個意義上說,龎均君的論著就很值得我們重視。

灰色之美,2010,油彩畫布,60.6cm×72.7cm

當然,所述一本論著的價值除了選題的重要與否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立論如何,即看它的立論根據和立論的方法。龎均君的論著以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的核心「立意論」和「氣韻論」為基礎,來論述西方現代油畫發展的趨勢和它與中國傳統文人畫美學追求的暗合,反覆告誡中國的藝術家,特別是從事油畫創作的藝術家們,不應也不可能脫離自身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根基去進行藝術創作,更不能以謙卑的態度去學習和模仿西洋繪畫的技法表象,亦步亦趨地追隨他人。「立意論」「氣韻論」之中國繪畫美學的寶貴財富,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在藝術創造領域的深刻思考,也是中國藝術家幾千年創造經驗的美學提煉和升華。西方藝術家們在長期的實踐中,也面臨如何使藝術表現從模擬客觀物象的技巧層面上引申到精神和思想層面的課題,並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索與試驗,從而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完成了重要的變革,繪畫創造從傳統形態步入現代形態,從寫實轉向抽象、象徵、寫意和表現。

新福州 ,2010,油彩畫布,201cm×201cm

20 世紀的西方藝術家在這方面也有不少精闢的論述,但是,比起中國傳統繪畫的理論來,這些論述要遜色得多。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太深厚, 中國傳統美學的積累太豐富,是西方文化和美學理論望塵莫及的。20 世紀以來,中國引進西方的科學與民主,推進自身的變革,無疑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引進西方藝術中的寫實主義(Realism),也對中國藝術的發展不無益處。但是,在向西方學習的大浪潮中,也有過偏頗和失誤。其中最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價值估計和評價不足,如對文人畫以及它的理論即是一例。雖然有過陳師曾這樣逆潮流的勇士,寫過至今令人欽佩和讚賞的為文人畫辯護的文章,但是總的說來,對文人畫始終採取了居高臨下的批判態度。不過,歷史事實常常糾正人們在意識形態上的偏見,使後來的人為之反省和思索。「五四」之後,中國文人水墨畫雖然處於被「改造」和被貶抑的地位,中國文人畫的寫意理論也被寫實主張的呼聲所淹沒,但是,在中國知識精英中,在中國人民大眾中,最受尊重和歡迎的藝術家仍然是承襲文人畫傳統的齊白石。今天,將要進入 21 世紀之時,中國美術界把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和引進西方繪畫觀念和經驗的徐悲鴻、林風眠等並列,稱為「大師」。「立意論」和「氣韻論」, 在全面向西方和蘇俄學習的思潮中,被人們忽略了甚至忘卻了。或者,更準確地說,人們常常在分析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時,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而在分析油畫作品和其他藝術創作時,卻將它們束之高閣,至少認為它們是傳統的概念,沒有現代味道。

花王花後,2016,油彩畫布,200cm×200cm

總之,幾十年來,中國藝術界的主流理論,因為受非藝術因素的影響,對祖國文化藝術的遺產發掘不夠,使之發揚光大的工作也做得不夠好。當然,這是指佔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和與之相應的政策而言,至於說到許多具體的藝術家,情況則不同。因為這些實踐者,在自己具體的創作探索中,面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突,他們在思考,在尋找融合的途徑。幾十年來,他們先後提出過油畫民族化、油畫應具有民族氣派、油畫寫意化等主張,在實踐上他們結合對民族繪畫遺產的研究,做過許多有益的試驗。我想特別指出董希文先生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當然,在他之前、之後,以及與他同時代的不少油畫家,在如何使油畫這個外來的畫種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花費了許多心思與精力,也各自有獨特的想法與嘗試。

柿子紅了,2016,油彩畫布,53cm×45.5cm

有過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被人們接受,那就是中國人畫的畫,自然而然就有中國人的味道。現代中國藝術的民族氣派、民族特色,無須去提倡、去追求。這種論點是針對 50 至 60 年代有人刻意追求油畫藝術的民族化、忽視油畫語言本身的特色所造成的弊端而提出來的,有其合理性。因為,藝術的民族化也好,民族特色或是民族氣派也好,它們都是藝術創作主體即創作者們發自內心的思想與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可以通過形式做出來的。例如,有一個時期,在油畫界颳起一股「民族化」的風,有人畫了不少以年畫形式直接轉換的油畫作品,類似年畫的單線平塗,追求形式的裝飾味,這種的樣式、風格, 作為一種試驗未嘗不可,結果作為「民族化」的方向來提倡,就大謬不然了。所以,在 80 年代思想較為解放的人們, 對「民族化」的主張提出質疑和批評就是很自然的了。魯迅說過: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

古松的舞姿,2018,油彩畫布, 97cm×130.3cm

對藝術家來說,你的藝術能否真的有民族氣派,關鍵是你作為人,是否有真正的民族感情,有民族文化的修養,你的品格、氣質是否浸潤著民族文化的養分。如果創作家本身沒有民族文化的修養,或者文化修養不深厚,那麼筆下的作品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氣派。從這個意義上說,光強調只要是中國人就必然能創造出有中國民族氣派的作品的論斷, 就是不夠全面的了。創作者必須學習。在中國從事油畫創作的人,要懂得油畫的歷史、油畫藝術的特質,熟練地掌握油畫的語言與技法;同時,作為中國人,必須吮吸民族文化的乳汁,尤其要吸收水墨文人畫的營養。同為水墨文人畫傳統中提倡的自由創作心態,提倡的創作意境,提倡的表現神韻,提倡的寫意性與意象造型,提倡的筆墨趣味與情調, 提倡的語言的象徵性、單純性與含蓄性等等,都會對中國油畫創作的革新提供莫大的幫助。如果中國的油畫家們,既掌握了西方古典和現代油畫觀念與技巧的精髓,又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掌握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繪畫創造方法的奧妙,那麼,他們的創造性就將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尤其在寫意性方面,定會有重要的突破。

媽媽最後的回憶,2012,油彩畫布,173cm×300cm

藝術創作說到底包含兩個層面,精神層面與技藝層面,兩者雖不可或缺,但前者起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從事藝術的人常常忽視精神層面而重視技藝層面,不少畫家只會埋頭畫畫,不善於思考問題,也不愛讀書,畫了幾十年的畫, 最後成為匠師,而不能成為藝術家。這是很可悲的。我們提倡畫家們學習,除了學習技巧外,要多讀書,多觀察和體驗,還要多閱讀古今中外大師的作品,多思考藝術的本質與規律。知識積累多了,思考得深入了,古今中外的藝術融會貫通了,出手便會不凡。到那時,有了主心骨,就不會隨風轉,就不會盲目崇拜西方,不會在還沒有搞清什麼是「後現代」的情況下,也去弄出個不三不四的「後現代」作品出來而貽笑大方。

一江春水千帆過,2018,油彩畫布,200cm×750cm

龎均君是一位出色的油畫創作家,曾長期做教學工作,他對理論有濃厚的興趣,也做理論研究,發表過不少理論文章和專著,平時勤勞讀書,勤于思考,對祖國藝術遺產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長期以來,他在自己的油畫創作中努力吸收民族繪畫遺產的營養,使之具有鮮明的寫意性,在油畫創新上別開生面。他的這本論著是他長期學習、思考和研究的結果。不同於一般理論著作的是,他在分析藝術實踐時,有獨特的視角,論述具體、實在;在論述理論問題時, 能結合實際,沒有空談和玄學味。他的思路開闊,古今中外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資料旁徵博引,文字也平易貼切,讀來頗受啟發和教育。當然,龎均君的論著之所以能吸引人,不是在於它給中國油畫家們指出了具體的道路,而主要在於他理論探索的方向,他關注中國油畫發展的熱情。這方面的追求,這熱情的流露,是至關重要的啊!龎均君深信, 水墨之道與油彩之法的結合,必然會使中國油畫走出一條創新的道路來。他同時也清醒地知道,這種創新非千日可就, 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他自己就是這實踐大軍中的一員,一位取得傑出成績的一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認定立足於民族土壤和融合中西的方向,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龎均君囑我為他的論著寫序,非常榮幸,草草寫了上面的話,算作讀後感,也求教於龎均君和廣大讀者。

於中央美術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有一個會畫畫的老爸真的太帥了
《北京低碳雕塑》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