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後期,日寇的軍用罐頭裡到底是什麼肉?怪不得戰士們破口大罵

抗戰後期,日寇的軍用罐頭裡到底是什麼肉?怪不得戰士們破口大罵

關於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戰力差距,很多人都只關注武器裝備上差距,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兩國在士兵伙食方面的差距更大!自古行軍打仗,兵馬未動而糧草先行是一個前提條件,一場戰爭中,負責後期保障的人員甚至比一線戰鬥人員還要多。食物補給是否充足,很多時候對戰爭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國軍大部分戰士的口糧只能用「寒酸」來形容,野菜、草根、樹皮,甚至皮帶、骨頭,一切能入口的東西都被戰士們嘗了個遍,不管吃什麼,只要能夠填飽肚子就已經是好光景了,什麼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之類的,根本不用想。相比之下,日寇配置的伙食卻極為豐富,按照日本陸軍1931年的規定,每個士兵每天的食物供給標準是:

主食是精米640克,精麥200克(或麵包1000克或餅乾675克);肉食是罐頭肉150克(或鹹肉200克或雞蛋120克);蔬菜類是新鮮蔬菜500克或乾菜110克;腌漬類是梅干40克(福神漬40克或鹽漬醬菜60克);調味品是濃縮醬油20克、食鹽12克、味噌40克、白糖15克;此外還有茶葉3克、清酒0.4升或燒酒0.1升、甜食120克、捲煙20支。

可見日軍的伙食標準相當高,主食和肉食的定額很高,還有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腌漬、味噌、清酒和甜食,而且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都很均衡。食物攝入上的差距,在戰場上得到了明顯體現:國軍戰士往往食不果腹,面如菜色,渾身無力,面對吃飽喝足的日寇,就算能奮起一時血勇與敵人力斗,也往往體力不支不能久戰,以致於損失慘重。

所以很多時候,從日寇身上繳獲各項物資,成了戰士們最開心的事,因為不僅能收穫槍支彈藥,有時還會繳獲一些食物。其中最受戰士們喜愛的,莫過於日寇們都不捨得吃的肉罐頭。早在1877年,西南戰爭時期開始,日本陸軍就已經開始把牛肉罐頭列入軍糧當中。抗戰早期,一個鬼子兵一天可以領一個大河煮牛肉罐頭,是用牛肉,醬油,砂糖和姜製作的,據說味道還不錯。

戰士們繳獲了這類罐頭都要統一上交部隊,一般都捨不得吃,只有在打了大勝仗、開慶功會或者重要的日子才會拿出來一起分享,打打牙祭。不過這也只是在抗戰早期,隨著戰爭推進,日本並沒有如當初叫囂的那樣「三個月」拿下中國,反而在中國戰場越陷越深,大量的輸出得不到戰爭回報,日本政府各類資源幾近枯竭,自然停止了這麼優質的食物供應。

但是一下子掐掉恐怕會引起士兵不滿,於是日本國內開始生產一種「特殊」的牛肉罐頭,充作軍用品發往前線。這種罐頭包裝沒變,但是裡面的東西卻換了個樣。牛肉是越放越少,直到沒有,用牛血、豬血熬制的渣塊代替肉類放進罐頭,並拌入牛油、雜糧來「豐富」味道,所謂的「牛肉罐頭」已經是空有其名,日寇士兵十分不滿,稱其為「豬食」。

不僅日寇不滿,國軍將士對此也頗有怨言。辛辛苦苦打了勝仗,高高興興繳獲了牛肉罐頭,吃到嘴裡,呸!還不如吃野菜!心裡愈發生氣,對鬼子們更加痛恨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他為國續命195年,是百姓心中的英雄,卻成了皇帝痛恨的叛徒
直到李自成兵臨北京,崇禎才想明白,17年前魏忠賢那句話啥意思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