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青雲QingCloud七年衝刺科創板,雲計算下半場如何走?

青雲QingCloud七年衝刺科創板,雲計算下半場如何走?

又一家雲廠商宣布了登陸科創板的目標。

日前,在進行的青雲QingCloud媒體溝通會上,青雲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公司在積極申請科創板上市。

劉靚表示,科創板的開版對青雲QingCloud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登陸科創板將能給青雲QingCloud未來的發展注入更大的動力。

據介紹,目前青雲QingCloud收入構成包括私有雲、公有雲、青立方Qing3 超融合系統和QingStor軟體定義存儲業務。青立方Qing3 超融合系統市場份額排名全國第五。

據統計,青雲QingCloud如今擁有超過 30 個公有雲數據中心和數萬台硬體設備,已為逾 90000 家企業用戶提供雲服務。

雖然青雲QingCloud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首先是資金難題。在雲領域,雲計算仍然是個燒錢的生意,尤其是IaaS業務前期投入金額巨大,且很長時間後才有盈利可能。據Gartner的消息顯示,雲計算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科技領域,整體增長速度為25%,而整體IT市場的增長率僅為1.1%,向雲端遷移已經成為IT支出的主要驅動因素。可見雲計算廠商們對計算力的競爭不失為一場跑馬圈地,資金實力勢必會影響最終的戰局。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青雲QingCloud 已獲得4輪融資,分別是2012年6月獲得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藍馳創投;2013年12月獲得2000萬美元B 輪融資,由光速安振中國領投,藍馳創投和經緯中國跟投;2016年3月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由兩家人民幣基金領投,藍馳創投跟投;2017年6月,獲得10.8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招商證券國際、招商致遠資本、陽光融匯資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資等多家機構,藍馳創投、光速中國等早期投資方跟投。從融資渠道來看,資本實力相對欠缺,融資渠道單一是該公司的競爭劣勢之一,目前的資金實力相對國際和國內上市公司仍較為薄弱。

如果日常經營活動不能帶來正向現金流,那麼一旦融不到資,那麼青雲QingCloud以後雲業務的開展將面臨非常大的困境。

如今青雲QingCloud通過衝刺科創板來獲得多種融資渠道,才能夠滿足公司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從而較快地達到業務發展的預期目標,但如何在經營層面擺脫虧損,形成正向的現金流,依然是其上市後必須面對的考驗。

其次,雲領域競爭日趨激烈。雲計算在發展初期是一個相對標準化的服務,但隨著產業鏈日益完善,雲服務商數量不斷增加,雲計算市場進入差異化競爭階段,用戶對雲服務能力的要求更加具體,並且伴隨著互聯網的主戰場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包括BAT在內的眾多廠商都加大雲計算投入,將之上升到戰略層面。此外,國外雲巨頭也千方百計進入中國市場。2016年亞馬遜通過AWS與光環新網和網宿科技合作終於取得中國市場的「合法身份」,也為AWS雲計算貼上了本土化的標籤。同樣,微軟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國市場,國際雲計算巨頭對中國市場的虎視眈眈由來已久,憑藉全球化優勢他們終將對國內的雲市場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

面對來勢洶洶的巨頭,青雲QingCloud 無疑希望借力資本市場,持續承擔資金、技術、運營等多方面的高投入,儲備下充足的資金彈藥,加速突圍。

最後,雲計算領域寡頭競爭格局將延續。相比阿里雲,騰訊雲,青雲QingCloud形單影隻,並沒有巨頭傍身。同時,額外資源讓巨頭更容易走「高層路線」,直接從大公司集團層面拿到大訂單。比如,一家國字頭大型銀行從2015年就開始與青雲QingCloud合作,但隨著巨頭轉型To B,巨頭雲廠商直接與該銀行達成集團層面的戰略合作,即使技術團隊更傾向於青雲QingCloud也無濟於事。

國內雲計算十年江湖路,有人歡喜有人愁。耕耘七年的青雲QingCloud 衝刺科創板,在雲計算下半場走入新的階段,不過,青雲QingCloud 也要警惕上市後過度追逐盈利的陷阱。如何平衡投資者對儘快盈利的關切與持續在雲領域的投入,是青雲QingCloud之後要面臨的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有料 的精彩文章:

「異類」優刻得

TAG:雲有料 |